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病可能缺乏成熟的治疗药物和治疗方案,患者除了病痛,还要承受孤独的绝望

2014-08-31来源 : 互联网

“罕见病”又称“孤儿病”,“罕见”的身体体征可能生之俱来,**尾随,从求医、诊断、觅药到抱团自助,每一环节都颇费周折,都可能是生死边缘的历险。社会**与公众的歧视和不公正对待,也是对他们尊严和个**利的挤压,罕见病患者需要身与心的双重救赎。

ALS

渐冻病

肌萎缩侧索硬化(ALS)也叫运动神经元病(MND),它是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损伤之后,导致包括球部(所谓球部,指的是延髓支配的这部分肌肉)、四肢、躯干、胸部腹部的肌肉逐渐无力和萎缩。早期症状轻微,患者可能只是感到有一些无力、肉跳、容易疲劳等症状,渐渐进展为全身肌肉萎缩和吞咽困难,*后产生呼吸衰竭。目前全国“渐冻人”有10万-20万人,中年晚期(55-65岁)是高发年龄段,通常从出现症状开始,平均寿命在2至5年。

“冰桶挑战”是一种鼓励,可谁能提供实质帮助?

患者案例:芳茄父亲,59岁,2013年7月起出现症状

芳茄清楚记得几个月前的那天,从医生手中拿到父亲的病情诊断书,自己的手不停颤抖。ALS,世界绝症之*,俗称的“渐冻病”,从那一刻起变成一座泰山压在全家的头顶,随时有可能崩塌。

芳茄父亲59岁,过着和大多数人一样安于平淡的生活。去年7月,他发现右手臂无力,当时以为只是肌肉损伤,不料右手臂渐渐萎缩,体重持续下降了10斤,肌肉时不时感觉到麻痹和颤动,才开始引起重视。在内地小医院没查出什么原因,几经辗转,今年4月经过广州中山一院一个月的住院检查,终于确诊为ALS。病情发展很快,他左手也渐渐萎缩,胳膊就像皮包骨头一样。每当看到父亲支撑家人生活的双手遭受的不幸,芳茄都忍不住掉眼泪。

短短一年,ALS让父亲双手**失去自理能力。确诊后医生开了药,包括力如太、神经生长因子、辅酶Q10、维生素E等等。其中力如太是特别昂贵的药,一盒(28天疗程)约4600元,却也只能延缓萎缩的程度,而无法*愈。此外由于渐冻人对自身能量的消耗特别大,需要通过蛋白粉以及营养饮食来提供能量,普通的*疗一个月便需花费近8000元。随着病情继续恶化,还需要购买专用轮椅、呼吸机。当失去正常的吞咽能力的时候甚至还需要鼻饲,或胃造瘘(是在胃前壁与前腹壁之间建立一个通往体外的通道,胃造瘘特别伤元气),以解决病人的营养问题。当说话能力消失的时候,则需要通过眼控电脑来和家人进行沟通。长年累月下来,花费的**和精力对病人家属是一场严酷的考验。然而面对这样的一种疾病,庞大的医疗费和护理费却未纳入医保的范围之内,让刚刚毕业在深圳参加工作的芳茄和弟弟难堪重负。

随着病情的加速恶化,父亲从对病情的“无知无畏”到“无奈接受”。他常说:“我怎么就变成一个废人了,这样活着很痛苦,很没意思。”虽说头脑是清醒的,却做不了想做的事情,他感到自己的生命在一点点地流逝。每月近万元的医疗费用正把家里的积蓄一点点耗尽,全家人却也只能默默承受。

近期如火如荼的“冰桶挑战”,让不少人关注到ALS这样一个群体,对芳茄和家人是一种鼓励和关爱。芳茄希望相关机构、专家能够为渐冻人提供更多帮助,让全国20万个家庭早日“解冻”。

LCH

朗格汉斯

组织细胞增多症

一种罕见血液病,是一组原因未明的组织细胞增生性疾患,朗格汉斯细胞(LC)增生是其共同的组织病理学特点,而临床上是一组异质性疾病。发病率估计1/20万~1/200万,病因至今未明,如果不加以*疗将危害到生命。主要发生在婴儿和儿童,也见于成人甚至老人。不少报告提到男性患者居多。

