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被指隐瞒裁人1万人本相 去职潮难自圆其说

2014-07-09来源 : 互联网

海尔白电集团副总裁孙京岩、负责零售营业的副总裁助理靖长春均已去职。但报道同时称,孙京岩否定此动静属实,而靖长春则暗示“有此(去职)设法”。

6月16日,《北京商报》报道:在日前出席某贸易**时,海尔*席执行官张瑞敏称,“客岁初海尔员工数目是8.6万人,年末削减至7万人,裁人比例为18%。本年估计再裁失落1万人。”且裁人对象*要是中层,原因是制造营业的智能化削减了用工数目。

海尔的新理论

稍一寄望便不难发现,海尔大裁人发生在张瑞敏积极奉行“人单合一双赢理论”布景之下。那么,什么是海尔“人单合一双赢理论”?什么又是海尔竭尽全力奉行的“自立经营体”?

张瑞敏是如许诠释“人单合一双赢理论”的:在互联网时代,全世界的企业必需以用户为中间,我们为了顺应这个转变,此刻提出“人单合一双赢理论”。“人”是员工,“单”是用户资本,把每个员工和它的用户资本连在一路,所谓“双赢”是为用户缔造价值的同时,表现你的自身价值。

什么是“自立经营体”?张瑞敏的诠释是:此刻我们把本来的组织布局倾覆了,本来*底层的员工上面有良多带领,很难自立做出决议计划。此刻把他解放,你只要有创意,你只要找到你的用户,你就可以本身来创业,这和传统的办理理论**纷歧样。传统的办理理论是办理者拿各类办理东西办理被办理者,是一个封锁性的系统。可是此刻我把它酿成开放的系统,每小我都可以出来创业,如许本来的组织就被倾覆失落了。

海尔新计谋的结果怎么样?张瑞敏举了一个例子:我们有3个青年人,20多岁,他们发此刻市场里有一个机缘,就是良多发烧友对电脑游戏本有良多定见,有良多专业的要求,大体有3万多条定见,他们把这3万多条定见归纳成13类问题,缔造了一个新的游戏本。

我查了一下资料,为证实“自立经营体”模式的准确,2012年11月8日的《青岛日报》曾经发布一篇《海尔:一个“自立经营体”的员工样本》的报道,描述了一个叫赵峰的“自立经营体”的成功故事,**有乐趣的话可以自行在**搜刮。

我不知道读者是否看懂了张瑞敏的“人单合一双赢理论”以及“自立经营体”,真话讲,我没有看懂。

别的,我很想知道的是:海尔有几个如许的“3个年青人”?若是只有一个,退一步说有5个甚至10个,坦白地讲,我认为不足以拿来证实这个模式是成功的。

海尔隐瞒了裁人本相

此刻谈谈我对海尔大裁人的观点:我认为海尔隐瞒了裁人的本相。2013年、2014年持续大裁人,并非海尔的企业自动行为,很大水平上是人员主动流失的成果。据悉,自2010年实施“自立经营体”模式以来,海尔正常的企业经营受到很大冲击,不少员工包罗中层办理人员看不懂**在干什么,看不清企业的将来,甚至员工小我好处也受到不小的影响,呈现一波去职潮。

现实上,稍加专心便不难发现,张瑞敏的说法无法自圆其说。“2014年再裁失落1万人”与“以中心办理层为主”是两个无法并列的概念,作为一家7万人的制造型企业,出产工人占企业人员的比重在75%~85%,海尔不成能有那么复杂的中心办理层。再说中心办理层从来都是一个企业的支架,“一窝端”式的中心办理层大裁人,对企业是伤筋动骨。我倾向于认为:海尔持续大裁人,现实上是为包罗中心层大量去职提前筹办好的“说辞”。

事实从另一个层面佐证了我的阐发。6月17日的《南边都会报》报道:海尔内部人士告诉南都记者,海尔在推进小微化,将本来的一些经营体如发卖公司等转为“小微公司”,和海尔从附属关系转为合作关系,“但如斯也意味着更大的风险,若有些岗亭的员工并不肯意接管。”请**注重,员工并不接管海尔高层的做法。

