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臣:小菜做出大文章

2014-06-13来源 : 互联网

庄子言:“*大国,若烹小鲜”。“厨艺”二字在常人眼里不过是“雕虫小技”,但老庄先生却将其提升到*理国家的高度。古圣先贤当然也要经受人间烟*的熏陶,日子一长,粗茶淡饭中品出了哲学的滋味与境界。千**过去了,广州人从烹饪中感受到的却是一份更真切的富足与快乐,这才有了“食在广州”这样的美誉。

在广州这座美食天堂里,涌现了不少烹饪高手、餐厅经营高手、餐饮业管理及投资高手,但饮食文化人却****——他就是庄臣。对庄臣这个名字,《广州日报》的读者一定不会陌生,因为他的《庄臣食单》每天都在报纸上与读者见面,早就拥有了一班忠实粉丝。很快,庄臣就要将他的食单结集成《私房菜》出版以飨读者了。

文/王湘、植文秀图/记者黄嵩

“凼凼转,菊花圆,炒米饼,糯米团……”这是一*西关无人不晓的童谣,而庄臣就出生在这美食云集的地方。他的祖父、父亲都是文人,奶奶更是以“端庄娴熟、追求新潮”闻名遐迩的西关**。庄臣小时候,奶奶每天中午都会带着他吃云吞面、听粤剧。“奶奶做了一辈的西关**,脚是‘三寸金莲’,因为行动不便,看到卖云吞面的小贩推车过来,便把一个‘兜’挂在绳子上,从阳台吊下去,看着云吞面做好放进兜里,再将绳子往上拉。”庄臣感慨道,“那才是真正的现做现卖,原汁原味。”

一个“为食”的人

将意式番茄酱地道做法带回中国

当年,中国大酒店贴出招聘启事。庄臣凭着流利的英文和对美食*到的理解脱颖而出,成为中国*批五**酒店的西餐厨师。庄臣在随后的18年酒店生涯历练中领悟并参悟百味人生。

一个美食家,*先应该是一个“为食”之人。因此,多年来,庄臣几乎遍游南北半球的葡萄酒产国,去寻觅品尝各地的美酒佳肴,从游历中不仅带回了美食体验,更找到了烹饪灵感。在将要出版的《私房菜》里,有一道菜——西子番茄煮鲜鲍,它的灵感就来自庄臣在意大利品尝过的番茄汁。

庄臣说:“在意大利菜里,无论烹制比萨还是意大利面,番茄酱都是无处不在的。在意大利几乎每家每户都会自己制作番茄酱,所以每家餐厅的番茄酱味道都不尽相同。当地人通常把番茄的皮和瓤去掉,切粒,再以洋葱、蒜头、橄榄油等炒香,加上西子等香草,熬成番茄汁底,这样的番茄汁拥有香浓的番茄味和鲜甜味,意大利人把它叫‘康卡西’。”如果说唐朝时候,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把中国的面食带回意大利,演变成意大利面;那么,今天庄臣把意大利番茄酱的地道做法带回了中国。

一个识饮识食的人

鲍参翅肚未必等于*补身

美食家如果只是“为食”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识饮识食。识饮识食不代表只吃鲍参翅肚等**食物,能在平民百姓的家常便饭中发现美味才能算识食之人。庄臣说:“家常便饭,每道菜都以*自然的手法烹食,杜绝花哨的装饰,突出的是菜肴的原汁、原味与原貌。有位佛教大师曾经说过:‘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因此,庄臣有时会光顾一家名叫“雅苑”的菜馆。他说:“其实,那里的装修并无太大特色,不过菜价却不输于五**酒店的‘食街’。皆因其食物之新鲜,用料之考究,烹制之追求本味,加上自然率真的服务却往往能恰到好处。”其中有一道很简单的菜——草莓排骨,就因为厨师选取的草莓酱香味特别,就给排骨赋予了个性。

当年,中国大酒店由李嘉诚、胡应湘、郑裕彤、郭炳湘等香港富豪投资,因此他们每年总会来酒店几次。当时庄臣在中国大酒店担任餐饮经理,他说:“其实,富豪们未必喜欢鱼翅捞饭,清淡、健康的中餐反而是他们的*爱。”庄臣自己认为,新鲜而带有地域特色的美食是*珍贵的,而油炸食品*不健康,还是少吃为妙。

