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人,因小平而变

2014-08-23来源 : 互联网

  今天,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同志诞辰110周年。

  深圳的“小平因子”之人

  或许没有一个*****,像***那样,与深圳有着如此多的联系。从特区的设立,到两次南下视察,***在这里留下的“改革因子”,已内化为城市的血脉与灵魂;而这座城市回报他的,是深深的感恩与怀念。

  三十年来,深圳、***、改革开放,这些词语被不断组合、阐述。每到深圳发展的节点,“小平因子”总能给这座年轻城市以鼓舞和启迪。在2014深圳深化改革“元年”,更是如此。“小平因子”推动了整个国家的发展,构筑了深圳特区的根基,但这一次,我们**重复那些宏观叙事,我们通过小故事、小事物、小场景,来讲述一座城市与一位伟人的深厚感情。

  三道不同的生命轨迹,因一位老人推动的改革大业而聚合。1984年的深圳,在蛇口工业区,在渔民村,***的短暂停留和寥寥数语,在他们心中投下深深的印迹。在这之后的30年,曾经的基层官员汤锦森、报社记者李通波以及蛇口工业区工作人员王芬,都在续写这座城市的改革故事。

  王芬

  袁庚儿媳 见证深圳30年改革

  身份:南山开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兼党委书记

  8月15日晚上,一场深商聚会在深圳锦绣桃园举行,主办方邀请28位深商大佬交流,主题是“纪念***诞辰110周年”。深圳改革开放的代表性人物袁庚,今年97岁高寿,也在邀请名单上,但因身体原因,只能由儿媳妇王芬代为出席。

  王芬,公开的身份是中国南山开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南山集团”)董事兼党委书记,而少为人知的身份是深圳改革开放代表人物袁庚的儿媳妇。深圳,是她人生的转折点。

  上世纪80年代,王芬因参加蛇口的全国招聘,来到深圳。她以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身份,参与赤湾港建港工作,自1994年起任南山集团助理总经理、副总经理,到如今的南山集团党委书记。

  “从我个人成长经历来看,‘**’时期我还小,到后来的1977年高考制度**,我和父母都经历过,因此对***改革开放的思路,好像有一种一拍即合的感觉。”王芬回忆,她来深圳前,还不懂什么是改革,也没有想到深圳特区会如此深刻地改变她的命运,改变她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王芬是广东本地人,1981年她刚从华南理工大学毕业,便来到深圳工作,并参加有“黄埔军校”之称的蛇口企业管理干部培训班**期。她和同学们自称“黄埔一期”。也就是在那时候,她听说了袁庚的名字,知道了深圳,知道了改革。“袁庚是我们的校长,为我们带来很多新的思维方法。”

  1984年,***南巡至深圳,王芬作为工作人员,参与蛇口工业区向***汇报的全过程。“小平同志非常平和,我还保存着一张与小平握手的照片,能感觉到他心情非常舒畅,可能是因为他的改革开放设计,在深圳有了成果,从而推动中国发展。”

  王芬说:“我觉得小平南巡的历史意义在于,自从那个历史时期以后,中国改革开放这个历史潮流不可逆转。”不久之后,全国14个沿海城市开放,更加深了王芬对***南巡的认识,“这是深圳蛇口、珠海等地区,对中国改革、对老百姓做出的最大贡献。”

  “改革真的是非常不易及非常艰难。”王芬表示,如今全国进行国企改革,深圳国企改革应该有新的突破,不负它作为全国的改革尖兵这样一个历史使命。

  李通波

  终生铭记小平名言“不走回头路”

  身份:南方日报派驻深圳特区的**位记者

  今年年初,一本名为《深圳特区**记者李通波》的书出版发行。书中披露了不少***1984年南巡不为人知的故事和照片。作为深圳特区记者**人,李通波的人生因特区而改变,更因***而精彩。

  说起30年前贴身采访***的经历,年逾七旬、被媒体界晚辈亲切称为“波叔”的李通波依然兴奋不已。“整整6天,紧紧跟在***身边如影随形,这个经历让人倍感荣幸、铭记终生。”

  李通波是南方日报派驻深圳特区的**位记者,也是驻扎深圳的**位报社记者。1984年***视察深圳、珠海,他全程参与采访。6天的贴身采访,让李通波最自豪的,是陪小平爬山时发现的一句“惊天动地”的话。当时***结束深圳的视察,乘坐军舰来到珠海,后入住中山温泉宾馆。第二天一大早,小平带着家人爬罗仙姑山。途中,因为前路陡峭,工作人员建议***从原路下山,他摆摆手说:“没关系,不走回头路!”

