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论
“平时村里基本上看不到年轻人的身影。”江西省萍乡市职业种粮农民陈茂盛不无担忧地说,他已经55岁了,当前中老年人种田已经成为普遍现象,现在的田好歹还有人种,再过十来年,等我们这些人老了、种不动了,谁来种田就真成为一个问题了。(11月5日《经济参考报》)
据媒体调查显示,广大农村村民承包户面临的“种田后续无人”现象,与土地流转不规范、基础设施薄弱、贷款困难、保险制度不健全等因素有关。解决这一难题和症结,只要社会上广泛存在一部分流动的“专职”为广大承包户服务的“农业务工人群”即可,哪怕是这些人并不属于农村户口。
这一模式在一些地方早有“萌芽”和实践。福建省部分地方属于国内**产茶区,农户承包茶园少者百余亩、多者上千亩,单凭家庭个人无法承担繁重的养护、采摘工作,于是,每年到采摘茶叶的季节周边省份的务工人员纷纷来闽,帮助茶农完成劳作任务,挣到一定的收入之后便自行流动到下一个“承包地”;再以盛产棉花的新疆自*区为例,每年到棉花收获季节,来自甘肃、陕西、四川、重庆、河南、山东、江苏等地的大量农工如潮水般涌来,高达100多万人,成为*典型的外地“拾花工”群体。
解决未来我国农业发展务工人员稀缺的“瓶颈”,一方面要靠“市场”。广大承包户要有接受市场挑战的心理准备,真正从规模化、科技化和集约化经营中提升利润、降低成本,将可能的“人工成本”比例降低,用丰厚的工薪吸引人,这是未来农村农业必须要走的路;另一方面更要靠“市长”。**应该大力帮扶扶持,尤其是尽快将培养培育一支可以流动的、专业的农业务工人员当成规划和目标,针对这些事实上已经存在、已经开始从事这一“职业”的流动人口,给予他们跨省跨地区交通出行上的方便,要建立一个科学的工资收入**机制,让他们“乐于从事这一职业”。□毕晓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