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岁校友传火炬纪念纪中80岁

2014-11-12来源 : 互联网

11月8日,12000名来自五湖四海的校友“回家”团聚,80名校友参加*炬传递。纪中*届学生陈达明已经96岁。

 11月12日是孙中山诞辰148周年,也是为纪念孙中山而创建的中山纪念中学建校80周年。11月8日,纪中举行建校80周年校庆活动,约12000名来自世界各地的校友冒雨回纪中团聚,踊跃为校庆捐赠,该校80周年庆未花学校一分*。

*炬手年龄相差81岁

虽然80周年校庆是大庆,但是纪中并没有举行盛大开幕式,只有*炬传递、方队巡游和学生自发组织的一些游戏摊位安排等。当天上午一直下着雨,8点多就陆续有大批校友回到母校。

9点左右,从校门口前面一直到牌坊后面的孙中山汉白玉雕像附近上百米的距离,已经涌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校友。就在雕像的台阶下,校友们纷纷举着××届高中校友的旗子,聚集在一起合影留念。因为下着雨,在花花绿绿的雨伞点缀下,比庙会还热闹。

*炬传递是当天一个大型的活动,共有80棒,寓意薪*相传。“很荣幸能当**棒*炬手,希望能向**校友学习,传承中山精神。”**棒*炬手、纪中初三学生姜溢彬说。当几天前老师告诉他做**棒*炬手后,他连续几天睡觉时都会想着这件事,也很紧张。他只有15岁,而*后一棒*炬手陈达明已经是96岁高龄,两者年龄相差81岁。

在一个多小时的*炬传递中,许多校友一直紧跟护送,有的干脆把雨伞收起来,冒雨前行。51届的校友林顺忠已经81岁,他专门从澳大利亚赶回来参加校庆。“我们这一届一共来了12个,基本都是80多岁。就是想回来看看,跟着队伍慢慢走走。”

纪中有关人士介绍,当天共有来自美国、澳大利亚、香港、北京等世界各地的约12000名校友归宁母校。其中年龄*大的郭伟坡校友是纪中*届高中毕业生,他已经97岁高龄,是坐着轮椅回来的。

校庆所有费用都是捐赠的

当天上午8点半左右,位于校训墙前面的中山纪念中学赋揭牌。“我们95届校友整体捐赠了100多万元建的。”95届校友袁女士说,他们那一届有200多人。她和爱人都是95届的,还带了上小学4年级的女儿小悦一起来。“目前,正在给女儿上各种补习班,为的就是她将来也上纪中。”

纪中有关人士表示,因为校友们满腔热情,学校才找人写了纪中赋。当天校庆活动的各项费用都是校友捐赠的,包括石桌石凳、树木、饭菜,甚至是传递的*炬、活动用的资料等都是校友捐赠的,没让学校花一分*。而活动所用的鲜花则是学校自己的苗圃培育的。除了校友们的积极捐赠外,社会人士也对纪中积极捐赠,比如逸仙湖中新落成的“纪中号”船就是由一位企业人士捐建的。

在校时参与营救被抓抗日学生

1935年,也就是纪中创办第二年,陈达明慕中山先生之名报考纪中,以优异成绩入读纪中**届初一。“当时纪中面向全国招生,高中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比如上海、澳门等,初中则以本地学生居多。”陈达明还记得,当时的学校主体已基本建成,但是饭堂却还是搭建的竹棚。

陈达明就读纪中之时,正赶上“华北事变”爆发,抗日呼声越来越高,时任校长的黄中廑也鼓励学生关注国家命运。“黄校长比较开明,他提出了多方面发展、多方面努力的办学思路。”陈达明的思想开始受到启蒙。1936年下半年,纪中发生罢课学潮,当局镇压参与抗日救亡活动的学生。当时有10多名学生被军警抓进了监狱,引起全校学生罢课抗议,组织营救活动。作为积极分子的陈达明,也不遗余力地参加营救活动。“那时读了好多抗日的书,虽然也曾有北大、清华的梦,但后来转为以救国为主,学校的教育奠定了我人生以后道路的基础。”

参加过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

初中毕业后,陈达明走上抗日救亡的道路,赴香港参加领导学生抗日,随后参加香港抗日游击队。抗战时,陈达明担任过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江北指挥部政委等。抗战胜利后,陈达明随东江纵主力北撤山东解放区,后来部队扩大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两广纵队,编入华东野战军作战序列,参加了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陈达明所部还曾配合大部队在孟良崮之战全歼蒋介石嫡系王牌部队整编74师。建国后曾任北京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兼院长、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社长等职。

在纪中80周年校庆之际,已96岁的陈达明特意回到学校,“感觉很温暖,很亲切。”同时,他还将自己撰写的、记录香港抗战历史的《香港抗日游击队》一书赠予学校,“感谢学校对我的教育,以及我对学校的尊敬。”

