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艺术与日常物件发生“置换反应”。用艺术来把一个空间**“置换”。在艺象iDTOWN**艺术区,艺术不是点缀物,而是要在这里安家落户、生根发芽。
把一个工业废弃地点石成金地“变”为艺术区———这样一个超级魔术,在远离市区的一个废旧印染厂中掀开了帷幕。从10月25日起,深圳大鹏新区艺象iDTOWN**艺术区满京华美术馆举办的“置换-界内界外:2014当代艺术邀请展”(展期将至2015年1月25日),以绘画、雕塑、装置、图片、影像、戏剧、设计等多种形式,呈现一座新近落成的艺术区*大的艺术潜能和创意储量。这场集结了钟曦、周力、何兆基、邓春儒、隋丞、于海波、邹晓勇、张达利等深港艺术家的艺术盛宴,实际上就是一场大型的“艺术魔术”,他们用自己的作品演绎了一个奇观:艺术是怎样把一座城市角落、一个自然地貌脱胎换骨成另外的模样的。
各种各样的“艺术置换反应”,在山海之间剧烈地涌动
依山傍水的大鹏新区葵鹏路,距离深圳市中心40多公里,葵冲山坳深处,一座不起眼的碑牌指示着艺象iDTOWN**艺术区的栖身之地,几幢上世纪末典型旧厂房模样的建筑划破了自然景致的协调。这里,开始会有艺术家陆续进驻、栖居,一个**的艺术创作集散地正在形成。它三面环山、一面临海,融合了山海生态元素,将绿树蓝天的自然诗意蕴藏其中,在这样一座天然氧吧里崛起的一座艺术区,人们不免倾注更多的目光和遐想。而这正照应了“置换”一词的内涵———地理风貌的变迁,完成了**次“置换”。
或许是因为远离喧嚣之故,艺术家可以投身于一个不被束缚、不被制约的创作环境中,艺术的因子可以在此自如地跳跃、游荡。作为满京华美术馆的*个重要展览,“置换-界内界外:2014当代艺术邀请展”也要以活泼、跳脱的面目迎接它的*批观众--至此,第二次“置换”也旋即而至,那是艺术的质变、形变和幻变。
来自法国的艺术家组合“千里耳”化身为两个硕大的单眼机器人,摇头晃脑地迎接来访者,这两个立于展馆门口不时对观众伸出臂弯、搞怪稚趣的吉祥物,实际上是一个行为艺术作品;又如香港雕塑家何兆基攀上屋顶,在一轮钢圈下纹丝不动地站立几个钟头,象征着“圣光下静默”的寓意,这便构成了一件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人体雕塑;艺术家徐岚则在美术馆内开辟了一块“临时用地”,在那里成功地呈现了一组具有非常“临时性”特征的现场装置作品……这些作品突破了人们对吉祥物、雕塑这些事物的常规理解,让艺术与日常物件发生“置换反应”。
第三次“置换”则是艺术家身份与日常身份、职业身份的置换。正如展览的主要发起者之一、青年策展人王亭所说:“‘身份’假设了‘界别’的存在,而实际上,艺术**的实践从来都被缠绕在各种身份之中,边界从来无法分清。在这个展览项目中,我们不参照现时的艺术系统、不圈定社会语境,只是将‘界别’作为线索,呈现作品中对于‘置换’的映射以及展览精神与物理空间的对照。参展者身份界别存在于:运用各种媒介的当代艺术家、建筑师、规划师、平面设计师、室内设计师,甚至还有医院ICU病房的医生等各种职业形态。”
各种各样的“置换反应”,在这片新兴艺术群落中剧烈地涌动着。无论是身份的交叉、形态的驳杂还是环境的暧昧,整片艺术区都呈现出一种“临界”的奇诡色彩,这场“置换魔术”,还将在多个日夜中持续。
旷日持久的艺术渗透和空间改造,是一场更大的“艺术魔术”
这场“置换”魔术并不是转瞬即逝的艺术秀场,而是旷日持久的艺术渗透和空间改造。在艺象iDTOWN**艺术区,艺术不是点缀物,而是要在这里安家落户、生根发芽。一个旧工业时期的废弃工厂,一个青山绿水的静幽天然绿化带,因为艺术而蓬荜生辉。艺术家将用他们的创意之笔,如同“神笔马良”般,为这片废墟谱出**的未来。
这片曾被工业定义的地域,如今迎来了新的使命。“诞生于1989年的鸿华印染厂有着那个时代深深的烙印,数量庞大的工人在规模同样庞大的厂区中工作和生活。那个以‘生产’为主题的时代,生产者**着、享用着这片山海间的空间,源源不断地向外输送着各类布料与热血的精神信息。接着,属于这个生产空间的**时代匆匆过去,如今,艺术家及创意工作者们接过劳作的身份,通过其专属的方式塑造空间,添加现时的气息。”王亭如是说。
