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代人”来势汹涌 顺德追梦“工业4.0”

2014-08-04来源 : 互联网

高度自动化的机器人设备,正成为车间里一线工人的生产好“伙伴”。自动化机器人和一线工人在同一个生产车间作业。两名工人正在认真调试运输机器人。

机器人上岗,从去年夏季就已推行,除了产量上规模、要加倍重视产品质量因素外,工人流失率高也是迫使美芝加速让机器人上岗的原因。

机器人上岗后,减岗的工人如果愿意,可以调到其他生产线上去。目前机器人调试使用,也需要外部供应商与一线工人来共同完成,这写在合同里。

生产效率提高、生产成本下降———只要具备这两个要素,家电企业主便会有自动化的动力。

赵为民认为,“机器代人”计划的实施,中国制造的“人口红利”将转变为“智慧红利”,并推动劳动密集型制造产业往智造服务业转型。

2014年夏天,当德国战车以攻城拔寨之势摘得世界杯桂冠时,全球瞩目,闪光灯背后,这个制造业强国在“工业4.0”上的探索也同样引起关注,那将是一场信息化与工业化结合的崭新工业革命。而在离德国8000公里远的顺德,一群怀有“工业4.0梦想”的人同样在追梦,他们的路径现实而迫切,这便是“机器代人”,实现智能工厂。

产业链全球分工中德技校毕业生的不同命运

19世纪初,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认为,工资的增加,会加速机器人取代劳动力。21世纪初,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消失,大卫李嘉图的预言正成现实,“顺德制造”也提出了“机器代人”计划。

5年前,欧美金融危机爆发,“顺德制造”趁机崛起,这也吸引了欧美人到中国大陆淘金。德国人Maik是其中一位,他从德国中部图林根州一所技校电工专业毕业后,被所供职的德国家电企业主派驻顺德,作为代工厂家的德国代表进行产品质检。

来自云浮的彭支铭今年23岁,也是在5年前,这位云浮市罗定技校模具专业的毕业生来到大良,进入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谋生。

5年后,顺德工业产值从4000亿元跃升至6000亿元,家电业仍是顺德产业支柱,Maik和彭支铭也仍处同一产业链,但一个代表高附加值链的“品牌”端、一个代表低附加值的“制造”端,两人继续待在大良。

两个人生活方式也有不同,Maik工作是在带空调的写字楼内,下班之余可去星巴克喝咖啡、并能够在周三傍晚组织朋友,到大良新领域体育公园踢场球;而彭支铭此时却仍在生产一线忙碌着,他一天工作时长为12个小时,从上午8:00到晚上8:00。

当然,生活也有改善的地方,Maik从一个他乡客,到在顺德组建了自己的朋友圈而不再孤独;彭支铭的生活圈中则多了机器人,并在这位机器人朋友的帮助下,月薪从最初的3000元/月涨到目前的4300元/月,他还准备回老家云浮买房、娶妻了。

机器人上岗普工“晋升”操控技工

5年时间里,世界在改变,iPhone智能手机,取代了NOKIA,成为了Maik与彭支铭共同拥有的电子消费品,两人也会同时在微信朋友圈上晒生活。

休息间隙,彭支铭会站在机器人旁咧嘴一笑,再自拍发上微信朋友圈上,引发亲戚、同学的纷纷点赞,中国新生代的工人已不再是以前的“农民工”了。

但其实,工人的挑战一直都在,而这源于“顺德制造”深度参与全球产业链的竞争。当Maik所在的民族已在进行工业4.0革命时,彭支铭所在企业美芝在自动化改造上才刚起步。

美芝是顺德本土民企美的集团与日本企业东芝联姻合资的企业,在生产线上穿蓝色厂服、戴蓝色帽子,是该家合资企业员工的标志,访客帽子则是黄色的。

区别颜色的帽子———是日本人精益管理思想的一个体现,而追求“低成本、零库存、高效率”的“丰田精益生产模式”,更是造就了上世纪70年代始日本制造业的辉煌。

作为美芝顺德工厂的两位创业元老,50多岁的总经理黄年周、制造技术部部长黄锡槿,也正通过“机器代人”的尝试,来推动美芝向丰田“精益生产”模式迈进,同时去进一步占领全球空调压缩机市场。在过去一年,美芝生产的空调压缩机已占领了全球1/3的市场份额。

2014年7月12日,美芝工厂钣金车间内,黄年周、黄锡槿、彭支铭一同站在一台机器人前,这台机器人如果不出差错,可连续工作24小时。它的主要工作是用机器手抓起四个“铁芯”,放入高温压铸炉中,炉中的“铝液”将由压铸炉注入“铁芯”中,形成压缩机“转子”零部件的雏形;接着,机器手再探入炉中,取出铸件到炉的尾端,再冲水加以冷却。