镜头

A众校友向“忧民哥”索签名

上午10时,*炬传递开始。文化广场早已是人山人海,“忧民哥”中山纪念中学校长贺优琳也跟学生、校友围在舞台中央,等候着*炬的到来。一身材较小的学生灵活地挤开密集的人群,来到贺优琳面前向其索要签名。贺优琳欣然答应。一名1989届的校友由于没事先准备好签名本,正着急去哪里找本子,忽然看到学生手中的“犁尖山下的记忆”集邮小册子,赶忙从包里掏出来,翻开内页让贺优琳签名,签名结束后,还要跟校长合影。

B70多岁校友对照相册辨认同学

在学校慕贞堂的休息室里,今年70多岁的郭希廉正翻看手中的通讯录,通讯中每个人都有两张照片,一张是1957年入学念书时的旧照片,一张是2010年制作该通讯录的照片,她每认出一个校友,就问旁边的带队工作人员,这名字和人对上号没有,直到所有人都辨认对了。

郭希廉此次回校,看到学校变化甚大,她和校友拿着“犁尖山下的记忆”护照小册子到每个点盖邮戳,作纪念的同时也重新认识学校,她称现在宿舍的条件比起当年好得多了,但当年他们很快乐“大家玩得多姿多彩”。

C要拍5分钟的励志短片

在当天的活动上,除了媒体的长枪短炮外,还有一些看起来很专业的摄影摄像设备出没。“我是78届的,我们班来了15个人,我负责拍视频。”刘先生说,他要拍一个小时左右,制作成DVD,给班里每个人发一张,留作纪念。

郭嫣妮是只有11岁的小,拿着话筒有模有样冒雨进行采访。她是三鑫纪中的5年级学生。三鑫纪中的李老师说,他们学校来了100多名学生,有20多名学生在各个区域进行采访报道。“我们有学生电视台,让学生们感受一下纪中的氛围,将制作成5分钟左右的励志短片,在学校电视台和微信平台进行播放。因为我们很多学生的目标就是考到纪中来。”他说。

历史钩沉

坎坷办学路

抗战时期曾迁至澳门办学

1925年,孙中山先生离世,其子孙科于是开始为在故乡翠亨村建设孙中山纪念设施而奔走。孙科秉承孙中山先生“谋建设、培养人才、为富强根本”遗志,提议在翠亨建设总理故乡纪念学校一所。提议获得通过,孙科亲领筹建学校之责。

1931年,学校于翠亨村奠基动工,历经3年建成,命名为“私立总理故乡纪念中学校”。

1934年8月,纪中立校开学,于翠亨、石岐、广州招收150名学生。建校之初,纪中就面向全国招生。

1936年,学校初、高中共计11个班,学生达400余人。招收的学生来自广东、上海、云南、广西、香港、澳门等地。

1938年夏天,全面抗战爆发,日军开始入侵中山,为避战*,学校迁至澳门松山白头马路。战事令纪中生存和发展所赖的资源日渐枯竭,办学也渐陷于举步维艰之中。

1947年初,纪中从澳门迁返翠亨校舍,复校后,代校长唐颖坡全面推动纪中复苏,学校逐渐恢复元气。

建国后评为广东省重点中学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改为现名“中山纪念中学”。解放后的10余年间,纪中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发展到1960年的1200多人。

1953年纪中被列为全省7所重点中学之一。当时,纪中还作为试点推行苏联的“劳动和卫国制度”,学校规定每周一至周五的下午一小时为课余活动和训练时间。该制度的推行,开创了纪中体育工作的新局面。

1988年,学校在南方日报刊登招聘广告,面向全国招聘了10多名教师,此传统也一直延续至今。

全省*个重点录取超千人

1996年,贺优琳成为纪中校长,纪中进入了“贺优琳时代”。贺优琳从履任之初起,就比较重视校园的建设。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自1995年至2007年,纪中先后进行了三次扩建,学校占地面积达到的850亩,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共有117个教学班,其中高中92个班,初中25个班,在校学生6500余人。贺优琳还结合纪中实际和长期探索,提出了“中山素质+现代素质”的教育理念,近年又提出了“学园、花园、乐园、家园”的四园理念,并着力从师资、教学、德育、管理等方面完善育人机制。

2006年纪中成为中山*个国家级示范性高中。

2014年高考,纪中创造了千人上重点的高考神话,成为全省**所重点录取人数超千人的中学,达1041人。

校友故事

**届学生已96岁曾参加淮海战役

[个人简介]

陈达明,1919年出生于中山县六区(今珠海市上栅),1935年入读纪中初一。初中毕业后投身抗日救亡,曾参与领导香港学生赈济会、港九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等,解放战争时期参与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

纪中校庆活动当天,已经96岁的纪中*届初中毕业生陈达明特意回到了学校,并作为*后一棒*炬手参与“薪*相传”*炬传递活动。

采写:储诚松 王世峰陈晓华 曾常敏 肖成

摄影:吴进

标签: 中山新闻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