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据说吃甜食有利于刺激大脑神经、助缓解压力,冷冻食品因能长期保存颇受消费者喜爱。殊不知,甜食和冷冻食品也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愫。
按照我国现行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4)规定,纽甜等甜味剂不能在冷冻米面制品中使用,这就导致了冷冻米面企业的生产成本,要远高于同样为米面制品的焙烤类食品企业。
烦恼:冷冻食品遭遇“甜蜜”的不公
小魏是一家冷冻食品生产企业的品控人员,由于职业需要,他经常会研究国家颁布的有关食品行业的法律法规。然而,越研究他越觉得不公平,“同样是米面制品,和烘烤类食品相比,国家在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方面对冷冻食品要求太高了”。
通过研究多个版本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小魏发现,很多被广泛使用的食品添加剂都不允许在冷冻食品中添加。据他介绍,目前,我国食品添加剂采用的是许可制,国家将允许选用的食品添加剂制成一个表格,企业只能从这个表格中选用。在*新版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4)中,不允许纽甜、阿斯巴甜等甜味剂在冷冻食品行业中使用。对此,小魏表示非常不解。
提问:甜味剂为何无缘冷冻食品
既然纽甜能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为什么国家不允许其在冷冻食品中使用呢?
江苏省食品添加剂与配料协会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国家在衡量一款添加剂是否可以用于一款食品时,通常有两个标准,即安全性和必要性。即添加在食品中的添加剂必须是安全的,不会对消费者的身心健康造成潜在的安全风险;并且食品在制作过程中,是否必须添加这款添加剂才能完成,或者说达到*好的效果。
那么,纽甜等甜味剂能否满足这两项标准呢?
据华东理工大学教授胡国华的一篇文章介绍,纽甜是纽特甜味剂公司*先开发出的一种功能性甜味剂。1993年取得**,2001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两个国家*早批准使用,2002年7月美国***正式批准纽甜可在食品中使用。2003年4月我国***批准纽甜可用于食品中,相关企业要按生产需要量添加。
文章指出,经过大量的动物毒理实验和对动物繁殖的影响实验,证实纽甜没有致癌作用,也不会影响动物的生育以及后代的成长。而且纽甜在人体摄入后,很快就会从体内排出,不会在体内积蓄。
此外,纽甜属于低能量或无能量添加剂,可供糖尿病人食用;具有不会引起蛀牙、血糖波动等优点,是**型食品的*选甜味剂。
甜度高,安全性好,这让纽甜在食品行业的使用范围非常广泛。
据*新版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4)规定,纽甜可以用于蜜饯凉果、冷冻水果、冷冻饮品、焙烤食品、焙烤食品馅料及其表面用挂浆、碳酸饮料等众多食品和饮料中,遗憾的是冷冻食品却不在其中。
针对这一情况,容大食品的董事长程刚说:“它就差把除冷冻食品之外所有食品品类都列上去了。”
既然在安全方面没有问题,那么冷冻食品是否有使用纽甜的必要性呢?
据了解,目前,我国大部分冷冻食品生产企业在生产甜味包点时,采用的仍是传统的白糖或蔗糖,尽管生产成本较高,但并非必须用纽甜等甜味剂代替。
但是,随着我国冷冻米面食品行业竞争日益激烈,行业内利润空间将会越来越小,而蔗糖等传统甜味来源高成本的问题也会在行业中逐渐凸显。
影响:有利有弊 双重标准扰乱市场
尽管使用传统的蔗糖会增加冷冻食品企业的生产成本,但从消费者和产品**的角度来说,这反而成了产品的一大卖点。
河南笑脸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杨联芝认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饮食健康越来越关注。冷冻本身就是一种比较安全的保鲜技术,它可以*大限度地**食品的新鲜和品质。如果生产过程中再减少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那就更容易让消费者对冷冻食品产生信任感,提高他们的接受程度。”
此外,国家严格控制冷冻食品使用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可能还与冷冻食品特殊的属性有关。“水饺在北方很多地方都是主食,汤圆在南方某些地方也是主食,每天都要吃,食用量比较大。因此,国家在这类产品上严格限制也是从消费者健康的角度考虑。”杨联芝接着说道。
但是,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介绍:有些产品,在品类归属方面是有争议的。比如蛋挞、榴莲酥等,既属于烘焙食品又属于冷冻食品。这样造成的结果是同样为蛋挞,有的企业执行的是糕点标准,有的企业执行的是冷冻食品标准,按照前者,可以使用纽甜等甜味剂,而后者则不能。一个产品游走在两个标准中间,这就是法律上的漏洞。
未来:破解之道 还需行业共同努力
面对纽甜等甜味剂禁用给冷冻食品行业带来的高成本压力,企业又该如何做呢?
江苏省食品添加剂与配料协会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添加剂相关法律法规也是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如果企业能证明某种食品添加剂在某类食品中确实有添加的必要,同时安全性也可以**。那么,可以向国家卫计委相关部门提出申请。如果卫计委经过调查发现,企业申请合理,就会下发相关的文函,许可他们使用此类食品添加剂。
尽管如此,企业要想通过一己之力获得国家相关部门的许可并不容易。一位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冷冻米面行业整体规模不大,在影响力和话语权方面本身就比较小,其中成规模的大企业只有两三个,更多的都是一些中小企业,而这些企业的影响力就更弱了。因此,想要通过个别企业的力量促成此事几乎是不可能的。他认为,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行业中的大企业或者是行业协会牵头,大家一起呼吁,从而达到扩大相应食品添加剂使用范围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