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乡外来女子业校 融合纽带精神家园

2014-08-09来源 : 互联网

女职工们在上卫生**课。三乡妇联供图

中山

十一周年特刊

**档案

讲述篇

档案

1991年,随着电视剧《外来妹》热播,外来女工也因此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群体。此时,在珠三角腹地———三乡镇,外来妹的故事也在不断上演着。5年后,三乡镇外来女子业余学校成功创办,而它也成为全国**所属于外来女工们自己的学校。

讲述

讲述人:三乡妇联主席梁逊梅、三乡妇联工作人员甘瑶女

女工渴望融入本地

尽管是中山南朗人,但甘瑶女至今仍常说着一口带着武汉口音的普通话。原来,她从4岁就到了武汉,直到30多岁才回中山,开始在三乡镇妇联工作。

甘瑶女回中山时,正值上世纪90年代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成千上万的工人开始涌入珠三角。单单在三乡,据不**统计,1996年初,当时全镇有外来女工近两万人,她们分别来自湖南、四川、广西、河南、安徽、贵州、陕西等地。同为女性,再加上日常的妇联、计生工作多数时候要与女性打交道,甘瑶女很快就关注到女工这个庞大的群体。如何去关心这一特殊群体,了解她们的需求和困难?成为甘瑶女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1992年5月份发生的一件事,让甘瑶女感触很深。当年母亲节之际,三乡镇妇联在古鹤村举办了一场“献给母亲的歌”晚会。许多外来女工得知后,热情非常高,站在场外纷纷要求进场参与。由于当时参加的人员仅限于本地妇女,因此她们被拒之门外。事后,三乡镇妇联联合工会、计生等部门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召开了两次座谈会,举办了三场咨询服务活动。通过与外来女工的多次接触,了解到她们在紧张的工作之余,非常渴望学习,渴望与当地人交流和沟通。

生理、心理知识都缺乏

在连续的调查中,多种结果都显得让人有些忧心。一方面,不少女工面临着难以适应新环境等问题,她们不单承受工作的压力,还有家庭、婚姻、生育、孩子等问题。另一方面,女工们在生理卫生方面的知识也非常缺乏,一些年轻女工认为妇科病只有妇女才会得,自己身体不适从不知道去看医生;还有女工怀孕之后,还以为自己只是长胖了。

“她们背井离乡,忘我工作,而内心世界又极为丰富,有许多心里话要说。谁来关心她们支持她们,提高她们的素质,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事实上,甘瑶女感同身受。从武汉回中山后,她也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适应期。尽管是中山人,但却面临着语言、沟通等诸多问题,她一直在思考着如何让外来工人融入三乡的问题。

成立全国**所外来女工学校

根据外来女工的需求和特点,甘瑶女决定以学校的方式,给广大外来女工提供免费培训和学习的机会,让她们尽快融入当地。在她的积极奔走和大力筹办下,三乡镇妇联决定创办一所属于外来女工特有的业余学校。1996年1月25日,三乡镇妇联将“关于创办三乡镇外来女子业余学校的请示”呈交镇党委、**。同年3月1日,三乡镇**批复了镇妇联的请示。第二天,三乡镇外来女子业余学校诞生,后来更名为“流动人口女子业余学校”,是当时全国**所属于外来女工们自己的学校。

学校成立初期,提出了“以关心外来女工的生活,支持外来女工的工作,维护外来女工的合法权益,提高外来女工的综合素质”的办学宗旨。校委会成员众多,包括妇联、劳动、司法等多个部门的负责人。同时,设立学校管委会,负责学校日常管理工作,管委会则由学员**选举产生的若干人组成。

不过,成立初期,学校就遇到了很多困难。在到企业发展分校过程中,遭到了不少企业抵触,“有些**担心工人学太多东西,变得不听话。”为此,学校选择了开放度比较好的工厂,并利用知识竞赛、业余演出的方式,逐渐打开局面。

课程从避孕知识到社交礼仪都有

1996年学校成立后不久,就开设了涵盖生理和心理的健康课程。还根据实际,从1996年至1999年,开办了粤语班、舞蹈班、心理咨询辅导班、人口理论与计生基础知识讲座、法律咨询服务等。随着时代变化,学校的课程也在不断调整。到目前,已开设了20多门课程,涵盖健康、法律、礼仪、舞蹈等多个方面。“课程都是根据工人和工厂的需要设置的。”三乡妇联主席梁逊梅介绍,学校刚成立时,关注更多的是女工的生理健康以及如何更快融入陌生坏境等,但现在80后和90后的女工越来越多,“她们爱美,更有自己的想法。”在这样的背景下,礼仪、舞蹈、化妆等课程便随之设立。

随着女工的成长,当年的小姑娘已在三乡成家立业,有了下一代,教育好小孩是她们*关心的。2011年开始,学校在各分校举办家庭教育和亲子沟通等方面的讲座和沙龙。课程越开越多,师资也越来越强。梁逊梅说,以前教课的都是计生所、医院的工作人员,但现在老师更多的是像知名心理咨询师朱洪岐这样的专业人士,“他们的专业知识更强,讲课也更有针对性。”

齐全的课程、专业的老师,而学校是全免费的,“从成立至今,就没有收过工人和工厂一分*。”梁逊梅解释,这除了三乡镇**在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还跟授课老师的公益劳动有关,“来讲课的老师,每次都只有极少的补贴。”

衍生出工人业余艺术团

“学校除了是对工厂培训的一个补充外,对工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梁逊梅说,学校是外来工尽快融入当地的一个桥梁,也是展现工人风采的一个平台。2002年4月,由甘瑶女倡议创办的三乡镇工人业余艺术团正式成立,团员不少都是从学校涌现出来的外来工。

在学校运作过程中,甘瑶女发现不少女工其实能歌善舞,也渴望有学习和表演的机会,便决定成立一个由外来务工人员组成的艺术团。组团通知发出后,吸引了146人前来报名,在*终确定的70名演员中,竟然还有一些民间高手,“会口技的,会拉二胡的,会唱歌的,人才还不少。”

如今,这个艺术团早已声名远播,已参加各类演出近500场。不少团员也因为艺术团改变了命运,彭健、凌晓丽原本都是三乡宝元鞋厂的员工,加入艺术团后,视野开阔了,胆子变大了,由于出色的表现,他们得到了去三乡镇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工作的机会。

述评

已成外来工融入本地的平台

到今年,三乡女子业余学校已有20多家分校,这些分校覆盖三乡每个村和一些大型工厂。梁逊梅介绍说,在每个分校都由一些学校的骨干负责,她们很多都在工厂上班,更了解工人的需求,“如果要开课,总校就会作出相应安排。”学校从1996年开始,免费培训了女工20多万人次,已成为外来工融入本地的重要平台。而中山市妇联还曾在三乡镇举办现场会,推广办校做法,使全市24个镇区都成立了流动人口女子业余学校。

2013年1月,三乡镇妇联申报的“外来人口社区融入与发展”项目获得“第六届中国地方**创新奖”入围奖,当时现场专家组给予的入围理由是:精神归属是更深厚的社会融入!

标签: 中山新闻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