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新区振能小学下月将迎来百年诞辰“振于无境 能而有为”

2014-10-03来源 : 互联网

→今日振能小学校园。当年振能学校的“童子军”。

自观澜湖高尔夫大道向南,沿一条偏僻村道行进约千米,碉楼围屋掩映下有着一所学校。虽大门开阔、楼宇有致、校容整洁,但其外表看来却并无*特之处。而事实上,这座名为“振能”的小学,即将在下月迎来其**诞辰。

由村中私塾合并而来,由海外华侨捐资兴建,走出过深圳*任镇长,曾被国府要员宋子文题词,解放后几经分合改建,如今外来者子女占比90%。如此一所小学的**历程,在全市范围内亦堪称特例。

华侨捐资办学堂 桃李遍播“惠东宝”

振能小学的名称,来自于其所在客家古村的始祖。公元1751年,陈振能带领族人由梅州五华迁徙至观澜松元厦,此后族人历代保持重视教育之传统,提出“兴门第先兴学第,振书声后振家声”的主张。1914年,觉察到时代变迁的陈氏后人,将村中存在的9所私塾合并而为新式学校,以其校址“永修斋”定名为“永修小学”。

永修小学初期以瓦房为教室,以碉楼为校舍,在校学生逐渐发展至百人,在上世纪20年代初期,几成其时宝安县小学之*秀。而随着学生日渐增多,原有硬件难以适应需求,1923年学校*次迁至新址,名称也正式更名为陈振能之“振能小学”,由振能海外族人主要捐资兴建新校。至1929年,由一座两层西式教学楼、一座五层宿舍楼为主体,包括图书室、活动室、园艺花圃、操场在内的新式学堂正式建成。

据村中老人***回忆,当时建筑水泥是进口的,质量比现在都好。他们上课时,*喜欢把脚放在水泥地上,“滑滑凉凉的非常舒服”。而当时东莞凤岗、塘厦乃至惠阳淡水等地学子都曾来此求学,在校学生迅速升至两百多人,在惠东宝(惠阳、东莞、宝安)地区享有盛名。1931年,当时的宝安县**按照相关教育制度,授予振能小学“代用中心国民学校”称号,抗战时期更成为宝安县**坚持办学的**小学,并在其后的1946年正式开设中学班,与幼稚园、小学一道合称“振能学校”。除惠东宝三地学生之外,还正式接收华侨子女回国就读,一时间成为一所“**学校”。1949年,时任国民**广东省主席的宋子文,为振能学校题写“英才蔚起”四字,学校发展达到高峰。

度尽波折学校存 **老校又一春

解放后,因当时形势所需,振能学校被一分为二,中学由**接管,小学迁回村中祠堂,改称为“松元小学”,一度需借用民居办学。此后历经波折,还曾被兼作为农场。直至“**”结束后,学校教学秩序才逐渐**,在当时村人的一再申请下,1982年松元小学正式被批准改回原名———振能小学。

华侨与村民再次共同出资,耗费120万元的新教学楼在1987年建成。随着深圳城市化日益发展,振能小学学生中外来工子弟占比显著增加,师资力量也开始来自全国各地。上世纪末陈振能十世孙陈育新放弃村长之职,投身于其母校的教育工作,推行文化构建、学校管理,教育科研、教育教学等软件方面的建设。

此后,振能小学被列入深圳市老校改造项目之一,市、区**再投入1000万用以建设新楼,学校也彻底甩掉“乡村学校”的帽子,为振能小学从“去乡村化”到“标准化”,再到“优质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在4年时间内,振能小学完成了内涵发展“三级跳”,从一所乡村学校一跃为市一级、省一级学校。

如今的振能小学内,当时的洋房钟楼虽已难觅身影,取而代之的是绿树掩映、楼宇清新的现代校园风情。2014年10月13日(农历九月二十),振能小学将迎来自己的**校庆,海内外校友将和村民一道再回母校,汲取“振”能量,奔向下一个**。

文:王晓涛 图:振能小学

标签: 深圳新闻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