机器人是在半年前购入车间的,在这台机器人未上岗前,取转子是彭支铭的工作,他要戴上5厘米厚的棉质手套,并且手套面还要覆盖至肘关节处。除了要耐高温,转子重量达3斤,取上取下也繁重。

“取件时定力要很集中,否则手稍微一滑,定子就会从手中滑落,再烫到手。”彭支铭说,目前一小时在该炉可加工成转子的数量最高达700个,如果是人工操作很难达标。

彭支铭因为模具专业基础,被车间指定作为这台机器人的操控工。

上岗的机器人是个六轴机器人,可以在360度空间内甩动机械手臂,而且在约4平方米的作业空间内,还加了个微型摄像头,可通过与监控系统中确定的标准模具样式比对,来自动检验参与生产的“转子”是否达标。

“这很重要,体现了顺德制造水平的提升,零部件质量越标准越好,压缩机工作效率越高,在全球市场上也将更具竞争力。”黄锡槿说。

走了千余人多了50多台机器人工人收入却增长30%

机器人上岗,从去年夏季就已推行,除了产量上规模、要加倍重视产品质量因素外,工人流失率高也是迫使美芝加速让机器人上岗的原因。

彭支铭记得,5年里车间内的老工人几乎走光了,“有两个原因,要么被其他工厂挖走,要么觉得太辛苦,回老家了。”

美芝顺德工厂的统计数据显示,两年前工厂工人最高峰时是6800人,但目前一线工人数量为5400人,年龄集中在25岁-28岁。

少了1000多人,但工厂内却多了50多台机器人,有些机器人更确切来说是运用数字控制技术的自动化设备,它们来自德国、日本、意大利等发达国家。一套能够自动给“定子”绕上电线的自动化设备,原来需要20个工人操作,目前9个工人便可来共同完成,而工厂的目标则是最少减岗至6人。

“机器代人”将在全厂铺开,按照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为首的管理团队所制定的政策,自动化改造的预算投入不设上限,另外只要4年内自动化投入成本能回收,就可在制造车间大胆尝试。

“目前工厂员工的流失率为2%,近两年最高时为4%。”黄年周说,制造离不开研发,离不开高效、标准化、产品平台建设。机器人上岗后,减岗的工人如果愿意,可以调到其他生产线上去。目前机器人调试使用,也需要外部供应商与一线工人来共同完成,这写在合同里,而基本操作、故障保养则将由供应商培训后,最终由美芝工人完成。

据悉,去年美芝顺德工厂已完成自动化投入6000万元,今年预计完成1亿元,目前生产成本下降6%,而员工月收入增长30%。如果这场自动化革命在顺德推进,成功经验还将复制到美芝在合肥、芜湖的分厂。

机器人加盟企业生产效率提高1倍,产量翻番

以美芝为代表,当美的集团在车间自动化奋进时,另一家顺德家电企业格兰仕也不甘落后。在中山市黄圃镇,格兰仕洗碗机事业本部工厂内,一套在海上漂泊一月,来自意大利的自动化设备,正准备与工人们一起工作,这套自动设备以一台6轴机器人作为“领队”。

吴达坤是格兰仕洗碗机本部部长,2014年7月16日,站在这台舶来品前,他回忆,早在半年前他已将图纸、设计方案、订金,交给了一家名为QS的意大利设备供应商手上,这台设备总投资额为2000万元,主要用于生产洗碗机的不锈钢内胆。

格兰仕中山工厂洗衣机车间年产内胆1500万台,而应用意大利的自动化设备后,内胆每15-20秒将生产一个,有望将生产效率提高1倍,产量翻番,而这将是国内其他洗碗机企业所不能超越的。

吴达坤认为,洗碗机其实是“生活机器人”,为了能够像格兰仕微波炉那样占领全球市场,格兰仕集团总裁梁昭贤最后也同意此项自动化改造项目的投入。

“过去产品报废率为千分之五,自动化设备使用后,报废率降到千分之二;另外则是省电、环保,一台机器人在2年内可以回收成本。”格兰仕副总裁赵为民介绍说。

格兰仕工厂内“机器代人”不止在洗碗机生产线上体现,通过引进德国、意大利、日本的自动化设备,喷涂、注塑、冲压、物流打包工序都在使用机械手,上述工序以前在工厂内都属于艰苦岗位,人员流失、工伤成为制造工厂的管理痛点,“喷涂全自动生产线节约2/3人工,注塑车间则是节约1/2,冲压车间也节约好几百人。”赵为民透露,生产效率提高、生产成本下降———只要具备这两个要素,家电企业主便会有自动化的动力。

在格兰仕实施自动化改造的同时,格兰仕近期也推出了价格在1499元的滚筒洗衣机,赵为民介绍说,这与洗衣机生产线采用一种自动悬挂系统有关,这种悬挂系统一次可挂2个洗衣机,较此前生产效率提高2倍,规模生产带来的成本下降,自然也让滚筒洗衣机迈入“国民价”时代。

