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制造业普遍面临转型的当下,作为杭州丝绸的“金名片”,万事利集团通过实现华丽转型,成长为中国丝绸行业的一支*秀,这与万事利不断为“新丝路”注入新思维的探索密不可分。
公益创新:
丝绸文化与百姓生活对接
隆冬时节,品味博大精深的丝绸艺术,感受来自丝线间的温暖和舒适,别是一番体会。12月8日下午,杭州万事利丝绸文化博物馆吸引了来自杭州市青年企业家协会会员前来参观,该博物馆的落成,是万事利集团整体搬迁至杭州市天城路68号万事利大厦之后打造的又一扇丝绸文化窗口。
“该系列艺术品在全世界也仅有几套,确实难得一见,”在万事利高新**技术复原流失海外**之久的敦煌藏经洞千年古绢画前,听了讲解员的详细介绍后,参观的人们发出这样的感慨。
面积1500多平方米的展馆是中国丝绸文化的高度浓缩,收藏了包含明、清、**等时期的2000余件丝绸文物,集中展示了丝绸和汉字、四大**的渊源,丝绸对民俗的影响以及与皇室的密切关系。在“丝绸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四大名绣”和“四大名锦”传统丝绸技法,通过《父亲》、《蒙娜丽莎》等一幅幅肖像作品形式呈现了出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杭罗”作品及织造工具也被陈列其中。
谈及展馆内收藏的《圆襟风华·红粉佳人》丝瓷套装,万事利集团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屠红燕道出了该作品的渊源:在去年的海峡两岸企业家峰会上,万事利与台湾法蓝瓷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双方探索将丝绸、陶瓷融合起来,从而打造**的文创产品。“这可谓丝绸技艺与瓷器的跨界组合,不只是两种文化在艺术上的融合,更是两岸文化同根同源的*好例证。”屠红燕如是说。
目前,位于下沙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万事利丝绸文化创意产业园内的丝绸工业博物馆也在积极建设中,与丝绸文化博物院的倚重“文化”相比,下沙丝绸工业博物馆则以展现古代、近现代丝绸技术演变及丝绸产品历史更迭为主,堪称丝绸“武功”的集合。一“文”一“武”两座博物馆将全景展现中国丝绸技艺之美。
“两座博物馆均向社会免费开放,我们还将和省**、市**保持密切联系,不定期组织港澳台同胞前来参观,与各级院校对接,将博物馆开辟为各类学校的第二课堂,让不同年龄的学生更直观地感知我国丝绸文化的博大精深。”屠红燕表示。
以丝绸博物馆为载体,用公益的形式展现丝绸魅力,拉近丝绸与普通百姓之间的距离,致力于传播丝绸文化,是万事利勇于担当社会责任、强化品牌建设的又一创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