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心社工服务中心的社工在为失足青少年做心理疏导。受访者供图
顺德第二届公益创新大赛特刊之项目
每周四上午9点,是顺心社工服务中心的社工去看守所的时间。4名社工为看守所里的青少年做心理疏导,这是自去年以来顺心社工的一项例行工作。
因为一门课程,一群“70后”走到了一起。在这一届公益创新大赛上,他们所提交的“青少年帮扶”项目获得了*高的分数。面对这份既不光鲜亮丽也无优厚报酬的工作,这群“70后”以自己的坚持和实际行动为顺德注入温暖。
而从精益求精的角度,大赛评委也提出建议,希望社工在帮扶过程中,更多挖掘帮扶对象的潜力和优势,让他们更好地重新融入社会。
一群“70后”聊出来的公益
44岁的蔡小琼是顺德顺心社工服务中心的创始人之一。在转行做公益之前,蔡小琼曾在顺德邮电局工作过八年。2007年,蔡小琼在广州参加一间党校的心理学课程时,一个酝酿已久的念头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当时班里有几十个人来自不同的地方,因为参加培训才走到了一起”,蔡小琼说,那时同学们经常在一起谈天说地,谈理想,而“做公益”则是大家共同的理想。因为志同道合,又同为“70后”,一群人的公益*花便碰撞出来了。
在学校的一次慈善晚会上,蔡小琼的提议得到了十几个同学的响应。就这样,心海榕心理成长公益团队成立,这群“70后”心中的公益种子由此落地生根。
开展家庭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是这帮“70后”*开始的想法。据蔡小琼说,自己和朋友们商量后,决定以青少年和家长为主要对象。“经常会去学校和企业为学生与员工免费上课,为他们疏导情绪,解决心灵上的困扰,同时也会去敬老院和孤儿院开展活动,为弱势群体提供帮助。”
一开始,中心只是小范围地开展一些课程和公益活动,服务的对象并不多。随着团队逐渐被大家熟知,很多人都会主动来寻求帮助。2012年,顺心社工服务中心成功在大良社会工作局注册登记,成了一家专业的社工机构。
帮助青少年走出困境
之所以开展青少年帮扶服务,是由于蔡小琼和她团队的社工一次次听到关于青少年失足的传闻,而在蔡小琼看来,这些事故,本都可以避免。“这些小孩没有什么大问题”,蔡小琼说,去年有一个16岁的青少年因经济问题被抓进看守所,当被问及偷盗原因时,竟然是想给自己老家的父亲一些*。蔡小琼说,像这个小孩的情况还有很多,去年区里发布一个文件,如今失足青少年有增多的趋势,让她更坚定了要帮助更多青少年走出困境的想法。
在公益创新大赛评选过程中,这个项目得到了评委很高的评价。评委何夏蓓认为他们找到了一个很好的需求点,并且走出了一条比较成熟的路径。“社工们实际上已经与看守所建立了联系,并且得到了**的专业支持和援助”。
精益求精,评委胡小军则希望社工在实施帮扶过程中,出发点除了解决问题外,更要去挖掘帮扶对象的潜力和优势,从而让他们更好地重新融入社会。
此外,顺心社工还在大门小学开展了异地务工子女综合训练营公益活动,主要是关注异地务工人员子女在顺德的学习生活,为他们开展课外素质教育活动。“主要是想帮助这群异地青少年在城市里健康成长,从而给予异地务工人员家庭更多关爱,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蔡小琼说。
服务对象的认可*给力
坚持梦想需要勇气和动力,尤其是办一个非营利性的社会机构,这个梦想需要坚持。谈到顺心社工的发展,蔡小琼感触良多。她说,中心之所以能够坚持下来,成员身后的家庭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说实话,我们的收入很少,很多时候大家都是在往里投*做事情。”蔡小琼告诉,每一个家庭都需要生存,大家向外支出做公益,压力非常大,如果不是家庭给予的力量支撑,她可能已经坚持不到今天。“虽然家里长辈不希望我这么累,但他们都力挺我去做公益。”
正如种子的生长需要养分,中心成员公益梦想的实现需要持续的动力作为支撑。“家庭,只是一个方面。”蔡小琼表示,服务对象的认可相比家庭的支持来得更有力量。“每每看到一个服务对象、一个家庭因为自己的帮助得到了改善,矛盾得到化解,内心的喜悦油然而生。”
蔡小琼举例说,有一次,一个服务对象在得到帮助之后,特地榨了一杯果汁给她。问及原因,理由却是“中途没见你喝水,觉得你会口渴”。就是这样细微的举动,让蔡小琼无比感动,“那一刻你会觉得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这也是我们能坚持做公益*主要的一个原因。”
来自服务对象的细微感动汇聚成了另外一股力量源泉,为中心的成员输送动力去追寻自己的公益梦想。“然而除了外部力量的输送,团队内部的互相扶持同样重要。”蔡小琼告诉,成员之间的感情非常好,如同兄弟姐妹,“为了同一个梦想,一群人坚持了6年,这份感情无比珍贵。”蔡小琼说。
声音
“每每看到一个服务对象、一个家庭因为自己的帮助得到了改善,矛盾得到化解,内心的喜悦油然而生。”———蔡小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