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着坐牢风险 推行“包工到户”

2014-08-09来源 : 互联网

时任板芙公社里溪大队党支部书记的林德成。南都记者叶志文摄

中山

十一周年特刊

**档案

讲述篇

档案

1978年12月,小岗村18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在一份生死契约上按下鲜红手印,在全国**实施农业“大包干”,从而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事实上,就在同一时期,板芙里溪村多名村干部也冒着坐大牢的风险,先后推行“包工到户”、“分产到户”,**解决了农民温饱问题。

1980年12月和1981年4月28日,《南方日报》先后刊登了《板芙公社推行田管联产到劳责任制》及《板芙公社实行联产到劳责任制****》两篇专题报道,并配发评论员文章,向全省**板芙的经验,由此里溪村有了一个响当当的外号———“广东小岗村”。

讲述

讲述人:时任板芙公社里溪大队党支部书记林德成

1975年,当林德成当上板芙公社里溪大队党支部书记时,才22岁。尽管年纪轻轻,但他的上任却并没有让人觉得意外。因为,就在此前他就已经是一名有着丰富经验的基层干部———当过生产队长、也外出劳动过,还懂一些技术。里溪村原本名不见经传。它坐落于板芙和神湾交界处的一座大山脚下,信息闭塞,交通十分不便。8月1日,林德成回忆说,上世纪70年代的里溪,到处都是低矮的房屋和产量不高的农田,“当时大家日子过得都非常不好,连饭都吃不饱。”

饥饿之下,不少人选择偷渡去澳门和香港。林德成说,现在里溪全村至少有过半的家庭有港澳亲戚,“都是以前偷渡过去的。”

干和不干基本一个样

与村民饿肚子相伴随的,是村民吃惯了大锅饭,人心涣散,出勤不出力,到田间把锄头一放就成了“三只脚”。

当时,里溪村有6个生产队,上午8点半,等到各生产队长打钟催工了,人们才懒洋洋起床到田里开工,10点半就收工了,整**来大家才工作4个多小时。但即使这样,大家还是在想法设法偷懒。林德成回忆,当时是按工分分配,分三个等级,等级之间只差1个工分,每工分2分*,无论个人出多少力,月收入都差不了几分*。

这种“干多干少没两样,干与不干基本一个样”的分配机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导致社员出工不出力,也制约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当时,国家划定的“纲要”是每亩年产量800斤,但每队产量平均只有600斤,除了上缴100斤公粮和450斤义粮之外,所剩就无几了。

做好坐大牢的准备

面对里溪的困境,林德成意识到,在当时的情况下,只有打破传统生产的分配机制,才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但在当时的中国,任何政策、措施的变动,都可能会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

“如果搞不好,是会坐牢的。”林德成说,尽管知道后果严重,但他还是决定试一试。他回忆说,当时让自己下定决心的,有父亲的教诲,“他一直跟我说,当干部就是要为大家好。”也有年轻时的血气方刚,“我当时没有结婚,坐牢了也不会拖累别人。”而*重要的原因,则是“为了吃上一口饱饭”。

在林德成的召集下,里溪大队的多名队委开了一次会。赖门久、赖效良、林国明、林国维、林子艺和林德成是当时主要的村委,都很年轻,从22岁到30岁左右。在会上,林德成说,如果一直这样下去,大家还是得挨饿,不如干脆单干。林德成的提议,几名队委听了都十分震惊,但又觉得话说得很有道理。几个人一拍即合,决定要改革。

改革从包工到户开始

几个农民干部随后开始思考,有人提出包干到户,或者包产到户,都被否决,理由是**风险太大,*后决定———实行包工到户。所谓包工到户,即分除草、插秧、施肥等工种包给各户完成,“还是以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生产队统一耙田、排灌,分谷种下秧都是生产队统一底下进行。”林德成举例子说,把土地分成几类,例如这一块定下了生产目标800斤/亩,如果包工户完成任务,那么奖励50%。

试点开始后,让人没想到的是,大家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了起来。村民不仅提前完成任务,亩产量也提高了,而生产队长们不用再打钟催人开工了。“包工到户”的措施,取得了成效,但已很难进一步改善人们的生活。为打破这个瓶颈,林德成等人决定推行“分产到户”,规定每亩上缴多少粮食,剩下的家庭所有。

但这样的提法,遭到了部分干部的反对,有些队员也不敢要土地,担心被追责。“我们几个日夜出去到田头,挨家挨户跟村民商量,做了大量思想工作,*后赞成和不赞成的各占一半。”林德成说,1977年,里溪大队6个生产队中,有三个进行了试点。

农民们的腰包开始鼓起来

田分下户后,林德成发现,无论何时田里都有人劳动。他问插一亩田的秧需要多久,五队队长钟彩平说,一人**能完成一亩。而在过去,十几个人几天才能插一亩,每年春耕都要插到立夏。

在分田到户的刺激下,队员们不仅提前完成了任务,亩产量也提高了,平均每亩达到800斤,有的甚至超出1000斤。**次跨越了“纲要”,农民们不仅有足够粮食上缴,还剩下粮食自给支配。在完成自家任务的同时,农民们还利用空闲时间养鸡养鸭。那时,中山的沙岗墟每三天就赶一次集。林德成在沙岗墟发现,几乎整条街都是自己的父老乡亲在卖鸡鸭。

1978年,里溪大队完成国家的任务,解决了温饱问题不用借粮了。当时的农民个个都对林德成等一干村委竖起了拇指,“书记真是好嘢。”除了能吃饱饭,农民们的腰包也开始鼓了起来。林德成说,到1978年,很多人开始改建房子,尽管楼房不多,但相对于以前,住房条件大大改善。

里溪大队的变化,引起了多方的关注。板芙公社的领导很快来调查,找到当时的副书记赖效良问话:你们是不是包产到户了?赖效良连忙摆头说:“不是不是,我们只是包工到户而已,我们坚决走社会主义道路。”有领导则对里溪大队的改革持“六不”态度:一不支持,二不反对,三不鼓励,四不提倡,五不报道,六不**,简称“六不”。

尽管嘴里一直说不害怕,但林德才其实也在担心被批斗,去坐牢。好在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经济建设、劳动致富开始被提倡,里溪人也开始成为十里八村的榜样,林德成作为正面典型天天被拉去作报告,“口水都说干了。”

述评

板芙经验被全省**

1979年初,板芙公社总结里溪大队的经验,选择19个生产队为试点,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在中山甚至广东都是史无前例的。两年后,全公社有九成生产队实施了联产责任制。1979年,根据里溪经验,广东省**次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现场会在里溪村召开,时任省委书记的习仲勋等省委主要领导,以及中山县主要领导均出席现场会,几百辆车一下子把小小的里溪“填”满了。

会上,省委有关领导提出,全省要统一解放思想,学习里溪成功改革经验,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至此,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迅速在南粤大地蔓延开来。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指出目前农村实行的各种责任制,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标签: 中山新闻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