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山龙口霄南村 一个鲜卑村落20年寻根史

2014-10-03来源 : 互联网

65岁的鹤山龙口霄南村村民源可就带着孙子源海晖踏上寻根之旅。11岁的源海晖逐渐了解爷爷的追寻。在族人眼里,源可就是一个认真执着的人。内蒙古噶仙河里的石头,附近的噶仙洞被学界认定为鲜卑族发源地。寻根祭祖,每一个细节都值得记录。

“北乔峰,南慕容”,金庸武侠著作《天龙八部》问世后,引发了社会大众对古代北方民族研究的兴趣。

1980年7月30日,内蒙古文物考古学者米文平在鄂伦春自*旗阿里河镇噶仙洞内,发现了公元443年北魏王朝世祖太武帝拓跋焘祭祖的石刻祝文,此后30余年,以噶仙洞为中心,形成了一个辐射**的鲜卑后裔朋友圈,每年**各地前来祭祖的鲜卑后裔不计其数。

在广东境内,目前可知有两个村落流淌着北方游牧民族的血液。“不吃马肉,床朝北方。”在广东省鹤山市、佛山市,有2000余源氏族人,他们求证自己是拓跋鲜卑后裔;在广东省肇庆市,有6000余慕容氏族人,他们“皮肤白晳、鼻梁高挺、眼珠近黄”,是慕容鲜卑后裔。

1999年,鹤山市龙口镇霄南村村民源可就成为**个到达噶仙洞祭祖的广东籍鲜卑后裔,今年9月,时隔15年后,源可就再次携孙北上寻根问祖。数十年来,源氏族人孜孜不倦北上内蒙古、青海、山西寻根问祖,寻找自己家族的源流。

鹤山源氏与**有何区别?他们保留了鲜卑族哪些传统?源可就两次北上寻根都有什么故事?南北数千里之隔的鲜卑后裔有何不同?近日,跟随源可就、源海晖爷孙俩北上内蒙古,不仅记录了他们寻根过程中的有趣经历,还了解到他的鲜卑后裔朋友圈那些事。

*特的姓氏,*特的古村

2014年9月8日晚,广东省鹤山市龙口镇霄南村东江源公祠前,一个用砖头搭建、2米多高的篝*炉燃起了熊熊大*,数百名男女老少手拉手围着篝*跳起了舞。

在中秋之夜,点燃篝*欢庆丰收,时隔12年之后,霄南村源氏族人再次以这种传统的方式庆祝节日。

圆月与篝*辉映,在欢声笑语的人群中,有一位戴眼镜的老人显得心事重重。他叫源可就,今年65岁,是霄南村卫生站的医生。9月9日,他要携带孙子源海晖北上内蒙古噶仙洞寻根。

源,是一个罕见的姓。霄南村77岁退休历史教师源广万统计,在广东省,源氏仅2000余人,主要集中在鹤山、佛山两市,他们皆发源于鹤山市龙口镇霄南村。此外,在香港有千余人,在美国、加拿大有数十人。

除了*特的源姓、中秋篝*习俗,霄南村源氏族人还发现与本地**有诸多不同。

霄南村由霄乡村和南安村合并而成,源氏族人聚居在霄乡村,这是一个面积不足一平方公里的小村落。

霄乡村东门新村至今还保存了一段数十米长的围墙。“解放前,霄乡村是一个古城堡,四周有围墙,围墙外面有一条河涌是护城河,整个村子看起来是个*立**。”92岁高龄的源秉泽说,解放前,村里还有固定的更夫,围墙边有一个四层高的炮楼,防止盗贼入村,**战争时期,日本鬼子入侵,他跟着大人逃入龙口镇深山老林里避难。

