张崇舜:用最熟悉的方式挣钱

2014-04-03来源 : 互联网

十几岁辍学随父经商,20岁怀揣几十万*闯**,26岁*取了人生**个1000万,40岁身家达到数亿元。张崇舜,这个曾经起早贪黑做着*低端生意的草根温州年轻人,成了中国电动车行业的**人物。他的新日电动车,被业内人士公认为中国电动车行业的技术***,更是这个行业标准的制定者。

“可怕”的温州商人

1985年,张崇舜初中刚毕业就辍学了,跟随父亲学做生意,将自家厂里生产的螺丝螺帽等五金标准件卖给各地厂家。家里生意做得挺大,在温州行业圈内颇有名头。“**发财”历来就是温州人血液里奔涌不息的传统,因为温州极少有厂矿企业,而且地少人多,除了自谋生路做生意,人们几乎没有其他安身立命的办法。

1989年,摸爬滚打到20岁时,张崇舜已经是生意场上的“老江湖”了,对五金标件的产销谙熟于胸。这一年张崇舜决定*自去闯**,带了数十万元资金,来到海南创业。张崇舜也像父辈那样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要在海南*到1000万元!”那时海南刚刚建省,中央财政和全国各地民间资金向海南滚滚涌去,各行各业建设热火朝天,张崇舜来得正是时候,**年就*了40万元。

张崇舜在海南吃过的苦,现在很多人听来都觉得惊讶。张崇舜一个人,有足足两年的时间,白天吃在当街店里,晚上就睡在后面仓库。为了节约20元的搬运费,每次他都自己参与上货下货,平均每天要搬四五吨重的货。那时候年轻,他仿佛永远不知疲倦。

张崇舜印象*深的一次是,一天半夜来了一船12吨重的货,晚上已经请不到搬运工了,然而第二天上午客户就要来拉货。于是,张崇舜就一个人从凌晨3点到6点将货搬完,然后上午又从仓库里将6吨货搬到客户的车上!客户们看到张崇舜这样,都说:“小伙子真是不得了,不同他做生意都不行。”现在回忆起来,张崇舜很为自己感到骄傲。为了**,这个阳光、懂事又勤奋的年轻人不顾一切,不打牌不抽烟不喝酒,一心一意做生意,沉浸在财富迎面扑来的快乐中。

张崇舜精通业务。地上一袋货,张崇舜用脚踢一下,就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型号的螺钉,用手抓一把就知道有多少颗,这极大提高了张崇舜的效率;对自己的数百种货品,张崇舜熟知什么样材质、什么样价格的螺丝螺帽适合用在什么样的产品上。于是,张崇舜给正在进行产品设计的客户们提供正确的介绍、提供维修甚至是咨询、培训,很多客户一看,这年轻人对产品这么精通,总是为客户着想,用他的产品不会出错,于是让他直接介入到了不少客户采购设计的环节中,成了他们的采购顾问。

1991年,张崇舜开始给新兴的摩托车企业海南新大洲供货,新大洲在全国的畅销也给张崇舜带来滚滚财源。规模效应使张崇舜的成本降得更低,生意越做越大了,以至于本地一家标准件厂无法再生产,只好委托张崇舜替他们采购。很快张崇舜就成了海南*大的标准件供应商。

人们都说温州人“很可怕”,当年这些充满“草根精神”的温州人究竟是怎么做生意的,看看张崇舜就知道了。

1993年,张崇舜开始自己生产摩托车保险杠,还是为新大洲配套。那几年海南房地产兴旺,一家位于市中心的标准件厂觉得反正做不过张崇舜,决定用厂房的地皮做房地产。张崇舜成天动脑琢磨生意,想方设法低价将他们的设备买过来,自己在新大洲旁边建了一个保险杠厂。其中用不了的冲压设备,就一船拉到温州卖掉,结果*到的*比买所有设备的*还多。张崇舜等于是白捡一个厂,还解决了流动资金。

1995年,张崇舜如愿以偿,*到了人生**个1000万元。

“借鸡下蛋”进行资源整合

其实,张崇舜*到人生**个1000万元时,并不懂得营销的技巧,只是凭自己为人处世和性格中的本分在做事,但也许这样的无技巧才是真正的技巧。同时,随着生意做大,张崇舜觉得快乐却越来越少了,螺丝螺帽毕竟是小得不能再小的生意,“你再怎么做,也翻不起什么浪来”。张崇舜有点犯愁。

1997年年底,张崇舜还是不满足,决定第二次创业——做摩托车!早些年张崇舜给新大洲配套的过程中,发现做摩托车并不复杂。于是,张崇舜将心一横,把海南的厂送给了姐夫,“断了后路”,一心一意为摩托车而奋斗。那时,张崇舜还悄悄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从1998年开始,要在10年内做到10亿~30亿元!

