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只看到财产公示带来的监督与制约

2014-11-15来源 : 互联网

漫画:张建辉

惠声惠色 点击热点直击要害

围观:日前举行的惠州市纪检体制改革专项小组第三次会议透露,惠州市委已同意在全市各县(区)开展拟提拔科级干部有关事项公开制度。这意味着,在博罗县试点1年左右的拟提拔科级干部有关事项公开制度,将在全市各县(区)**。事实上,不仅公众和媒体一直在呼吁官员财产公开,官方对此态度也逐步走向明朗。来自惠州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的联合调研报告显示,近八成受访的公职人员支持官员财产“向大众媒体公示,让所有的老百姓都可以看得到”。来源:11月13日,南方都市报

官员财产公示这一提法的脱敏,应该也就是近两年的事。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来自准官方的调研报告能够客观呈现“两个八成”(即八成受访公务员支持官员财产申报公示,近八成受访公务员支持官员财产“向大众媒体公示,让所有的老百姓都可以看得到”),实在让人欣慰。

上一次集体围观官员财产公示问题的盛大场面,发生在2013年的全国及各地“**”期间。当时,跑会逮到一个官员,尤其是省(市)委书记、省(市)长,都会提同一个问题:“你愿意公开个人财产吗?”结果几乎遭遇了滴水不漏地雷同答复:“只要上面通知,我愿意———”于是,**热闹之后,终归无助于这一制度的点滴推进,因为谁都知道“上面”之所指,又都不知道去哪里找到“上面”。惠州在这场关乎“硬骨头”的改革争论中,表现出了难能可贵的气场,既然“上面”不可知,那就从“下面”试起来。博罗县拟提拔科级干部有关事项党内公开制度的试点,即是这一务实姿态的产物。眼下,试点工作准备在全市各县区**,也是一个小小的进步。

在当下的**语境中,个体官员会有“等上面通知”的心态,其实是害怕做“出头鸟”,担心一己公开财产之后会对官场同僚形成倒逼压力,被同僚所排斥,成为众矢之的,于是明哲保身,选择一起等,一起挨骂,结果造成改革的停滞和制度的裹足不前。个体官员如此,一座城市亦如此。周边兄弟城市都还优哉游哉,岂敢*自厉兵秣马?所以,任何时候,破除既得利益,大阔步前行,真的很难,把其他人惊醒了怎么办?

基于客观真实基础上的调研,特别是对公务员(官员)态度与立场的摸底,就显得尤为必要。作为是否加大力度推行官员财产公示制度的参照,进可凝聚共识,打破利益壁垒,退可分散压力,只需顺势而为。另一个值得点赞的层面是,调研组在报告中阐明,公开公职人员财产可以自证公职人员的廉洁性,维护公职人员的名誉及其财产合法性。也就是说,在既定的认知中,官员之所以怕晒身价,就是怕把自己暴露在公众之下,对于自认的“隐私”多有顾虑,而公众则极易将此种“怕”理解为内心有鬼,不贪不腐,有甚可怕?这一番纠缠下来,无疑消解了官民的共通点,撕裂了彼此对话与信任的可能。适时地指出官员财产公开有利于官员的自我保护,则把官民的兴趣点勾连到了一起,既然是双赢的事,那官员们真要好好考虑下这个问题了。

舆情之所以对官员财产有质疑,症结在于官员财产公开制度的缺失,监督官员财产和收入的渠道几乎堵塞,由此往往演变为一些可供借用的边缘手段———手表、香烟、腰带、房产、二奶乃至官员出席公开活动的一个表情,都成为“人肉搜索”的切入点。**自然一查就坐实了各种网络揭发,这是罪有应得,问题是那些遵纪守法、谨守红线的官员却要经受暗箭频发。可以预见,随着公众知情权呼声的高涨,没有官员财产申报公示的制度落实,这样的网络监督还会无限扩大。

因此,官员们不要只看到财产公开带来的监督与制约,同时要看到其有助于自我保护。之前在中山市“**”上鼓吹官员财产公开的胡文坚律师就提出,财产公示对官员是件好事。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实行财产公示,可以让官员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官员要过体面生活可以理解,但要公开,一些官员靠工资就可以吃鲍鱼,戴靓表,何必像现在这样尴尬呢?只要你是自己出*,不是用公款,为何不能正大光明地消费呢?

如我们惯常所理解的,官员财产公开实现了公众对官员的监督,反过来,这一监督作用也压缩了造谣者对于官员的中伤空间,保护了官员的角色清白。如此神器,值得拥有。因此,感谢惠州市委组织部和市委党校,这份说真话的调研报告,*终让我们看到了官员财产公示实践的可能性。

□末丛

标签: 惠州新闻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