不过,由鸿华印染厂到艺象**艺术区,并不是通过单纯取代的方式进行置换,通过建筑师和艺术家的共同合作,在原有的空间中,进行一连串再**,以此作为背景,使鸿华印染厂这座岛屿式的小世界重回大众视野。工业与后工业,人文和艺术,这些真实或虚拟的、过去和现在的物质与精神,与残旧的墙垣交映,在崭新的美术馆空间内得到了萃取和升华。仿佛在同一地点存在着两座相异之城,它们既并置又重叠,旧与新、传统与现代相互勾连,产生了一种共生的景观,也呈现和明晰了这一空间的真实面貌。
深圳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游江认为,用艺术来把一个空间**“置换”掉的魔术,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的再生。“近年来,工业遗产再次被挖掘与利用,进行了文化地产的发展之路,使工业时代的文化得到再生。这种层面上的‘文化再生’,大致具有两个层面的价值与意义,*先,通过对旧厂房的大部分外在形态的保留,视觉上重现了工业大发展时期的工业生产文化,再生了位于城市边缘的生产者对于一座城市的文化记忆;其次,厂房的改造和艺术家的创作,使得曾经的工业空间、自然空间与当代艺术空间结合在一起,使工业遗存从静态的摆设,转变成多元的文化互动场所,从视觉的观看转向更为深层的艺术阐释空间,旧厂房所蕴含的时代文化和精神,通过艺术作品重现诠释和表现得以再生,从而形成新的文化艺术体验空间和生活空间。”
作为展览的学术主持,深圳公共艺术中心艺术总监孙振华认为这场“置换”正当其时。“所谓‘置换’实际上包含功能、空间和界别三个层面的‘置换’。如果仅仅从经济利益出发,把印染厂旧址拆除可能是最好的做法。但目前这种保护与再造并重的‘置换’方式,是对工业文化遗址进行保护性的开发。改造之后,它仍将留下这个地区的发展痕迹和历史肌理,留下这个地区的工业记忆。当代艺术在这里出现,便是对这种‘置换’的视觉证明。”
艺术区不能变成“文化烂尾楼”,需探索可持续发展模式
不过,近年落地于深圳的艺术区你方唱罢我登场,几乎每一次艺术园区的开幕典礼、每一次处女秀展览,顶着各种新颖的由头和名目,都能掀起一场热闹和轰动。但现实证明,喧嚣褪尽后,新生的艺术园区、群落未能取得持续性的发展,它们的创意功能、艺术功能未尽人意。它们像是一个个红极一时的“文化政绩”,一旦行政上的支持与舆论上的关注远去,便成为了问津者寥落的“艺术烂尾楼”……有了这些前车之鉴,艺象iDTOWN**艺术区能否成为一座蓬勃的新兴艺术基地,恐怕还需时间观望。
与国内很多艺术区不同的是,深圳艺象iDTOWN**艺术区以鸿华印染厂的近20栋厂房造成的文化创意产业园,最大限度保留了工业文明的标志性符号,即保留原来工厂布局、厂房结构等,同时经过加工改造,建造美术馆,引入艺术家工作室、设计工作室、餐饮酒吧、**青年旅社等,打造以艺术品展示、研发设计创意和时尚消费旅游为特色的文化艺术创意街区,这便超越了一般“艺术区”的概念,开始向“文化生活区域”进发。
“艺术产业园存跟风赶潮一哄而上的现象,缺乏对如何长久健康运营艺术产业园的系统思考,自然也就出现蛮多产业园开局活动热热闹闹,影响颇大,但很快就后继乏力,园区内见不到艺术家及工作室,冷冷清清名存实亡,或者充满了艺术的虚名而已。”深圳雕塑家戴耘给出了一个忠告,“希望iDTOWN**艺术区能够找到一种理性、务实的发展模式,可将园内大部分面积用于创意产业相关的非经营性项目,确保园区可持续发展,同时为艺术家保留相应的空间,给他们切实的扶植和优惠条件。希望在这里能够解决文化与商业如何并生的问题,从而为深圳并不理想的艺术发展现状提供一种切实可行的方式。”
采写:周正阳
摄影:胡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