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个“不为赚钱”的都市农夫

2014-08-31来源 : 互联网

冼炳仔在*龙果养殖场里竖起了一个很“酷”的稻草人。他种植的*龙果非常香甜,总惹来小鸟偷吃。南都记者郑俊彬摄

Face

姓名:冼炳仔

年龄:46岁

职业:农场主人

在大良市郊租了40亩的农地,种水稻、草莓、*龙果,挖个莲池池心还弄个晒谷场,闲时在棚底下冲两泡功夫茶,忙时换下衬衫西裤皮鞋便下田。种稻谷不插秧直接撒谷种,他说这抛秧活累,当地没几个人愿意干。一年只下一次农药,买的还是欧盟认证的产品,种出的产品价格不低,他说反正不是为了**。

他是冼炳仔,今年46岁。上世纪90年代,他曾在顺德农业系统工作,因转制在1994年下岗,便回了逢沙搞耕种,三年前租下这40亩农地,他说自己只是想要种植无公害蔬菜。

农作“撒”秧苗亩产意外提升

大良闹市一隅,广珠城轨学院站对面,是一片绿意盎然的农地。大良城区东扩,位于逢沙的这个地块早在2008年便被**征了下来,冼炳仔说这块土地因未正式开发,故暂由逢沙村委管理复耕,他三年前租下了其中的40亩地,开办了这个农场。其中10亩被用于种植水稻。

昨日下午,收割完的稻田里已没有水稻的踪影,田里的水被放干,平整的稻田被犁成一畦一畦的。“这是要准备种上草莓了。”一旁,冼炳仔说。这是他种植水稻的第3年,就在前天,他向大良的困难群体捐助了这一年中收成中的四分之一,约2000斤大米。

这种植的过程不一般。**年,他从番禺农科所买了种子,按传统的技术,育秧、插秧、浇灌、除虫、收割,却对成果不满意,认为那个品种的水稻口感一般,而且插秧的农活太累人,别说人工成本高,当地农民还不大愿意干。第二年,他干脆把这一步省了,换了新品种谷种后,育秧待绿苗长到1厘米高,便用“撒”谷种的方式来播种,这是下菜籽才用的方法,冼炳仔说当时是“不妨一试”。

相应地,这些往半空一撒的谷种不可能如人工插秧般分布整齐而均匀,很是零散,需把长得太密集的抽掉部分,并导致在收割时也无法采用人工手割,而改用机器收割。但效果却出乎意料的好,亩产竟提高了200斤。

冼炳仔说,这是因为撒谷种的方式令植株分布密度加大,而谷种本身就有着很强的**型———1粒谷种可**成3到4株的秧苗一起生长,而育秧时,这些**成的秧苗是需要先分离开来的。

不过冼炳仔说,这亩产能否提高其实是件“倒无所谓的事”,家人吃不完,虽然也有人来买,但剩下的部分大都被他捐出去了。

“我主要是想要改良土地。”也正是因此,包括水稻在内,他一年只给果蔬打一次杀虫药。今年新买的杀虫药是获欧盟认证过的,低毒无残留,据称果蔬被喷洒后,*多经过24小时,就可以直接食用。可这价格不菲,一瓶100毫升便得185元。

顺德处于亚热带,水稻本可一年两造,但冼炳仔不愿意,他只种一造。指着重新犁过的稻田,他说这里即将被种上草莓,10月1日前下种子,*早一批在两个月左右便能收成,明年清明前后,这块地才会重回稻田模样。他说,这样的轮作更有利于水稻的生长。

这样的轮作同样也发生在其他30亩地里,*近种上的*龙果马上又有一批新的有收成了,鱼塘改成的荷塘里荷叶田田,隐约见莲蓬摇摆,荷塘中心专门填整出的一个晒谷场还有晒谷后留下的痕迹,岁月更迭便三秋。

生活早上“一盅两件”,忙时每日“流汗三四斤”

早上6点半起床,到农场里来转一转,后开着自己的铃木雨燕小轿车到大良市区或是临近的番禺,在酒楼里“一盅两件”喝个早茶。待到9点半,回到农场里,把衬衫西裤换下,便下地劳作。中午回家睡个午觉,下午继续在农场里待着,忙时“一天留下三四斤汗水”,空闲了便在树下泡功夫茶,冼炳仔说,他日子便是这样过去了,“人晒得很黑,但没有肚腩,也没有什么压力。”

冼炳仔说,他自己1990年起曾在顺德农业部门工作,负责过行政方面的内容,至1994年遇转制而下岗,便回到了逢沙工作。这是个他从小便生长的地方,熟悉这里的水土。

他说,与十年前相比,这里的土壤质量没有太大改变,因他所经营的这个农场办有牌照,这个月的月中(8月11日)广东省核工业局辐射环境监测中心曾到农场里来做过土壤质量监测。一份由他展示的监测结果显示,这块稻田的核素含量中,钾占比为1.46%,“一般要4%才算超标。”

但他说,这空气质量大不如十年前了。说这话时,他望向了农场对面的广珠城轨,城轨学院站就位于这个农场的正对面,下午6时许,一辆列车正在入站。往西、北不足2公里,便是顺德新城和大良东区,商住楼盘正在拔地而起,城市的发展正让往日的生活快速褪去。

采写:南都记者何帆燕

摄影:南都记者郑俊彬

标签: 顺德新闻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