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晚,福田**城区影像节在福田区**的城中村水围开幕。荷赛获奖摄影师陈坤荣航拍水围。水围广场CFP专题影像展区被当地媒体形容为琉璃影像。荷赛摄影**克拉克在水围村采访拍摄。克拉克在观看展出的深圳上世纪80—90年代图片。
9月9日,为期10天的福田*届**城区影像节落幕。这场以福田水围村为主要展示场域的**化影像节,把“高大上”的艺术盛事,演变成生活气息浓郁的文化生活事件。在城中村里,或熟悉或陌生的影像,获得了张扬的气场,引得匆匆行人驻足注目。
影像以过节的气势将日常生活空间转化为艺术的言说空间,也向深圳人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与我们每天的生活都在发生关联的影像,又如何以艺术的姿态介入我们的生活?影像节可以给我们带来什么?城市记忆、私人生活、视觉狂欢,还是思想运动?
欣赏无门槛,影像节需要接地气
在福田*届**城区影像节之前,深圳也不乏相对成熟的影像节,诸如深圳青年影像节。但因为参与的人群很多都是摄影协会会员,即便是在拍摄门槛越来越低的当下,影像节也尚未能够成为一项全民参与的盛事。
*立摄影者王溪,同时也是国外多个摄影展的策展人,在他看来,影像本应该是*大众化的一种艺术,“用影像艺术太容易被人们接受了,它表达的无论是感情还是意象,对普通人来说都很深刻,可以说是门槛比较低的一种艺术”。因此,我们没有理由离间影像与群众间的关系。
福田**城区影像节就是这样———作为一项**化的活动,却一改人们对**活动高傲、冷艳的印象,以接地气的形式出现,深入到城区的内部,在城中村里发酵。
相比起国外的摄影展,*届**城区影像节是有突出特点的。参展的韩国导演金海永就明显觉得,本次影展更加有朝气,“以往的经验里,参加摄影展的人大多是四十几岁,而在这里,觉得社会的生力军相对年轻,因此活动举办过程里,人员年龄都比较小,大概有20年的差距”。这就造成影像展在有些方面会比较超前,尤其是在意识方面。
而王溪则从内容上分析了它与外国的差别。“这一次的影像节关注了两个方面,一个是面向过去,另一个是展望未来。不仅探讨摄影的本源和古今影像对比,还关注了在多媒体环境下未来摄影的发展,甚至可以说给出了答案。国外则更多的是关注当下。”
除此以外,这次摄影节举办的目的纯粹,也得到了王溪的肯定。“中国办摄影展有一个特色,很多都放在了风景区里,目的是为了拉动经济。”但他认为城区影像节则突破了这一做法,把展览放在了社区当中,这离不开各种文化机构的合作。“福田区政府给了很大的资金支持,但这却不是一个纯政府行为,很难得。当地的文化机构,比如大乾艺术中心也作了很大的贡献。这才使得小到咖啡馆、市民广场一类的场所,都能成为我们的根据地。各种各样的机构走到了一起,通过影像发声,把功利性降到*低。”王溪说道。
作为**影像节,它还引入外来视角来观察我们的城市———邀请了荷赛摄影**克拉克用自己的角度表达了对水围村的认识。这在影像节的创意总监单增辉看来,太熟悉的生活可能会让人忽略了很多的信息,你甚至可能会惊喜地发现很多我们平日见怪不怪的事情在别人的镜头中如此的在意。而更值得深思的是,这些外来视角本身,已不是单纯的“拿来主义”,这些“外人”们甚至于已经深入到我们的街区文化内里,参与到我们的生活中。
**与城区之间有矛盾?用艺术来消解
福田**城区影像节,光光是这个名字就是一个相当有趣的存在———**与城区,一对外放与内敛的关系。城区仅仅是城市中一个狭小的区域范围,它*立、封闭,甚至有自己的话语体系,其实城中村就非常契合这一定义。而“**”则是一个更大的空间、更宽阔的平台,体现出兼容并包的态度。这两者对比相当强烈,甚至有些矛盾,但却因为影像艺术的介入,让这两个表意空洞的词关联了起来,并且变得可视化、亲近。
王溪却不这样想。在他看来,摄影艺术并不是一项特别“高大上”的东西,即便它被冠以**的名义。因为影像在诞生之初,由于太易于被人接受,很多人都在怀疑它能否成为一种艺术。正是因为影像本身就是接地气的艺术,所以,在他看来,与城区的结合怎么会存在矛盾呢?
不过,在展览总监陈东的解释里,本次城区影像节举办的所在地福田的水围村,是具备特殊性的———“水围村位于福田区的核心地带,距离福田口岸和皇岗口岸都很近,是粤港两地的交汇中心。因此它很早就开始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作为口岸地带,城区和**的元素都能集中表达,相互间不会存在违和感。
在单增辉提供的一幅照片里,我们看到了城中村外表下的**化肌理———那是航拍的水围村里的大排档,在特殊的角度下,块状分布的浓烈色彩,传递出极强的视觉冲击感。“谁能想到这居然是我们平日里嫌脏嫌乱的大排档呢?谁又会想到**化能够冠之在城中村之前呢?”而这种发现周边生活与生存城市的另外一种面貌或许是这个影像节给予我们的*初的思考。
影像节需要是一场有关城市发展的实验
思考不仅仅停留于角度的新颖与*特。因为,福田区**城区影像节不仅仅是一次文化的试验,漂在纸上,它更是落在城市这一实体之中的。因为主题以及举办地点的特殊性,它更引发了一场对城市构建的思考和探索。
在水围文化广场展出的《古今对比柏林城》摄影作品,画面里同一个地点同样的角度,但时间相差近50年。这给单增辉很大的启示,如果在我们生活的城市这样做,结果会如何呢?他不敢想象,别说50年,在深圳,30年前的历史画面和今天很多应该都没有重叠的地方。城市的发展很值得我们沉思。
在深圳,像水围村这样的城中村,可能曾经孕育过我们城市的文明,却不得不在时代发展过程中被裹挟前行,而面临着无数的未知。我们的城市会对其做出什么样的改变,城中村未来会有怎样的发展?这一切都值得我们思考。
所以,这次影像节更像是一次实验,试探作为生活基础的城中村,如何发展为具有文化输出功能的区域,并且这种文化输出是具有**化特征的。又或者说高大上的东西在城中村里会不会水土不服,能不能融入到城中村的文化内核里?
这让思考不仅仅停留于艺术的层面———不得不说文化先行的概念在这一次活动里得到很好的践行,用文化的方式来推动每一个市民关心我们城市的未来发展。
单增辉说道,从这次**城区影像节的实践得出的经验,是全社会的公共财富,“城市要发展,如何在不丢失自我的同时还能追求**化的方向”?
这是个值得探寻的问题。
采写:南都记者黄璐实习生李燕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