与本地一些家族只有一个祠堂不同,霄乡村源氏祠堂众多。“解放前有15个,后来拆了一些,现在还保留8个。”源可就说。

霄乡村布局*特,饮食上亦与本地人不同。“我们不吃马肉,睡觉床头要朝北。”源可就说,这是祖辈延续下来的规矩,这一点与北方游牧民族相通。不过,在相貌上,今天的源氏族人已经与本地**没多大区别了。

源氏究竟来自何处?诸多的不同引发源氏族人的猜测和追问。

“村里的老人只知道我们的祖先从草原来,但不知道具体是哪个民族,很多人以为是蒙古人。”20年前,源可就在行医之余,对源氏的源流产生了浓厚兴趣。

查族谱,走珠玑巷,村医寻根20年

源可就是村医,在族人眼里,他是一个做事认真又很执着的人。

源可就请教村里长者,寻找族谱,查阅史料,向可能有源氏族人的江西、贵州、湖南、湖北等地发过不少信件。他发现在霄乡村清代所建源氏大宗祠存有源氏源远流长的对联“北魏同源远,南雄衍泽长”、“发源传北魏,晋爵纪西平”。解放前建的近湖源公祠有“发源由北魏,晋爵纪西平”的对联。1997年,源氏族人找到了散失多年的《源氏大宗族谱》,从中查到“源族受姓始于北魏……”源可就认为霄乡源氏应为北魏拓跋鲜卑后裔。

为了证实这一点,源可就开始了延续20年的寻根之旅。

1998年2月14日,源可就和族人一行12人驱车到广东韶关南雄寻根问祖。在珠玑巷前广场花岗岩塑像下找到“源氏”排列在141个姓氏的第115位,但没发现源氏祠堂,南雄亦无源氏后人。

“南雄文化局干部告诉我们,根据《南雄县志》和有关姓氏族谱的迁移推测,源氏家族是为青苗之害和当时政局不利的情况下南奔广东。”源可就不满足这些解释,一年后,1999年5月13-26日,源可就受全村源氏族人的委托,专程到鲜卑族的发源地———内蒙古自*区鄂伦春自*旗嘎仙洞祭祖。

当时在鄂伦春民族博物馆馆长田刚的陪同下,源可就来到嘎仙洞祭祖。田刚告诉源可就,他准确证实自己属鲜卑族后裔,是广东**个到嘎仙洞祭祖的。源可就后来又到满洲里附近的鲜卑古墓群拜祭和参观,详细了解鲜卑的历史文化生活。

这一次寻根之旅让源可就坚信:鹤山源氏就是北魏鲜卑族后裔。

根据史学界观点,鲜卑人是一个内涵相当复杂的民族共同体,按其发源地和后来迁徙分布及与其他民族、部落的融合情况,大致可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鲜卑。其中东部鲜卑后来发展为慕容氏、段氏、宇文氏;中部鲜卑主要是拓跋氏和柔然;汉魏之际,拓跋鲜卑一支从塞北西迁到河西,形成西部鲜卑,主要是吐谷浑、秃发、乞伏等。

公元397年,河西鲜卑突发乌孤在乐都(今青海)建立南凉政权,南凉灭亡后,秃发破羌连同皇室被掳至西秦(今甘肃临夏),后投靠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因屡立战功受嘉奖,“卿与朕同源,因事分姓,今可为源氏”,从此,秃发破羌改名为源贺。至北宋末年,金人南下,源氏后人几经周折,辗转到岭南,南宋咸淳甲戌年,在源潜夫的带领下自南雄珠玑巷迁居霄乡。

2006年4月30日,青海西宁南凉虎台遗址公园开园庆典仪式,源可就、源荣枝等族人一行19人受西宁市政府邀请参加庆典仪式。作为南凉后裔源氏恳亲团的代表,源荣枝还登上主席台讲话。源可就说,祭祖活动后,恳亲团高举源氏族旗绕虎台一周,青海日报、西宁晚报等诸多媒体竞相报道,恳亲团还将源氏族旗和《源氏大宗族谱》赠给了西宁市博物馆。