张崇舜很快就发现,自己不可能直接建厂做摩托车,**投资太大,第二没有摩托车生产“牌照”。当时他就想,别人的“牌照”可以借来用啊,这叫资源整合。四外打听,后来他找到了一家国有厂家的生产“牌照”。

1998年,张崇舜同陕西宝鸡国有渭阳摩托车厂合作,带着一班人马租赁渭阳的一个车间和工人,生产和销售自己看好的摩托车款型。经过双方协商,对方同意将企业定名为“渭阳新日摩托车”。“我们事先谈定,每生产一辆车向渭阳厂上交30元租赁管理费,这样我们可以保留可观的利润”。但这样一来,就产生了一个巨大的隐患——张崇舜生产和销售的永远只是别人的品牌,做的就只是以短期**为目的一单生意而已,注定不会太长久。当时,张崇舜对大家说:“不管怎样,先**吧。”

国有老厂里来了帮温州人,一潭死水里泛起了涟漪。

签合同之前,张崇舜就带着人天天跑市场,用当年在海南做标准件的方法,与经销商进行零距离接触和服务。仅仅4个月,他的摩托车样车在陕西就受到经销商的广泛欢迎。但出人意料又在意料之中的事很快就发生了——产销刚一上路,渭阳厂就不停地站出来说:“你这款车目录上没有,不能出厂;你那款车目录上没有,不能出厂……”还将他培养出来的骨干工人调走。

张崇舜气不打一处来:“这生意没法做了!” 张崇舜毫不迟疑,转身另寻出路。

这件事之后,张崇舜太想自己办厂了,太想生产属于自己的品牌产品了。这时候,张崇舜发现了电动自行车。他了解到,电动自行车是三四年前在南京、苏州一带出现的轻便代步工具,颇受市场欢迎。在能源日益紧张、国家提倡节能减排的情况下,所有人都觉得“电动车是个大方向”。

张崇舜有点兴奋,进一步调研后发现:1997年全国电动自行车年产量仅五六万辆,行业整体技术水平不成熟,电池、电机、控制器、充电器等关键零部件还处在起步阶段,国家对行业尚无规定,风险较大;但进入门槛低,产品、技术、市场、人才方面也有了一定的储备,当时天津、江苏、浙江一带轻型电动车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行业刚刚兴起,此时进入正是时机。

1998年10月,张崇舜像所有温州前辈那样,说干就干,“用脚投票”,实地考察市场收集信息,带人从陕西开车跑到南京、苏州,一路兜圈子,8天时间跑了7000公里。他边走边考察,几乎找齐了行业内*好的配套厂家。张崇舜认为,要做就把事情做到*漂亮,做*优质的产品。此时他只要把*投下去,就可以出产品了。但他不想与市场上绝大多数电动车企业一样,在市场不成熟的时候,貌似聪明地以“短平快”的生意理念来经营企业。他想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做品牌,做行业**,而不是简单做生意。

要生产*好的电动车,就要配上*好的电机。可到哪儿去找*好的电机呢?1995年,张崇舜在海南见到过新大洲对他们试产的电动车做测试,那电机性能引起了人们的交口称赞,说“从来没见过这么好的性能”。那时张崇舜也在场,张崇舜曾经好奇地问“是哪儿生产的”,对方答“中科院物理所三环公司”。张崇舜想这样的电机一定不错。这时,他把在北京做生意的温州老乡全部筛了一遍,找到自己的中学同学郑重,张崇舜一个电话打过去,问:“有没有关系帮我同中科院三环公司搭上线啊?”哪知道郑重大笑:“我一直在给三环公司提供电机磁钢啊!” 1998年11月,张崇舜穿着薄薄的单衣一个人到了北京。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