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记者魏凯实习生陈红艳广州上千座历史建筑因为年久失修或保养不善而残破,为了挽救这些历史建筑,近日市政府计划出台《广州市历史建筑修缮维护利用指引》对维修提出指导,确保不会因为不当维修破坏建筑的历史价值,更重要的是,这个指引针对建筑使用者,图文并茂通俗易懂。
缺乏指导致维修不当
负责《广州市历史建筑修缮维护利用指引》起草工作的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张智敏博士在研讨会上透露,据华工团队对广州历史建筑的调查,九成以上是私产,“对历史建筑最大诉求是要改善生活需求,非常细致到窗户、花盆、楼梯改建等。修缮类和功能改善类的诉求是广州历史建筑碰到的实际问题,很多房子都因为实际需求进行了或多或少的改善,从而对建筑造成破坏。”
张智敏表示,即将出台的修缮指引对历史建筑进行了分类,主要分为四类:清末的青砖陶瓦建筑,民国的骑楼、联排式住宅,以及独栋洋楼。他说:“每种建筑类型都附有图,希望公众一看就能明白。指引应具有良好的可读性和可操作性,不是针对专家的。”据悉,国内其他城市也有类似的修缮指引,但往往为专业人士编写,专业词汇很多,张智敏说:“希望广州更多地针对方便使用者,采用亲切的、图文并茂的方式,加强对一般使用者的可读性。主要内容是帮助保护责任人认识历史建筑,帮助他们认识自己房子的价值。提供可由保护责任人自行修缮的判别方式,同时列出禁止对历史建筑实施的干预行为,以及历史建筑价值部位的修缮标准及错误修缮行为,并适当提供补助。”
政府资金不足希望民间也出钱
居住在老房子里的人往往经济条件不佳,而且老房子修起来不仅技术上需要指引,费用上也更加昂贵。如何解决修不起的问题呢?记者从规划部门了解到,类似于文物保护专项资金,也在申请设立历史建筑保护专项资金,可以为修缮困难者提供资助,但预计出台时间需要一两年。据悉,广州今年设立的文物保护专项资金为6000万元,但市规划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相对于文物,历史建筑的量更大,而且政府资金申请起来比较麻烦,单个建筑的修缮补助又不会很高。所以,我们更加希望能设立民间的修缮基金,将更多的社会力量引入到历史建筑保护上来。”
对此,暨南大学法学院教授刘文静也表示,政府的专项保护资金很重要,但这是用来救急的,“我们作为纳税人,也不想政府不断地往里面投钱。”刘文静认为,应该引导社会力量的投入,通过发展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等,使得历史建筑也能盈利,“具体如何做,可以在引入民间资本的时候,通过合同来约定、分成,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投入到文化保护当中。”
她同时建议,能不能建立一个机制,先支付后结算,只要被认定为历史建筑的,就可以从专项资金里面支付,维修完之后再结算,“下雨天房子一直在漏水,业主还要打报告申请维修经费,等审批下来的时候,最快也要几个月,天天拿盆子接水也很惨。”
人手不足致保护力度弱
今年2月1日正式实施的《广州市历史建筑和历史风貌区保护办法》确立了多部门联动机制,其中规定,建立以区(县级市)人民政府为属地责任主体,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为日常巡查、现场保护主体的文化遗产保护联动制度。文物、城乡规划、建设、国土房管、城管等部门都有各自的职责。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各部门都有不少“苦水”。越秀区光塔街道办事处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辖区内历史建筑有64处,但负责日常巡查的文化站只有3个人,“人员配置并未增加,但工作量增加很多。”而且负责处罚的城管部门,往往难以判断历史建筑是否存在违规加建行为。
对此,广州市文化局巡视员陈玉环建议,应该让更多部门加入联动机制,“尤其是国土房管部门,不少历史建筑在房管局的管理下,起码要按照危房先进行管理,有险情要抢救,这样我们的工作相对就会好做一些。”
张智敏则建议,日常巡查中如果城管不具备专业知识,能不能建立一个大的数据库,“即使你不做判断,每天拍照,把施工的现场拍下来,输入到数据库里面,给专家做判断。如果判断不了,再去现场。这样就能把城管专业判断的这部分工作交给专家库来处理,专业技术在基层缺失的情况就可以解决了。”
说法
对历史建筑最大诉求是要改善生活需求,非常细致到窗户、花盆、楼梯改建等。修缮类和功能改善类的诉求是广州历史建筑碰到的实际问题,很多房子都因为实际需求进行了或多或少的改善,从而对建筑造成破坏。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张智敏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