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失联凸显谁的脆弱?

2014-10-14来源 : 互联网

老茶客

(有理说理)

两天,南海区连续两个初中生失联,市民、媒体紧急寻人,一时间失联寻人的告示在千万个闪动的屏幕上转发、刷新。让人莫不感到担忧和关注。联想到这段时间连续不断有大学生、初中生失联、甚至遇害的消息,更是让人绷紧了神经,为这失踪的女孩、男孩祈祷安全归来。

然而,绷紧的神经很快就松懈下来,原本大家普遍担忧的“*安恶化”问题被消解,原来这两个前后失联初中生或皆因上学迟到作业未完成等琐事引发,学生因为不信任学校也不愿与家长沟通而采取回避和隐匿的行为。对*安的担忧被媒体迅速扭转为孩子的心理教育问题。

在人们害怕社会*安环境变坏、现行教育体系下学生心理压力*大的双重担忧下,一个学生的失联,竟也演变成全社会的神经紧绷。而对于这两个学生而言,“失联”也没想到会引起全城的关注和焦虑,因为只是十一之后去学校迟到了或作业没做完、心理上无法在学校和回家途中找到安全的港湾而已。

失联让各方都陷入了一个谁都脆弱不堪的窘境。倘若遭遇不测,父母伤不起;倘若没有别的心理减负出路,小孩伤不起;如果失联印证了公众对社会*安和教育问题的担忧,社会公众的神经也会更加敏感,毕竟谁都不希望自己的亲朋好友的孩子也“失联”。学校同样会卷入失联事件中,对学生的失联也高度戒备、严加防范,压力陡增。

心理学家在事后分析并给出建议,学生学习压力大,一旦沟通不好,对学校、家庭失去信任,失联会是一个大概率的事件。因此,建议父母在孩子回家后给他静静的陪伴,还要展现父母无条件的爱意。

但对失联事件的反思,不应仅仅局限在心理问题的范围内。为什么失联牵涉的各方都是如此脆弱?为何未成年人的安全让家长越来越担心?失联是如何一步一步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走向坍塌的?为什么学校在十一的作业减负这么多年还是那么多?为什么学生对*亲近的人都容易失去信任?公众的高度关注仅仅是因为自身更加善良吗?这些问题不能因为两个初中生很快被找到就当作一场“意外”的新闻和谈资。“失联”不是因为这个社会越来越依赖于通讯网络,而是对于无法把控的遭遇早有心理预期并深深为之恐惧。□胡马

标签: 佛山新闻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