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边岭广场
一周热事
继惠州市之后,惠城区的审计报告也审出问题一箩筐。上周,媒体报道,惠城区审计局在官方网站主动公告了《关于惠城区2013年度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区财政局、科技局、体育局、民政局等区直部门被点名。有意思的是,这份审计报告的公开竟然具有了“吃螃蟹”的意义。报道指出,在惠州市7个县区中,惠城区是根据审计要求主动向社会公告审计结果的仅有的县区。惠城区审计局负责人表示,向社会公告审计结果是国家有关法规要求的。问题来了,依法公开却成了*苗,敢问其他县区是法外之地吗?
近年来,惠州市县(区)两级的部门审计呈现出多种局面,水平参差,且不稳定。时而甚为公开,无所顾忌,不避锋芒;时而又扭扭捏捏,躲避责任,不敢将问题曝光,做起缩头乌龟。大抵而言,目前诸多审计报告有三重境界。
**境是“养在深闺无人识”。近年来,市级年度审计报告经过市人大常委会审议表决后,均会通过网站、媒体向公众发布,这是有关法规明确要求的结果,算是一项基本的传统。但是,如同报道所指出的,这一基本传统到了县区一级便遭弃置。多年来,惠州7个县区的审计机关都在“知法犯法”,将年度审计报告冷藏起来,公众无缘得睹其真面目。惠城区审计局比较好玩,该局负责人说,每年都以书面的形式将审计结果向社会进行公告,通过网络形式向社会公众公告今年是*次。不管以前如何对“公开”的形式进行廉价的变通和打折扣,今年总算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也就既往不咎了。关键是,还有6个县区熟视无睹,不想让“闺女”出来见人,如何谈婚论嫁?
第二境是“犹抱琵琶半遮面”。此前,惠州的审计报告有一种不成文的潜规则,叫做“匿名保护”。尤其是在2012年以前,审计报告都继承了不点名、不批评、不公开问责的传统,一概都以“某单位”、“某负责人”示人。一本云雾缭绕的审计报告,即便遵照规定向社会公开,也难免流于****,跟设置审计机关监督财政资金使用的初衷相悖甚远。审计是一种必要的得罪人的制度,“匿名保护”看似皆大欢喜,实是自废武功,让审计报告沦为鸡肋。
第三境是“拔剑四顾心茫然”。在人大和**的齐声批评之后,审计机关终于做起了“真的猛士”,利剑出鞘,对审计出问题的部门通通点名曝光。然而,这下审计机关又该茫然失落了,他们自认为点名曝光已经艰难地撑大了审计监督效用的空间,此处应有掌声,但是公众又不满足于此了,这点可怜的知情权并不能扼制官员一如既往的财政支配权。用官场古语来说,是“笑骂由你笑骂,好官我自为之”。因此,**继续追问:点名曝光算啥惩罚?说好的问责跑哪去了?公众理当享有知情权,但并非所有的知情权都有价值。如果我们仅是“知道了”,而不能发挥知情权的监督作用,对违法乱纪的官员有所辖制,那么,知道得越多反而越痛苦。
事实上,审计机关的“茫然”与公众的“痛苦”并非无所解脱,只是当前的审计监督力度还不足以让各方深信惩恶扬善的力量。这是对部门及其官员进行审计的第四境,姑且名之为“万水千山只等闲”。道德施压、点名出丑等惩*手段对于爱惜羽毛者是有用的,但反过来,那些早把自己的羽毛涂抹了一遍又一遍的,**不会在乎名与义。审计终归要祭起制度*罪的大旗。官员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是错是罪,审计下来,该担当就担当,该下狱就下狱,任何外界因素都不能成为其**推卸责任的理由。至此,越过审计监督的重重困境,万水千山,只能等闲。这第四境,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理想丰满,现实骨感,吾等在此,还是先呼吁惠州市6县区(除惠城区外)先交功课吧。审计报告是好是歹,连基本的公开都做不到,还能指望它们干出点成绩吗?□末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