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浪潮催生无数包租公包租婆

2014-08-09来源 : 互联网

2007年的南屏,被工业化浪潮席卷,到处是建设工地。

在被遗忘多年后,工业化的洪流2009年席卷横琴,这个占地106平方公里,只有11条村,户籍人口不足5000人的中国第三个***新区,原来的芭蕉、农田和低矮村屋被迅速吞噬,征地拆迁的浪潮让村民蜕变为城里人,也催生了一个个“一夜**”的**,昔日朴实拮据的村民纷纷成为****、千万**。

40多岁的黄文兴**次发现,**来的如此容易,房屋拆迁后他所在家庭分得了200万现金,4套如今市价近千万的商品房,以至于他后来仍懊恼自己当时胆子太小,没敢多建。横琴新区开发只是珠海过去三十年间城镇化进程的一个缩影,在工业和经济发展这两个幕后推手的拉动下,南屏、斗门富山、平沙、三灶同样成为投资热土,富山新城、温泉小镇、航空新城等一个个新城规划竞相**,每一个人都置身其中。工业发展带来的改革红利既让人享受到了从未有过的物质生活,也让不少人开始迷失。

土地简直“白菜价”

*初一亩地的补偿款才七八千元,折算下来一平米地价不过十几块*

历史上,珠海的工业开发一直循着珠海大道从市区往西延伸。**波工业化西进的浪潮*先涌向了与市区只隔着一条前山河的南屏镇。

今年47岁的“胜哥”是南屏区的十二村第五队的村民,也是南屏科技工业园建立与发展的见证者与经历者。小时候,他与家人蜗居在逼仄的茅棚里,屋前是4米宽的水渠,屋后就是前山河。在他的记忆中,这里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工业,到处是田地,家家户户以耕地种水稻为生,后来填海造地,他们又改种芭蕉、甘蔗和蔬菜,生活艰难。

变化始于1985年,珠海经济特区为了搞活经济,决定对全市所有土地统一管理,农村原有土地预留10%-30%给农民继续耕种,其余的由**预征,用于引进工业项目。当时商品房还没有起来,土地并不吃香,一名吴姓村民回忆,*初一亩地的补偿款才七八千元,折算下来,一平米地价不过十几块*,简直“白菜价”,直到1992年左右预征地价才涨到一万多元一亩地,“当时**没*,就这点预征款也要分好几年分期支付”。而如今,南屏拍买一块商住用地,楼面地价一平米都超过了7000元。只是随着土地被预征,当时的村民绝大多数无缘从后来热*朝天的房地产盛宴中分得这一杯羹。

因为靠近市区,胜哥所在的南屏十二村大部分农业*先被征用,他昔日耕作并赖以为生的庄稼地不久后长出了几家合资企业。失去了土地,不能继续务农,他只好到工厂应聘,但工厂嫌本地村民不如外地打工仔好管理,学历又低,不愿意招收,当时20出头的胜哥在生计的逼迫下,经历了人生*艰难的一段时间,开始不断变换角色:打鱼卖鱼、种菜卖菜、开摩托甚至是走私。

同为十二村村民的邻居阿涛也经历同样的命运。他说,土地被征收,跑到南屏的工厂应聘,掏出身份证,对方看了一眼什么理由都没有,就不要我们了。

南屏镇**波工业开发并不成功。当时工业项目本就稀缺,珠海当时又严格限制污染项目,在深圳、东莞一度遍地开花的印染厂等项目无法进驻,南屏镇的开发因此停滞不前,直至1999年3月6日,南屏工业园正式挂牌成立,当地的工业项目不过只有几家小厂,产值还不到一千万元。

现任南屏科技工业园管委会建设局局长何建伟依然记得自己2000年6月被抽调到南屏工作时*大的感受就是“荒凉”。他回忆,南屏工业园当时基本上没有什么工厂,仅有两三家小型的企业公司,园区配套匮乏几近于无,水电不通,只有几条道路,所过之处到处都是菜地农田,一片绿色,不像是工业区。“没有地、没有人气、更没有第三产业的发展”,这是当时南屏工业园的真实写照。

农民纷纷转型收租

工业化浪潮改变了像“胜哥”这样的农民的生活轨迹

2000年,停滞的南屏工业园开始复苏,此时东莞、佛山、深圳等工业重地的项目趋近饱和,无地可用,大量投资者到珠海寻觅商机。当地**抓住了时机,将工业园区周边的村庄进行重新征地并收回所有未投产用地,完善基础设施,进行“三通一平”,吸引了大量工业项目进驻,工业由此步入快车道。

胜哥发现,很多地方前一年前还是庄稼,一年后就变成了一栋栋厂房。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底,南屏科技工业园的企业由当时几家暴涨至468年家,截至2013年,南屏科技园的工业总产值从建园时的7亿元增长至817.58亿元,14年间翻了116倍,平均每年以800%的速度递增。园区面积也从原来的4.36平方公里增加至超8平方公里,几乎增加了一倍。

随着工业项目的扎堆进入,大量的外来人口从五湖四海涌入这个一度荒凉的农业小镇。南屏如今仅外来工就超过7万人,远高于本地人口2万多人口总量

进厂打工被拒的“胜哥”很快从涌入的工人们身上尝到了甜头,尽管*初只是“阴差阳错”。2000年,随着两个孩子的出生,“胜哥”作出了人生*大胆的决定,将自己征地补贴的3万多现金和此前积攒的*在宅基地上建一栋三层的自建房,待儿子长大成人每人可以分一层楼。当时这在南屏十二村属于“高层建筑”,数遍整条村也只能找到两三栋,绝大多数村民仍居住在矮小的平房内。

“胜哥”笑言,自己当时建三层楼还冒了很大的政策风险,因为当时**规定村民宅基地建房*高不超过两楼半,严格执法的话多建的楼层是要拆除的,所幸当时执法不严,房屋顺利施工并建成,但这栋楼花光了“胜哥”的积蓄,*还不够,只能向关系较好的亲戚朋友借贷。为了还债,有段时间“胜哥”都要到钢筋水泥厂打工凑*,“年末追债的人特别多,每天打电话过来催我都不敢接!”他笑着说。

房子建好后,商机自动找上门来。不久,有附近工厂的工人主动跑来向他询问是否有房屋出租,想到两个儿子都还在上学,房子空着也是空着,“胜哥”阴差阳错下做起了房屋出租的生意,自己住一层,其余的空房出租,从此成了包租公。坐地收租轻松,收入却比自己当苦力多,尝到甜头后,从2000年到2008年,“胜哥”又对自家的房子进行三次加建,原本只有3层的楼房硬生生长成了6层,共有30多个房间,一间房300多元的房租。

左邻右舍很是羡慕,有*的也建起了高楼,没*的借*或是找外地人投资,自己出地合作建房,几乎同一时期,2000年前还很稀罕的楼房在南屏十二村遍地开花,仅该村成丰园如今就有200多栋楼房,没有一户不出租的,房屋的高度也从三四层逐渐涨到了五六层、七八层。

如今,儿子们已长大成家立业,胜哥却没有按照*初的计划,将几层楼分给子女,全家家里8口仍拥挤在仅有100多平方米的2层楼内,其余房屋出租。

工业化浪潮改变了像“胜哥”这样的农民的生活轨迹,在珠海三灶、平沙等各个工业园区周边,一波前所未有的自建房热潮伴随着工业大发展,汹涌而至,催生了数以万计的包租公、包租婆。

标签: 珠海新闻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