海外乡亲著书,希望本族子孙不忘源

源可就是鹤山源氏**个走出去寻根的人,多年来,他循着祖先南迁的轨迹也建立起了自己的朋友圈:从东北到西北,再到中原,接着南下广东。源可就的执着感动激励了许多族人纷纷加入寻根队列。加拿大乡亲源志藩就是其中之一。

55岁的源志藩祖籍霄乡村,出生于香港,在英国求学,获机电及电子工程学士学位。1990年代初移民加拿大后,专心研究中华历史,著作颇丰,有《清代史杂谈》、《走到未来:回到八国联军入侵的时代》、《中国王朝因革表》、《数字中国历史词典》等。

源志藩对家族历史也有浓厚兴趣,他根据20年的研究和考证成果,写成了60万字学术著作《鲜卑遗民 源氏源流》。2011年3月,该书由香港科华图书出版公司出版,以民族变迁、氏族流传、宗族足迹的方式,详细论述了源氏一族的源流。

“写作出版此书是希望我族子孙不忘我源,并希望广大读者认识到今天之中华民族,实在是一个经过漫长的历史融合,一个一体多源,以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及中原各族之血脉与文化互相交织成的大家庭。”写完此书后,源志藩对鲜卑历史文化兴趣愈加浓厚,决心进行更细微的考究,今年9月19日,他启程前往山西游历北魏鲜卑古迹。

霄乡源氏是鲜卑族后裔,亦引起鹤山市政府的关心。2007年12月,鹤山当地政府在霄南村近湖源公祠前,组织召开了鹤山市源氏历史文化研讨会,政府一位副市长到会发言,青海省赵宗福博士与河南省徐正英博士分别作源氏的起源、历史及唐代尚书左丞相源乾曜家族历史的介绍,对源氏在历史上的兴衰作了详细的研究分析。

发现省内另一个“鲜卑部落”

源可就在寻根过程中还发现,在广东,除了鹤山源氏,在肇庆市高要市白土镇,还有来自东部鲜卑慕容氏的后裔,与源氏族人一样,慕容氏后人也是与本地**通婚、杂居,语言文化、饮食习惯已经没有多少区别。

历史记载,慕容是东部鲜卑的一支,慕容世家最后一个王朝北燕国被北魏灭掉以后,许多贵族和百姓纷纷逃到河北等中原地区以及华南地区,慕容后人隐姓埋名,有的改姓慕,有的改姓容。目前,只有肇庆市高要幕村、大旗等村庄由于当时地处南蛮之地,千百年来一直姓慕容,成为国内唯一聚族而居、人口相对集中的鲜卑后裔。

据高要市白土镇幕村《慕容氏大宗族谱》记载,明朝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他们的始祖慕容绍奕迁徙到现高要市蛟塘镇金鸡村。100多年后,后人迁到白土镇幕村居住,后又有分支迁往白土镇大旗村。目前,肇庆市的端州、高要、广宁、怀集等地都有6000余慕容氏人居住。但是人丁兴旺、集中居住的还是高要白土镇幕村、大旗村,幕村有3000多人姓慕容,大旗村有2000多人姓慕容。

[后裔现状]

**鲜卑后裔朋友圈 明年办最大规模聚会

作为民族实体和政权实体,到了隋唐时期,鲜卑族融入到其他民族中,逐渐消亡。今天全国各地的鲜卑后裔对于民族传统的继承和延续大不相同,即便是一直聚居在大兴安岭丛的鄂伦春人,随着与多民族的通婚、杂居,很多传统也在慢慢流失。

对于今天的鄂伦春人来说,远离生活的不只是狩猎,还有被列入濒危语言的鄂伦春语言。这是跟随源可就、源海晖到内蒙古鄂伦春自*旗噶仙洞寻根祭祖时,所了解到的情况。当地32岁的伊娜是托扎敏乡政府党政办工作人员,她是鄂伦春族人,“现在能说鄂伦春语的人不多了,我们这些80后、90后基本都不会说。”