某种程度上说比白血病更麻烦,因为没有成熟的*疗药物和方案

患者案例:阿邱儿子,3个月患病

几个月前,阿邱发现儿子身上不断起“湿疹”,之后进行了活体检验,拿到了儿子“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多症”的诊断书。

这种病到底是什么?阿邱开始查资料,看着“尿崩”、“单骨多骨损害”这样的字眼阿邱晕眩,他把看不懂的词一个个进行搜索,原本晦涩的话慢慢开始看懂了,眼泪也不知不觉掉下来。这种病就像ALS一样是罕见病,甚至连*疗方案都很少见,目前都是“借”用白血病的方案。

现在阿邱上网时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查阅医学资料,儿子吃的每种药他都会查询,这对他来说是一种酷刑,有时候明知有很多可怕的副作用,*终他们还要选择给儿子吃下去。几个月大的孩子不会说话,如果有副作用也无法表达,每次孩子哭时,阿邱和老婆的心就像痉挛一样。孩子做骨髓穿刺,要从背部扎针进去取骨髓化验,大多数孩子会哭得撕心裂肺,他儿子只是哼哼了几声,连医生都夸孩子不怕苦,但阿邱听完这话马上又会落泪。他多希望孩子可以赶紧长大,学会说话,至少可以亲口告诉他。

同样都是血液病,相比之下,白血病有成熟的*疗方案和药物,但朗格汉斯病症都没有,甚至网络上可以搜索到的资料也非常过时,医生多数没有耐心给他们一一解释。

有一天阿邱终于找到了组织———朗格汉斯病症的病友群,“我们一下不孤*了,好像又有了希望”。群里不断在讨论如何*疗,全国甚至国外有哪些好的医院可以*疗、还有很多病友主动打来电话传授经验以及安慰他们。

只不过现在*疗费用还是阿邱夫妇心头的隐患,深圳的儿童医保为他们解决了很大的问题,但是有一些昂贵的药不在医保范围内,却恰恰是*疗的重点。而国内似乎还没有专门为朗格汉斯病症成立的救助组织或者基金会,罕见病的帮助基金也很难申请到,申请到的数目一般只有一两千元,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Acromegaly

肢端肥大症

是下垂体分泌生长素(GH)的细胞出现增生或产生腺瘤所致,因此会分泌过多的GH。青少年因骨骺未闭形成巨人症;青春期后骨骺已融合则形成肢端肥大症;少数青春期起病至成年后继续发展形成肢端肥大性巨人症。此病虽不常见,但患者多会伴有软组织、骨骼及内脏的增生肥大,垂体前叶功能亢进,晚期体能衰退,垂体前叶因肿瘤增大压迫,而引起继发性垂体功能低下。

容貌会逐年变丑,手术后复发率较高

患者案例:阿云,25岁

在深圳打工的阿云发现自己得病,源自一次工伤后检查。当时医生神情凝重地建议阿云进一步检查看是否罹患肢端肥大症。这种病病因不明,起病较缓。随着病情发展,阿云常常头痛乏力,多汗,腰酸背痛。在加入国内GH病友QQ群之后,发现也有病友由于视神经受腺瘤压迫引起血液循环障碍,引起视神经萎缩甚至失明。让阿云担忧的是,由于GH分泌异常,病患者常有颅骨面部增宽增长,上颌、前额、眉弓、枕骨粗隆、下颌骨及颧骨突出与增大,牙缝加宽、牙列稀等症状,患者容貌会逐年变丑。25岁的阿云可能要面临长达30余年的缓慢病程。

两个病友群共200多号人里面,阿云只遇到了几位深圳病友,在前往北京求医过程中,阿云发现深圳的病友是相对较多的。目前国内对肢端肥大症更多采取手术*疗,但该病复发率很高,阿云的一位惠州病友,刚做完两次手术,未来一个月还要再做一次手术。“生理心理都需要承受极大的压力,是非常痛苦的事。”阿云感同身受。因为该病未在医保范围,病患者在经济上也承受着很大压力。阿云希望能尽早将该病列入医保,减轻病人的负担。

TuberousSclerosis

结节性硬化症

又称结节性脑硬化、Bourneville病。是缘于外胚层的器官发育异常所致,结节性硬化症*主要的症状,就是全身各个器官都能长出“肿瘤”来,脑部、心脏、肺、骨、肾、肠胃均可受累。目前中国对此并无专门统计研究,但据医学专家估计,发病率(检出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

各个器官都有可能长肿瘤,去香港买救命药物海关能开“绿色通道”吗?