推机器代人计划将“人口红利”转变为“智慧红利”

顺德在今年提出,要建设成为珠三角装备制造业核心区。作为其中一个产业推动政策,7月初,顺德发布了省内首份“机器代人”计划,拟通过该计划推动区内制造企业加速采用工业机器人,同时拉动区内机械装备产业产值在未来3年翻番。

顺德区经科局一个调研数据显示,全区企业机器人的需求量大约在1万台,这也是政府制定“机器代人”政策的出发点。

“机器代人”计划在顺德的提出,将牵一发而动全身,依托中德工业服务区,主要政府官员、机械装备厂商近两年先后赴德国去招商,并提出了技术、教育等多方位与德企合作的设想。这在优化顺德产业结构的同时,也将推动更多的高端技能人才来顺德工作、生活。

赵为民则认为,“机器代人”计划的实施,中国制造的“人口红利”将转变为“智慧红利”,并推动劳动密集型制造产业往智造服务业转型。

但是,转型伴随阵痛。

19世纪初,英国工业革命启动后,英国的卢德分子便捣毁了当时的织布机,他们认为是这些机器,让人们失去了工作。但是后来,人们不仅对机器的恐惧消失了,而且还认同它的存在。因为当机器在某些岗位上代替了人类的工作后,生产方式会因此而改变,相应地也会出现新的工作岗位,工作环境也会更加舒适、收入也更高,当然它对从业者的受教育水平和工作技能也会提出新的要求。

21世纪初的今天,彭支铭深知,如果不努力学习,“机器代人”后,他将会被淘汰出顺德;而他背后的企业主更明白,如果不转型,“顺德制造”的市场份额,将会被更低廉人工的印度、越南等东南亚国家所抢夺。

可憧憬的是,随着中国城镇化战略推进,对产业工人的重视,将来的某一天,同样是技校专业的毕业生,彭支铭与Maik一样,也能够在下班后,和朋友踢上一场球,喝上一口咖啡;同样,因为优秀的职业技工素养,而受到全球产业价值链的尊重。

焦点

机器代人,会夺走工人饭碗?

企业将采用“工人+机器人”模式,鼓励普工提升管理能力

2014年7月,大数据、互联网思维、智能家电的讨论弥漫于整个家电制造业,但是关于“机器代人”的讨论却还较少。而这步创新的背后,却又将中国“普工”往“技工”提升的日程,推向历史滚滚车轮前。

这样的担忧也在2014年7月29日顺德副区长刘怡的微访谈中被网友提出,这位网友直言“听到机器代人计划,真不是滋味!今后我的饭碗,是否会被无人无肉的机器人夺走?”

副区长刘怡则在微访谈中回应说,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本地企业家最喜欢也最普遍的用人方式依旧是“工人+机器人”的运作模式,工人如果有被机器人抢饭碗的隐忧,就应该加强学习,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此外,政府部门也将多开展一些普工类的技能培训工作,使工人能够适应大环境变化。

顺德区物联网信息技术工程中心主任蔡宇才认为,顺德机器人应用和生产都是刚刚起步,而机器人生产企业则是因为顺德庞大的产业配套而出现,他们中有生产搬运机器人的嘉腾、冲压机器人的鼎峰、广锻等,也有买来日本川崎机器人、再提供系统集成解决方案的利迅达机器人企业。

“机器人生产企业是在卖‘机器人+人’。”蔡宇才称,由于不同家电生产线需解决问题不同,往往家电厂与机器人供应商是要一起合作,才能够共同完成“机器代人”计划。机器人生产企业如利迅达,聘用的“人”多为懂得数控技术编程、调试的新技工。

机器人的“智能”体现在传感、减震上,这源于物联感知技术的传感器使用,再加上由编程人员设定的信息程序,机器人会按照一定的路径来加以工作。

其实目前生产线的工业机器人是“无情”的,有时甚至不受指挥,在美芝钣金车间内,机器人的作业车间必须有铁丝网相隔断。美芝的黄年周解释说,机械手有时也会失控,防止打到操控的工人,为安全考虑,加装上了3米高的铁丝网。

链接

工业4.0

工信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的研究报告称,工业4.0在德国被认为是第四次工业革命。德国工业4.0,其实就是实现“智能工厂”,基于信息物理系统实现新的制造方式。信息物理系统是指通过传感网紧密连接现实世界,将网络空间的高级计算能力有效运用于现实世界中,从而在生产制造过程中,与设计、开发、生产有关的所有数据将通过传感器采集并进行分析,形成可自律操作的智能生产系统。

顺德在2011年获得国家工信部唯一的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暨智能制造试点,此后顺德区政府也提出打造“无人工厂”的设想,企业在工厂智能化上大力推进机器人的使用。

采写:南都记者欧阳少伟

实习生苏霭欣

摄影:南都记者郑俊彬

标签: 顺德新闻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