一个看懂美食背后的人

“大马站煲”与张之洞原来有段古

2001年,经过18年在中国大酒店的历练后,庄臣放弃了高薪厚职,成为一名专职饮食文化人。庄臣并没有走上饮食业资本家之路,而是开始了执著推广饮食文化的新历程。当记者问到他转型的缘故时,庄臣说:“广州餐饮业在全国的地位,从营业额看是老大;从饮食文化的建设来看,则与国内某些饮食发达的城市存在一定差距。挖掘、整理、宣传、推广、普及广州现代饮食文化及饮食文明,已成为广州饮食行业*迫切的任务。”庄臣认为,“食在广州”这块金字招牌,作为一个饮食人不仅要维护她,还要提升她。因此,人们总能在报刊上阅读到庄臣写美食的美文。

看庄臣的美食文章,不得不赞叹庄臣是一个能用文字读懂美食的人。一味豆腐,当它被烹制成“老少平安”、“蒋侍郎豆腐”或是“大马站煲”的时候,它们的背后各有一段古。就说“大马站煲”吧——清末名臣张之洞任两广总督时,一日乘轿经过广州惠爱中路(现中山五路)的大马站,见几个搬运工正在路边用炭炉煲仔烹制食物,香味扑鼻。张之洞于是叫人上前询问所煲是何物,答曰:“烧腩豆腐咸虾韭菜。”张之洞回衙后,即令厨师如法炮制,食毕果然胃口大开。此后,张之洞常用这道菜款待宾客,张之洞也说不出名称,就随口说:“大马站”。“大马站”就这样成为风行一时的官府菜。

这样的美食故事在即将出版的《私房菜》里还有很多。庄臣说,“《私房菜》是从我在《广州日报》上发表过的文章中精选而成,书中题材主要是参考读者与身边朋友的意见后归纳而成。之所以命名为《私房菜》,是因为书中每一道菜肴,都是我亲闻、亲见、亲尝,更有相当一部分是餐厅的大厨、老板乃至妙手‘煮’妇切磋的产物。‘食单’带有我自己浓郁的‘私人’品味。”庄臣透露,《私房菜》里有一些菜肴的做法是厨房大师傅们的秘方,甚至是家传秘方,在征得他们同意后将其公之于世。

一个用“文*”慢煮人生的人

庄臣:我是个饮食文化人

很多人称庄臣为“广州蔡澜”,谈到这个美称时,庄臣一般都会微笑着说,我和蔡澜有相同的地方,但是我们也有不同之处。从背景方面看,庄臣认为蔡澜接触的更多是演艺界人士;而庄臣则认为自己出身饮食界,是个有饮食背景的美食家,他所崇尚的是看到美食背后的文化。从对美食的态度来说,他认为自己和蔡澜是从不同角度去解读美食,他想向读者推介的是一种生活态度,比如品味葡萄酒。庄臣对葡萄酒情有*钟,每次游历世界各国,都不忘去当地知名酒庄寻访,他说这种执著就是一种生活态度,他对美食同样是有着这样的激情。

有人将庄臣誉为“美食家”、“食神”,而庄臣一直坚持认为自己是一位饮食文化人。比如他为本报撰写的“庄臣食单”栏目,就绝少在其中推介商业食肆,个中原因除了不想读者认为是在卖广告之外,更重要的是,庄臣很珍惜自己中立的食评人身份,并且*终希望以中立的身份完成作为一个饮食文化人的梦想。为了这个梦想,庄臣花费了很多时间写《庄臣食单》,放弃了一些商业活动,在不同的菜式中采集饮食传统,做小菜成大章,一道道“文化大餐”从笔墨间流淌而出。庄臣希望用毕生的精力,不断学习,不断经历,用“文*”焙制出一道美味人生。

庄臣小传:

庄臣,原名黄海翔。专栏作家、著名美食家、饮食文化学者。广州饮食商会荣誉会长、广州西餐协会常务副会长、广州海味干果商会高级顾问。

出生在广州西关的文艺家庭,曾在英国攻读酒店管理,1983年加入广州中国大酒店,曾多年担任五**酒店饮食总监。1996年开始为不同媒体撰写饮食文章和主持美食节目。专栏分别有《广州日报》的《庄臣食单》、《美食导报》的《与庄臣同醉》、《中国饭店杂志》的《红酒摇》、广东电视台《庄臣品酒你论味》和星空卫视的饮食特辑等。

曾获2005年广州市政府授予的“年度餐饮风云人物”和“饮食文化推广家”等殊荣;2006年荣获中国饭店协会授予的“饮食文化成就奖”,法国国际美食会授勋美食博士。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