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惠州市物价局

2014-07-31来源 : 互联网

“三十三年一瞬间,分久必合在今天。”惠州市***调研员陈炜焜日前作诗《感怀市***并入市发改局》,陈炜焜1979年进入惠阳地区行政公署计委,2004年调市***任副局长,从事10年物价工作,“***的设立和撤销都是为了发展需要,现在撤销了,***可以说是完成了历史使命,但物价职责还在,并入发改局可以看做是回归。我也是从哪里来,回哪里去。”据介绍,市***公章将自8月1日起停用,职责划入市发展和改革局正式运作。这意味着成立于1988年的惠州市***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南都记者邀请几任正副局长,讲述26年来***发生的故事。

八十年代

物价处下海开公司筹措办公经费

讲述人:邹连发(81岁,1984年-1988年任惠阳地区物价处副处长,1988年至1993年任惠州市***副局长)

时代背景:

1980年以前惠阳地区未设*立的物价管理部门,只在惠阳地区计划委员会设立物价科,主管全区物价工作;1980年11月,为加强物价管理和统计工作,隶属于惠阳区计划委员会的物价科和统计科*立出来,专门成立物价处和统计处,当时的物价处可看成是惠州市***的前身;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国家经济形态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讲述:“那时一发现价格违法行为就罚款”

“当时,除关乎国计民生的水、电、盐、煤气、石油等主要商品由行政定价外,其他商品价格一律由市场决定、调节。物价工作**也从以前的定价管理转向物价监督检查。”1984年,在计委任职的邹连发调往物价处任副处长,那一年物价处还增设了物价检查所和农产品成本调查队。“那时一发现价格违法行为就处罚款,但金额一般较低,主要是起警示作用。”

当时的物价工作不如现在繁重,但因为办公经费缺乏,在国家政策允许和地委、行署的同意下,1984年下半年,物价处联合惠阳县***成立信达公司,开始从事贸易活动。邹连发等人开始临时“下海”跑业务。

“我们要常常外出跑业务、拉关系,工作非常辛苦。当时行署常务副专员林树森让我不要去做生意。其实我也不想做,自己也不是做生意的人,但局里没钱。”邹连发说,幸好贸易公司在1985年初就被地委和行署“叫停”了。

直到1987年物价处成立收费管理科,办公经费的问题才有所好转,因为当时政府对行政收费有返拨。“我们那个年代的口号是‘办实业,打基础’,在物价工作的十年间,我们的主要任务是为***打根基。”邹连发回顾自己的物价十年说。

九十年代

“1993年第四次涨价高峰的价格调控”

讲述人:黄春林(59岁,1977年开始在物价系统工作,1990年任市***副局长,1993年-2001年任市***局长)

时代背景:

1988年初惠阳地区撤区设市,物价处改为惠州市***。1991年市***调整内设科室,设人秘科、综合科、商品价格科、收费管理项目科、物价检查所、价格信息中心等,之后又增设价格事务所。

讲述:物价猛涨 部分商品实行最高限价

“1993年至2001年任***长的八年时间是我最难忘的,这八年里压力最大、印象最深的当属应对物价上涨。”那时38岁的黄春林上任伊始,惠州工业高速发展,社会资金净投放量急剧增长,因为供求矛盾,市场开始出现了部分商品短缺甚至严重短缺的局面,物价显得有点“乱”。

“1993年惠州城区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猛升至122.8%,1994年升至114.6%,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第四次涨价高峰。”黄春林对当年的物价形势的记忆仍十分精准。“当时群众普遍感受到物价上涨的压力,一些低收入人群的生活陷入困境。人们对物价上涨也有很多疑问,比如会涨到什么时候、政府是否调控得住等等。”

