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老兵“激情燃烧的岁月”

2014-10-20来源 : 互联网

10月19日下午,蓬江区水南路。冯运基的老伴颜凤琴是东北人,说起老伴这么多年到现在都不会说广东话两人笑了起来。冯叔展示自己留藏的核试验纪念章。

今年是我国*颗原子弹**成功50周年,10月16日,广东21位参与核试验的原子老兵及家属在广州聚*,其中有一对来自江门的老夫妻:冯运基和颜凤琴。冯运基今年76岁,从1958年至1984年,他在我国核试验基地工作了27年,见证了我国*颗原子弹、氢弹**。从1964年10月16日至1996年7月29日,我国总共进行了45次核试验,冯运基参与了27次。前日下午,来到冯老家中,听他讲述那段**岁月。

**前跟随部队北上参与核试验

1958年,冯运基20岁,是驻扎在广东的一支工程兵部队的骨干战士。那年,部队接到上级命令,开赴新疆罗布泊搞工程建设。

冯运基和战友们的任务是在某部队核试验基地修建各种用于实验的工程。

“我们跟随大部队上了昆仑山,我在团指挥部,在开战前不到一个钟,指挥所要绘制军事要图。”原本绘图是一名广西籍参谋的任务,但这名年轻的大学生军官完不成任务,冯运基这时是一名排职参谋,他毛遂自荐并按时完成任务,立了三等功。

1962年底,冯运基回到核试验基地继续搞工程建设。**,工程处处长苏润海找到冯运基,让他组织人员修建一个运输原子弹的机场。“差不多1000名战士参与建设,前后花了大约一年时间。”冯运基回忆说。

机场建好后,冯运基还负责组织战士建设**准备工程。“**颗原子弹是放在一个铁塔顶端的,这个塔我们叫它爆塔,高102米,超过6级风,人就不能上去。”原子弹放置在爆塔上,这个塔就是爆心,冯运基和战友们围绕爆塔又建设了许多效应工程,比如模仿核潜艇仓库大门,此外,还有民宅等民用建筑。

对于冯运基而言,那是一段难忘的艰苦岁月。“冬天如刀,夏天如烧。”冯运基说,在罗布泊沙漠里,冬天又干又燥,大风像刀子,每个人的脸和耳朵都被割开口子,有时风大,能把帐篷刮跑;夏天温度高,闷热难耐,淡水只有地下几百米才有,大家喝的是孔雀河的咸水。

“每天有汽车去孔雀河运水,每人能分到一小盆,早上洗脸漱口,还有留点蒸馒头。每年5月底到9月底,每个人的嘴巴都合不拢。为啥?渴。”冯运基说,在沙漠里,一斤水比一斤油贵,到了冬天碰到大雪封山。

距离核试验基地*近的村子有220多公里。有时,后方基地的物资不能及时运来,战士们渴了抓一把雪吃,饿了只能把冻得硬邦邦的干粮烤糊分着吃。

恶劣的天气下,不少战士牺牲。“我们基地附近有一个阳平里气象站,大雪封山,断粮断水,站里派了三个战士出去报信,三个人带了几个馒头上路,路途漫长艰险,半路上只剩下一个了。”冯运基说。

**现场撤到50公里外观看**

1964年10月16日,**前5小时,所有人员撤离现场。冯运基和战友们站在离爆心50公里外的一条1.5米深的战壕里等待**。

“部队给每人发了一副墨镜和一个口罩,这样看不到光辐射,上级交代,没有领到墨镜的,必须要眯眼,在起爆后心里默数10下,才能睁开眼睛。”冯运基领到了墨镜。

颜凤琴的哥嫂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后来哥嫂又被分派到新疆参与核试验工程,她也跟随哥嫂来到部队,在部队设在马兰村的一所小学当老师。