患者案例:袁碧霞女儿,5岁,满月起就出现症状

5年前的一天,刚刚坐完月子的袁碧霞,发现怀里孩子突然左右手臂抽搐不止,把家人们都吓了一大跳。一轮B超、MRI检查之后,诊断结果把全家人都给吓懵———结节性硬化症。

这个诊断意味着什么?得了这个病,基本上一辈子都要和“肿瘤”相伴,各种结节、硬块、错构瘤总是隔三差五地不知从哪个器官突然钻出来。女儿之所以抽搐,正是因为脑部结节侵犯了神经系统。

大哭一场后,袁碧霞启动了艰难的求医过程。5年来,她每年都要带女儿做全身MRI检查,并密切留意皮肤、头部、腋窝、关节、骨头有无肿块结节,“虽然长出的肿瘤都是良性的,但体积增大到一定程度,就会压迫身体器官造成各种不适,一些长在内脏上的肿瘤很危险,随时都可能破裂引发大出血,危及生命”。

袁碧霞搜遍网络,目睹了一大堆悲观资料。一旦被确诊为结节性硬化症,不少病人到了后期会出现肝部、肠胃、肾脏的囊肿和错构瘤,极易诱发大出血,有些患者住院一个月血都没有**止住。“国外有报道,说这种病预后很差,大多数孩子活不过青春期,还有很多患者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但令她稍感欣慰的是,她加入的中国结节性硬化症病友QQ群,人数从2009年的65人发展到现在将近1000人,其中有不少症状长期缓解的患者,“有的已经读完大学,有的四五十岁了还好好的”。

**用药是每个患者的必经之路,但令袁碧霞十分苦恼的是,具有特异疗效的一线药物喜保宁,目前中国内地还没有投入生产,每次必须从香港购药,但常遇麻烦。“应许多病友的委托,我们每次都会从香港带回很多喜保宁,有次我们带回了61盒,装了满满两个行李箱,结果回深的时候被海关截住了。”眼睁睁望着两箱救命药物被贴上封条,袁碧霞的心在滴血,“我知道他们也是因公办差,但我还是忍不住跪下来,求他们放行,救救孩子和病友。”也不知是否这次求情奏效,10天后,救命药终于物归原主。

如今,她每次去香港购药,都携带着全国上百名患者的复印资料,“我知道,即使对海关执法人员出示资料,他们执行规定也不一定会放行,但我也只能碰碰运气”。

BD

白塞氏病

又称贝赫切特综合征、丝绸之路病,因为它主要发生于土耳其、伊朗、中国等丝绸之路穿越的国家。它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是1937年土耳其眼科医师Behcet*先报道的一组以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和眼色素膜炎为主要表现的,累及多个系统的慢性疾病。部分患者有视力障碍,少数因内脏受损死亡。目前,中国并没有针对白塞氏病的详尽流行病学研究,相关统计数据也缺位。据不**统计,中国白塞氏病发病率(检出率)在万分之1.3至1.7之间。主要临床表现是“全身长溃疡”。

全身都有可能长“溃疡”,生殖器溃疡甚至让患者“蒙冤”

患者案例:张茵,4年前开始出现症状

4年前,张茵突然觉得自己走路站不稳,数月来急剧恶化,竟然糟糕到出门要以轮椅代步的程度。接下来历时半年的求医过程,辗转深圳、广州、四川、北京、上海等多个省市,跨遍外科、神经内科、皮肤科等多个科室,“连诊断结果也切换多次,开始医生以为是内分泌失调,后来觉得是红斑狼疮,*后才认定是白塞氏病”。这种病的典型症状是“全身都可以长溃疡”,张茵的“溃疡”就长在了神经系统上,所以才会出现“一站就倒”的症状。

