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一些小区有分类垃圾桶,市民也很少真正按照分类分放垃圾,造成分类垃圾箱形同虚设。
一个1600多万人口的城市,每天一睁眼就有1.42万吨的垃圾产生,垃圾围城已经迫在眉睫。事实证明两年前**大包大揽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而且垃圾也是资源,只要做好回收利用,一样能发挥大用途。因此深圳市城管局和南方都市报发起的“红黄绿大行动”已持续三月,由环保组织打头阵,各出奇招,教会居民如何分类,哪些是可回收的资源,通过民间力量拉动志愿者,也是本次垃圾减量分类工作的亮点之一。
如今,行动已经在22个社区、5个U站、27所学校举办活动,通过教口诀、做活动、拿废品换礼品等方式,让居民快乐的接受和理解垃圾分类工作。
另一方面,《深圳市垃圾减量和分类管理办法(试行)》的草案稿已经提交听证,制度化、法规化和宣传引导双管齐下,才能**后期效果得到延续。
作为“红黄绿大行动”中的“绿色”代表绿宝宝和绿典环保组织,前者为垃圾减量分类工作而创立,后者则已经集聚多年经验,他们都表示,通过不间断的活动,尤其是“小手拉大手”,教会一个孩子,辐射一个家庭,收效更是显著。不过,垃圾减量分类工作是从观念改变、制度建设和回收处理终端建立的系统工程,市分类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这可能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绿典:从减量开始做垃圾分类
告诉居民们什么是真正的垃圾,垃圾应该怎么分类,就是绿典环保组织李东得所做的工作。李东得在2009年开始涉足公益领域,2010年加入绿色珠江环保团队,2012年,绿典在深圳市民政局正式注册成为一个NGO组织。他**台湾陈哲霖教授自创的十字口诀法,“瓶瓶罐罐纸电1357”,就是塑料瓶、玻璃瓶、罐(铝罐)、罐(铁罐)、纸(废纸)、电(电池、灯管)、1(衣服)、3(3C产品)、5(五金类)、7(其他)。背会这个口诀,就能进行常规的垃圾分类了。
而近两年,李东得去到各个小区宣传垃圾减量分类,并把这个当成自己的事业。每个周末,很多市民都能在小区里看到“一公斤零废弃”的活动,他还创建了低碳卡,做一次环保义工、捐献一次旧衣、回收一盒电池、集中归纳废旧3C产品、坚持分类回收垃圾,都能在低碳卡上获得相应积分,累计到一定分数,可以得到相应的奖励。他认为,将减量做到**,分类就自然而然的做好了。
不过,根据的调查,很多市民认可环保理念,也对垃圾围城的现状感到担忧,可是,究竟怎么做,要如何参与却还是比较迷茫,对此,李东得也表示认可,在活动中,也有居民感觉做垃圾分类跟自己没多大关系,他建议,**应该有的放矢的采取激励措施,除了培养市民的习惯,还要做好中端和终端的回收处理工作,能让市民看到收效,“自己捐出的衣服去哪里了,捐出的东西有什么用途”,甚至,中端和终端建设应该做在宣传普及工作之前。同时,大力扶持全国的NGO组织和国内外的环保回收再生商家,建立起一个循环再生的闭环系统,以维持一个可持续性的良性回收再生机制。
绿宝宝:尽快完善统筹制度,期待能让市民见到真实效
绿宝宝环保组织林招生也在给市民宣扬垃圾减量分类理念,不过**放在孩子身上。绿宝宝会派出公益讲师团,利用校园第二课堂的平台,教会孩子认识各种资源和如何分类,如今已经走进了40多所学校。公益讲师团包括了各方志愿者,有环保达人,也有公务员、教授等等,他们利用业余时间,走进社区和学校,而教会孩子就能辐射家庭,有时候孩子还能起到监督员的作用,促使整个家庭进入垃圾分类的快车道。另外,每个月的第三个周末,志愿回收团队也会走进社区和小区,统一回收居民们的废弃物品。
如今,宝安区的废弃物品展示工作也列入了工作计划表,将在固定地点展示回收物制造的各种物品,让市民直观了解垃圾分类工作的益处,而且,林招生还计划在网站上公示收集的旧衣物的详细去向,包括地址、电话等信息,方便市民查询。
跟李东得一样,林招生也认为,如今**方面的统筹力度不够,如经费、人员、场地的常态化**,另外,**闲置公用地点可以开放给环保组织进行活动,对于讲师团也应有常态化培训机制,以期待更多志愿者加入垃圾减量分类工作。文何奕陈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