那时,颜凤琴还不认识冯运基。她所在的学校有10个名额参观原子弹**,颜凤琴是其中之一。

“学校提前通知,所有人要穿白色衬衣衬裤,戴帽子、口罩和墨镜。”颜凤琴和100多名部队服务单位的人员登上了一个小山坡。广播里播放出指挥部的声音,起爆前5分钟计时开始。“广播里读到零秒时,就听到‘轰隆隆’打雷的声音,过了几秒钟,又响了起来。”因为戴了墨镜,冯运基和颜凤琴都看不到光。

冯运基后来听到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个司机不相信,一手捂住一只眼睛,另一只眼睛睁开,结果**后,这只眼睛当场失明。“雷”声过后,冯运基摘下墨镜,看到一团云从远处的沙漠升起。随着云团上升,其体积不断扩大。“中间是火球,外面包着灰色的烟。”**成功后,冯运基、颜凤琴和身边的人无比兴奋。

“有人丢帽子,有人兴奋得流泪,有人跳起来,有人大喊口号。”冯运基也很兴奋,觉得自己几年的辛苦是值得的。

**颗原子弹**的烟尘在三四个小时后才散去。部队放假三天庆祝。但冯运基和战友们得去现场协助科研人员取证。“有人用无线电指挥,说‘现在离爆心多少米,你可以进入’。”冯运基来到爆心后,见到了巍峨的铁塔已经变成一根扭曲的面条,倒伏在沙漠里,离爆心100米的建筑全没了,一些牛羊猪狗等动物死了。

1986年,当年铁塔所处的爆心竖起了一块刻有“中国*次核试验爆心”的纪念碑。

原爆印象

“**颗原子弹像大铁桶**颗氢弹像个葫芦瓜”

冯运基在核试验基地一直工作到1984年5月。从**颗原子弹**成功到1984年5月第27次核试验,他的青春年华都在罗布泊度过。

回*往昔,这位76岁的老人依然充满**,在他的记忆深处,除了**颗原子弹**试验,印象深刻的还有很多次,其中又以1967年6月17日,**颗氢弹***为深刻。

“**颗原子弹形状像一个一米多高的大铁桶,**颗氢弹小很多,像一个葫芦瓜,底球直径才38厘米,上面的球才18厘米,但是**后的火球比原子弹的大得多,彩色更艳丽,蘑菇云的覆盖面积也更大。”与冯运基一样,颜凤琴也参观了这次氢弹**,她在300多公里外,听见窗户玻璃被震得哗啦啦响。

爱情故事

家乡的对象谈不成与部队学校的老师结缘

冯运基老家在广东阳江,在部队时,家人先后找人介绍了三个女孩,但都没有谈成。

“我们的工作保密度很高,我去到罗布泊4年没写过信,没打过电话,父亲还一直以为我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所以组织上对我找对象有严格要求,不能有海外关系,不能有香港、台湾的亲友等等。”家乡的对象谈不成,部队给冯运基介绍了在部队学校当老师的颜凤琴。

1967年,两人结婚。“部队很艰苦没有房子,学校没房,结婚不能摆酒,花20元买了水果糖和花生,请几个老战友喝茶。”因为工作保密,又碰到“文革”,两人结婚40多年,生育了两子,但一直没有结婚证。颜凤琴说,丈夫一年有10个月在罗布泊工作,儿子生下后,由母亲带到辽宁,到了6岁再回新疆上小学。

冯运基在罗布泊工作27年,立功3次,年年上光荣榜。1984年转业时,他是部队工程处处长,上级交代他处理核试验剩下的边角料黑索金才能回地方。“黑索金是烈性炸药,20年里堆积了10多吨,后来我找人把这些炸药在沙漠里铺了几公里,炸出了一条七八十公分深的沟。”冯运基说。

因为工作极其保密,冯运基在罗布泊27年,没留下一张照片。1996年我国*后一次核试验后,冯运基收到了部队寄来的一盒“核武器试验纪念章”,这是这名原子老兵迟到的纪念。

采写:摄影:孙振飞

标签: 江门新闻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