面对这次“涨价潮”,黄春林说,惠州市委、市政府、物价部门把“控制群众生活必需品价格过快上涨问题”摆在首要位置,1994年拨出1000万元发展基金抓“米袋子”、“菜篮子”,扶持肉菜基地的建设。还通过最高限价以及行销差率管理、提价申报制度等,对市场部分商品价格实行临时价格监管———通过一系列举措,使惠州市场物价上涨趋于平缓。

2001-2005年

“非典”抢购潮下的物价维稳

讲述人:欧阳皆(65岁,2001年至2005年任市***局长)

时代背景: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开放的中国市场对物价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2003年“非典”暴发,出现群众抢购食盐、食醋的现象。2004年高致病禽流感暴发。

讲述:开仓放盐发放近5000份"告市民书"

2001年8月欧阳皆出任市***局长,一年半之后,他遇到自己物价生涯的最大挑战,就是“非典”期间的商品抢购,“2月8日是春节假期后的第一个工作日,我刚到办公室就接到群众抢购药品的举报,于是我们马上组织市场巡查。2月12日晚又发现有群众抢购食盐、食醋,当时就觉得问题严重了。”

刚好当晚,市委、市政府在滨江公园举行元宵节晚会,市领导都在现场、主管价格的副市长也在。欧阳皆立即汇报了盐价异常波动的情况,并建议以市委、市政府的名义采取措施。“经市委书记批准,当晚立即通过电视台播放并在晚会现场发表告市民书。”欧阳皆称当时可谓“争分夺秒”。2月13日一早他们就联合市公安局、盐务局一同开展市场盐价维稳活动,“一见到盐务局长,我就问他,你们仓库还有多少盐,马上开仓放盐!”

“放盐”行动首先供应人人乐、丽日等几大商场,每人限购两包,保证人人都能买到。同时印发4950份《惠州市***告诫书》、《告市民一封信》和上千份宣传单张向经营者和市民派发并在公共场合张贴,以稳定民心,并开展一日一报的市场监测。“市民看到市场有盐卖、加上我们的宣传,紧张情绪很快缓解,抢购风潮也平息了,相关商品价格开始恢复到正常水平。”

最后十年

大物价时代的“调控之手”

讲述人:郑秀红(56岁,1981年起从事物价工作,2005年8月-2012年任市***局长)

时代背景:

2005年因洪涝灾害、油荒和燃气价格飙升,出现3次价格异动。2006年受台风“碧利斯”影响,市场价格多次出现波动。2007年受全球粮食减产和石油价格飙升等影响,惠州CPI累计上升3.9%。2008年受雪灾、国际油价狂飙及年末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食品价格暴涨,惠州CPI累计上升4.3%。

讲述:价格调节基金屡出手首创低保物价联动制

2006年4、5月份台风“碧利斯”过境后,惠州菜价异动,是郑秀红到任***长遇到的第一次挑战。通过价格监测和市场动态分析,***建议市政府动用300万价格调节基金进行适度价格调控和补贴低收入群体。

而在这之后,每当商品价格出现异动或春节期间,总能看到物价的“调控之手”。

2009年在郑秀红主导下,市***率先在全省制定实施《低保人员生活补贴与物价指数联动机制》,将价格补贴与城镇居民基本生活费用价格指数、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挂钩,其中与收入挂钩的做法为全国首创。

2010年在“大物价”理念的基础上,市***运用价格调控基金,在全国率先开展“三项建设”:即建设“平价商店”、扶持蔬菜生产基地开展大棚建设、支持2500吨农产品储备冷库建成运营,对稳定物价更具主动性。”郑秀红介绍,这一做法得到国家和省的充分肯定,惠州经验也在全国遍地开花结果。

“2007年至2010年,我们共动用了3596万元价格调节基金实施价格综合调控,成功应对了2007年、2008年价格过快上涨,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通缩风险,还有2010年下半年以农产品为主的生活必需品价格过快上涨,全市CPI始终与经济发展相适应。”郑秀红说。

采写:南都记者蔡雯实习生王心雨通讯员刘飞标

摄影:南都记者陈伟斌

标签: 惠州新闻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