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炳忠、汪雪莲夫妇移民台山时分别为31岁和25岁,此前已在广东打工多年,“我们年轻人适应能力比较强,到哪里都一样,就是打工**嘛。”十年来,台山的三峡移民村与周边其他村民仍往来甚少。语言是*大障碍,对老人更是无法跨越,“除非是孩子长大了和本地人联姻,可能会融合得好一点。”
进入金珠村的村口,挂着“热烈庆祝金珠村建村10周年”的红色横幅,提醒着这里的村民从万州到台山已经10年。但对村子以外的人来讲,10年只是一个数字,也无从了解这10年之于金珠村的意义。2004年至今,31岁的崔炳忠和25岁的汪雪莲夫妇在台山这片土地打拼,从打工到开养鸡场、再到承包林地、再接着打工,对他们来说,移民到哪儿都一样,都是奋斗折腾拼命**,过上好日子。但他们也面临着身份上的困惑,“问你是哪里的都没法说,都不好意思说是移民,台山人移民概念都是移民到美国加拿大,那才叫移民,你这个叫什么移民嘛。”
谋生
打工、养鸡、种树又回到打工
一晃10年过去,崔炳忠已41岁,妻子汪雪莲35岁。
“我*开始就是做百事可乐在台山的代销,”2004年到台山后,崔炳忠做这一份工一直到2008年,“每个月就两千多的工资。”
2008年开始,夫妻俩在广海开起养鸡场,规模*大时有3万多只,父母也过来帮手,一养就是4年,“鸡场效益时好时坏。”崔炳忠养的是三黄鸡,鸡场效益有着明显的季节性,“夏季好些,冬季就不行,有时死了几千只鸡,差不多那一年都白搭了。”
尽管如此,几年下来,还是*了一些*,“十来二十万,一年*个四五万,比打工强一点吧。”崔炳忠觉得还是很辛苦。
在广海养鸡有了一定积蓄后,崔炳忠想回到台城,“小孩要上学。”他在四九镇又找了一块地,但*后没养鸡,而是种了经济林,夫妻二人边打工边种树。
“就是现在林权证还没下来。”2013年开始崔炳忠一直在申请,一年还没办下来,也就意味着他不能进行砍伐作业。
“这个可能有一个程序吧,没那么快。”汪雪莲在旁边讲。
移民台山后,崔炳忠一家三口分到1亩8分田,他们将这些田租了出去,每亩田一年850元,一年收租1500元,他们就没再种田,“这边种水稻虫子太厉害。”
现在,夫妻俩在厂里打工,汪雪莲每月工资三千多,崔炳忠能拿到四千多,“这个是一个月天天都有班上的情况下。”夫妻俩这几日都在家休息,“我们这几天放假,工厂给放了5天假,估计是现在没那么多订单。”
“你帮我们参考下现在做什么**嘛,你做记者的到处跑,应该知道嘛,”汪雪莲坐在凳子上问。“现在做什么都不好**,我做销售5年,零售业行情也很差。”崔炳忠说,汪雪莲一直想开个小超市,但他觉得这不是什么**的好法子,“现在网络那么发达,台山的流动人口又少,工厂也没有太多,开小超市也*不了什么*。”
故土
10年仅回过重庆一次
来台山10年,夫妻俩只回过重庆一次,7年前汪雪莲怀孕时,崔炳忠因为打工没法照顾,把妻子送回重庆岳母家,生完小孩后又回到台山。
“刚开始经常回去,但是现在家人都过来了,也就没有什么了。”汪雪莲讲,*近几年都没有再回去重庆了。
“刚开始哪有回去几次嘛,你就回去过一次。”崔炳忠插话,两人很快用重庆话开始讨论到底回去过几次的问题。
回重庆后他们去看了以前的老房子,早就被推掉了,原址长满了杂草,“以前老房子来洪水时就淹,没洪水就不淹。”崔炳忠介绍,老屋位于172.5米的水位上,洪水的时候水面超过175米,房子便淹在水下了。
“老家的房子要比这个大多了。”崔炳忠讲,老家屋前有大片空地,可以养点鸡什么的,现在出了门就是别人家。