  “我的心被猛烈撞击着。”李通波说,这句话与***所说的“杀出一条血路”一脉相承。很快,他采写的《***登上罗仙姑山》登在报纸的头版头条,这也是***“不走回头路”这句话首次公开见报。

  而今,李通波早已退休,但贴身采访***的经历依然历历在目。“当时全程跟下来的文字记者,只有我一个人。”李通波说,在接触***之前,总觉得伟人远在天边,很神秘,“其实靠近他才发现,***也跟平常人一样,也会跟孙女一起玩,像普通人一样有趣味地生活。”李通波说,***平易近人,不摆架子,对于事物的观察非常深刻,不随便发表意见。一旦发表意见,却又是深刻独到。

  “现在我跟深圳的老**们会面,也经常谈起小平的故事。”李通波说,在特区发展的关键时刻,是***南巡,以及他所发表的意见,给深圳的官员吃了“定心丸”,“***对深圳的影响无法估量。”

  汤锦森

  人生中最难忘 给小平当向导

  身份:曾任附城公社书记,小平在深接见的**个农村基层干部

  “1984年1月25日,应该说是我人生中最难忘的一天。这一天,我领着小平同志访问了渔民村,亲眼领略了这位世纪伟人的风采,并有幸成为小平同志在深圳接见的**个农村基层干部。”这是汤锦森几年前接受媒体采访说的一句话。而今,这位退休老干部还在研究进一步改革开放的话题。

  1984年***南巡的大背景,是对深圳的改革开放,尤其办特区的做法,全国形成了非常对立的意见。反对意见认为,当时深圳的发展道路不是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支持的理由也各不相同,如经济发展,鼓励探索等。还有一些地方也想借鉴深圳发展模式,但中央不定调又不敢开展。于是***提出到深圳实地去看一看。

  深圳附城公社书记汤锦森,当时还是个三十出头的青年干部。虽然包括他在内的当地干部都坚持认为改革开放是对的,但小平考察后将怎么定调,他们还是颇为忐忑。

  1984年1月25日,***走下汽车,踏上渔民村的土地。汤锦森特别穿上当时最流行、最好的一身浅灰色干部装。他接待***,并向他介绍渔民村村长邓志标的场景被拍摄下来。“我发现这张照片是个意外,《***在广东》画册发表了,我这才知道有人把这个镜头留下来了。后来出版社给了我一些画册,又附送了一张放大的照片,我真是如获至宝。这个画册、这张照片、连同当时穿的那套衣服,我一直把它们珍藏到现在。”

  汤锦森后来历任罗湖区副区长、区长、区委书记、深圳市第四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职位不断升迁,他对小平的感情没有改变。“他听汇报、看东西、搞调查,都要亲自了解、掌握**手材料,小平同志在没有结束考察前,不下结论,更不发表长篇大论,他只是看,只是听,这种深入严谨扎实的工作作风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1997年***逝世时,汤锦森以及渔民村所有村民非常伤心,在渔民村举行了追悼会,在小平当年走过的道路上重走了一遍。在渔民村的文化长廊有小平相片和小平铜像,所有人集体三鞠躬。

  从政府**岗位退休后,汤锦森只有两个爱好,一个是收藏国产手表,另一个就是坚持研究,研究内容是怎么进一步改革开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专题统筹:南都记者 庄树雄

  主笔:南都记者 张小玲 王烨 贺达源

  06-09版采写:南都记者 张小玲 王烨 贺达源 林燕德 汪小汉 梁锦弟 庄树雄 实习生 刘佳诺

  摄影:南都记者 陈文才 霍健斌(除署名外)

标签: 深圳新闻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