有人如许比方2010年之前的海尔与今天海尔的分歧:那时的海尔是一个大商场,所有的商品由商场同一经营;今天的海尔已经酿成一个农贸市场,里面有良多摊位,每个摊位后面站着一个小**。

这些年,海尔留给人们*深刻印象的不是在**市场取得什么重大冲破,也不是开辟出什么革命性产物,而是频仍地推出各类理论、概念及计谋,从“激活休克鱼”、“斜坡理论”、“日结日清”到“人单合一”、“自立经营体”,可谓目炫狼籍、目不暇接。

海尔进步仍是撤退退却

一个问题是:这些计谋、理论、模式到底给海尔带来了什么?有比力才能看大白。

先和*要竞争敌手比力。海尔的*要竞争敌手当然是美的和格力。

2010年,海尔集团实现营收和**别离是1357亿元、62亿元。昔时,美的集团(和今天的“美的集团”有所分歧)营收约为1000亿元,**未见相关数据(昔时美的电器净利润31.27亿元)。同年,格力电器实现总收入608.07亿元,净利润42.76亿元。

到了2013年,海尔集团实现总营收约1800亿元,**未见相关报道(有一种说法是“超百亿”)。同年,美的集团实现营收1210亿元,净利73亿元。格力电器实现营收1200亿元,净利润108亿元。

说真话,我如许比力是不公允的,拿格力电器和美的集团两个上市公司的数据和海尔集团这个非上市公司的数据对比,显得很不专业。

还有一点:多年来,海尔集团营收与净利根基没有人能看得懂,并且海尔从来不回应相关质疑。海尔集团下辖两大上市公司青岛海尔和海尔电器,2013年归并之后,总营收应该不跨越1300亿元,总利润应该不跨越60亿元。当然,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我的阐发可能比力外行。

显然,美的、格力与海尔的差距不是在拉大,而是在缩小,甚至不解除海尔将来3年被美的集团超越的可能。

和非家电企业比拟,海尔是什么样子呢?我寻找到一个样本——华为。

之所以选择华为,是因为10年前中国营销界曾经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中国企业应该“高调如海尔仍是低调如华为”,华为和海尔被视为中国企业两个分歧的样本,并且张瑞敏和任正非也代表了两种类型的企业家。

2004年,华为集团营收是448亿元,而2002年的海尔集团营收已经达到720亿元(据其官方数据)。到了2013年,海尔集团营收约为1800亿元(**暂以100亿元计);同年,华为营收是450亿美元(约合2790亿元人民币),利润跨越286亿元人民币。

那么,低调的任正非在讲什么呢?

刚好6月16日,任正非第一次接管中国媒体集体采访,他说了如许一段话:“若是哪个部分陈述说他们哪里做得好,我要问粮食有没有增产。若是粮食没有增产怎么能说做得好呢?我担忧我们的办理若是陷入自命不凡,成果就会是板滞。”真是太有意思了,这段话的确就是专门说给海尔张瑞敏听的,你的理论再好都没用,关头看你的粮食增产没有。

这些年,海尔的理论一个接着一个,令人目不暇接,张瑞敏越来越像中国企业的“救世主”、“精力魁*”,然而,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海尔至今在**市场始终无重大冲破,“海尔”品牌在全球市场仍然是一个中低端品牌。海尔的经营业绩、品牌影响力与张瑞敏的理论极不相等。和**品牌如三星、苹果比拟,海尔更是不成同日而语。细心的人发现,就在海尔“理论大丰收”的这几年,恰好是海尔企业陷入滞涨期的几年。我们不禁要问:张瑞敏提出一个又一个新理论的意义是什么?

这些年,中国企业家遍及推崇“变,是不变的真理”,企业计谋三天两端一调整,折射出企业计谋极大的不成熟性。是以,海尔频仍提出新理论、新模式的背后,折射出的现实上是这个企业的计谋至今没有上道。

现实上,此刻的海尔*需要不是新理论,而是——不折腾。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