鄂伦春族有语言无文字,为了保存延续这种古老语言,当地57岁的老猎人白色柱的女儿凯鲁罕编写了《鄂伦春语教材》,在鄂伦春自*旗民族中小学使用。

“中小学开展语言课,鄂伦春电视台开办了学鄂伦春语的栏目,旗里举办鄂伦春语演讲比赛和鄂伦春民族手工艺品制作比赛,还有民歌比赛民俗表演。”关红英说。

虽然生活方式完全变样,但是鄂伦春民族传统得到了较好传承。

55岁的延楚卿是鄂伦春人,她住在鄂伦春自*旗阿里河镇康乐社区。“我10多岁就学会做衣服,在家里开店也有10多年。”延楚卿的鄂伦春民族服装店每年接受几百套服装的定做,有时超过千套,客户除了本地的鄂伦春族人,还有黑龙江省的鄂伦春族人。

9月13日下午,源可就在延楚卿店里试穿了一套织锦缎鄂伦春民族长袍后,受霄南村村委会委托付了480元定做了一件女式长袍。“明年中秋篝*晚会,村里的妇女可以穿上这种袍子跳舞。”源可就说。

在鄂伦春自*旗体育场北侧,49岁的恩和巴雅热开设了一个“俄尔吞传统工艺坊”,这位经验丰富的老艺人教会了源海晖用桦树皮制作狍哨。猎人将这种哨子含在嘴里可模仿狍仔的声音,引诱狍子、恶狼和黑熊。

拓跋鲜卑民族文化园工作人员敖强说,近年来,每年都有成百上千的鲜卑族后裔从世界各地来噶仙洞寻根问祖。

“鲜卑族发源于噶仙洞,这是近年来学界的一个共识,现在只差对外界的一个共同发布。”关红英透露,鄂伦春自*旗政府将于明年举行一个大型的鲜卑族文化研讨会,将邀请世界各地关注鲜卑族历史文化的学者参加。

9月19日,源可就回到鹤山,将这一消息汇报给霄南村委会。“这个活动很好,明年我们也组团参加。”霄南村委会书记源庆健说。对于源可就、源志藩等寻找家族源流的鲜卑后裔而言,这无疑是迄今为止,世界范围内,规模最大的一次鲜卑后裔大聚会,当然要争取参加。

[族群分布]

内蒙古鲜卑文化研究学者崔越领认为,鲜卑族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之一,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深远,正是他的改革,促进了鲜卑族与其他民族的融合,在此后的历史战乱和政局变动中,鲜卑族后裔得以生存和繁衍,形成其后裔今日散布全国乃至**的局面。

广东鲜卑族后裔

鹤山源氏:2000余人,分布在广东鹤山市、佛山市,香港,加拿大、美国。

高要慕容氏:6000余人,分布在肇庆市的高要、端州、广宁、怀集等地。

全国鲜卑族后裔

锡伯族:近20万人,分布在辽宁、吉林和新疆伊犁地区察布查尔锡伯族自*县。内蒙古鲜卑文化研究学者崔越领认为锡伯族是今天从各方面来讲,最接近古代鲜卑族的民族。

鄂伦春族:8000余人,分布在我国内蒙古自*区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旗、布特哈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旗,黑龙江省北部的呼玛、逊克、爱辉、嘉荫等县,此外,俄罗斯也有部分。

河南:源氏家族。崔越领称,在上世纪90年代接触过这一家族,他们曾到噶仙洞寻根。

福建、广东、江西客家:内蒙古鲜卑文化研究者胡锡学曾撰文《拓跋鲜卑与客家人的渊源探究》,提出闽粤赣客家人是鲜卑民族后裔的观点,他还认为台湾、海南的客家人,乃至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客家人都与鲜卑族有关。

06-08版采写:曾育军

06-08版摄影:孙振飞

标签: 江门新闻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