“现在墙内的是我们的,墙外就不是了。”与在重庆分散居住不同,移民村的房子都是连片建设,“老家开会敲个钟,要等好久才能把人聚齐,现在说开会,一下就人齐了。”
“我们以前是万州市新乡镇合作8组,”崔炳忠仍记得自己在重庆时的村组名,来到台山之后,这些称谓却大不一样,“老家那边先是镇,然后大队、小队,大队相当于这边的村委会,小队相当于自然村。”移民过来的以前都来自一个村,他们是大村,有两三千人。
融入
村口绿化地种着辣椒、花椒树
在金珠村村口的绿化地上,村民们种上了重庆带来的辣椒与花椒树,这几乎是重庆饭菜中必不可少的两道味。
和多数来到台山的三峡移民一样,来台山10年,汪雪莲做饭还是保持着重庆特色,饭菜仍以麻辣为主,但现在吃的辣椒明显没有以前多,“一吃就上火,上火也不喝凉茶,就是买牛黄解毒丸等这些下火的药。”
在台山农村,神台是每户人家必不可少的,但在移民村中几乎没有。
移民台山前,崔炳忠与汪雪莲都在珠三角打过工,2004年前崔炳忠已经在深圳打工10多年,可以听懂粤语。但现在台山话对他们依旧是个障碍,只能听懂少部分,大女儿来台山时3岁,现在可以讲台山话,小儿子现在7岁也能讲一些。
在广东十多年的生活经历,让这对夫妻对台山的接纳速度很快,“我们适应能力比较强,就是年轻嘛,到哪里都是一样的,你让我到上海也是一样的,就是打工**嘛。”崔觉得这点比很多老年人要好受得多,“老人嘛,突然搬到另外一个完全不熟的环境,并且听不懂本地话,也没了可以聊天的人。”
“人家问你是哪里的,都没法说,”崔炳忠一直觉得三峡移民有着身份上的困扰,说自己是台山人,但又讲着普通话,说是重庆的,又是台山户口,“你都不好意思说是移民,人家又不知道你是移民,台山人移民概念都是移民到美国加拿大,那才叫移民,你这个叫什么移民嘛。”
现在,他们已经开始接受自己台山人的身份标签,“没办法,在这里扎根了,就是自己把自己当台山人,人家怎么问,就是那么一回事。”
困境
在台山人不熟 创业办个证都不好搞
来台山10年,妻子汪雪莲还是想回重庆,“重庆现在发展得很好,各方面待遇也比这里好。”崔炳忠更关心创业方面的问题,“在重庆创业的话,政府会有帮扶微型企业的政策,贷款什么的都好搞,在台山办个证件都不好办,各方面都在掐你,很难搞。”
崔炳忠觉得目前只能靠打工一条路**,“因为不熟悉这边,谁都不认识你找谁,你说普通话人家讲白话的,聊天都没法聊。”
几年前开养鸡场时遭遇台风,鸡棚被吹垮,崔炳忠试着想去贷款5万元,“要政府担保才给贷,我又找不到。”后来找老父亲借了*,父亲是抗美援朝老兵,每月有一千多块补助。
十年来,台山的三峡移民村仍然甚少与周边其他村民往来,其中语言是*大障碍,移民村的年轻人基本都出去打工,剩下的老人更无法与当地村民交流,“除非是孩子长大了和本地人联姻,可能会融合得好一点。”
崔炳忠认为,整体来讲台山本地人很好,“刚到台山的时候不熟悉台山,当地人都会帮我们引路啊什么的,但办事就麻烦很多。”
每逢中秋春节这些传统节日,台山当地政府机构都会组织为移民村送礼物,“过年啊什么的都会送礼物过来,但一般都是放下就走了。”汪雪莲讲。
“那你还想怎么样嘛,人家不放下走还能怎样?”崔炳忠反问妻子。
声音
人家问你是哪里的,都没法说,说台山人又讲着普通话,说重庆的又是台山户口,你都不好意思说是移民,台山人移民概念都是移民到美国加拿大,那才叫移民,你这个叫什么移民嘛。
———三峡移民崔炳忠
策划:南都记者石江龙
采写:南都记者石江龙
摄影:南都记者陈奕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