“相较于其他罕见病,白塞氏病的预后还算不错,但诊断十分困难,因为它和普通的口腔溃疡、皮肤病、神经系统疾病极其相似,同时,白塞氏病没有什么特异性的化验、检验指标,所以只能根据临床症状把各项可疑的疾病都排除一遍,这样一来,诊断肯定费时费力,对患者的心理也是很大的煎熬。”回忆当初的求医过程,张茵心有余悸。

“大多数患者症状都能长期缓解,发生于体表、口腔的溃疡也大多能得到及时救*,除了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使体形稍显圆润之外,白塞氏病患者从外观上看与常人无异。”但张茵所加入的病友QQ群,每年都有零星噩耗传来,“一些病友因为心脏、大动脉等部位出现‘溃疡’,未能及时抢救,便和我们永别”。

一些隐私部位的“溃疡”常让白塞氏病患者蒙受“不白之冤”。“白塞氏病引起的生殖器溃疡,连很多医生都会误诊为‘性病’,这就让很多患者遭遇歧视。”在张茵看来,社会公益力量应当出面,让白塞氏病患者享受到“常人化”的社会待遇和**待遇。

LAM

淋巴管肌瘤病

简称LAM,是一种仅发生于女性的罕见呼吸系统疾病,绝大多数发生于育龄期妇女,诊断时的平均年龄仅为35-40岁。它可以散发或与遗传性疾病结节性硬化症(TSC)有关。在成年女性中,散发的LAM发生率约为1/40万。在TSC的成人女性患者中,LAM的发生率高达1/3。

6年做了5次大手术,做了肺移植,终于不用全身插满管子了

患者案例:小莉,28岁,2009年确认病情

看一眼85后小莉的人生经历就知道什么叫惊心动魄:6年经历5次大手术,*后一次是肺移植,4次被救护车急匆匆拉去抢救。这一切都是因为5年前小莉被诊断出淋巴管肌瘤病。

2009年上半年小莉就发现自己有时喘不上气,到了下半年一次感冒引发肺部感染后,她咳嗽竟然停不下来,甚至需要通过咳嗽换气,正常呼吸压根不存在了。检查确诊后,小莉当晚蒙在被子里哭了一夜,第二天她就不再哭泣,“哪有时间浪费,生病了就要面对,去*疗”。那一年,她基本上是躺在床上度过的,因为身上插满了管子,要随时把“气胸”的气放掉。不过在这期间,小莉竟然“淘宝”无数,“收到包裹时的开心感觉可以让我暂时忘记生病”。

2011年6月LAM再次凶猛发作,“只有四个字:寸步难行,因为我的肺已经被水淹没”。“乳糜”的情况很严重,大量胸水虽然都是身体的营养物质,但是如果不排出则无法呼吸,排出后营养流失,身体虚弱,就需要不断输入营养液,同时小莉不能吃任何东西,“看到什么都想吃,从没有那么馋过,但是我知道,绝对不可以吃,否则前功尽弃”。

又要手术了,这次的“肺粘连手术”也只有一点点希望,失败几率很大,小莉早就习惯了这样的概率。*终结果不理想,医生来到病床前,说出了她这几年*害怕的几个字:“回家养着吧”。“说明医生也没招了,这句话其实比任何话都残酷,不过我想告诉大家,即便如此也不要灰心,要继续寻找。”小莉说。

通过病友会的信息,小莉一家人找到了新的希望:无锡的肺部移植。小莉本人却成了*大的反对者。“用别人的肺,我心里说不上什么感觉,觉得别扭。”而在这之外,她还担心如此高风险的手术,会不会令父母人财两空(费用通常要准备50万元)。不过那时在北京*疗,她已经肺功能衰竭,而且无法躺下,成日只能坐着,到了忍耐的*大极限,“后来豁出去了,要么就让我解脱,要么就请*好我吧”。

幸运的是目前小莉手术已经做完,她不需要像过去那样一直插着管子、戴着氧气罩,只是说话偶尔会轻微咳嗽,她的计划是在家里慢慢做些手工,看是否可以补贴家用。

标签: 深圳新闻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