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刚性兑付“潜规则”走向瓦解

2015-11-30来源 : 互联网

风险项目上升,兑付危机频发

此前一直“闷声发大财”的信托公司,现在已成为不知何时**的“哑弹”。随着宏观经济增速下行,越来越多的信托产品出现各种兑付难题——延期兑付、打折兑付、提前兑付,各种状况烤炙着投资者侥幸的“刚兑之心”。事实上,随着宏观经济增长换挡、资管竞争加剧、利率市场化深入和风控压力上升,三季度信托五年来*次环比季度负增长,或意味着信托业的拐点正在来临。而地雷的**,多数是属于前期过剩的行业,如矿产资源和房地产信托,此前的一片烈*烹油,转眼就遭遇资本寒冬的急冻。可以预见的是,信托无风险时代已经是脚步渐远,投资者要开始逐渐适应“刚兑”被打破后的阵痛。

■记者 黎华联/文王云涛/图

现状

1

延期兑付

企业发展未达预期,难以按时还本付息

近日,华鑫信托延期兑付事件再度引起了对信托风险的警惕。该名叫华鑫信托融鑫源4号产品成立于2013年8月6日,计划募集信托资金共计人民币2亿元整。原应于2015年8月6日到期,因**方无**常还本付息,信托计划被延期三个月至11月6日到期。

然而,在11月9日,华鑫信托一纸公告,将投资者仅存的希望冷却。公司显示,华鑫信托称:“**人或担保方仍未向我司清偿上述欠款,我司正全力追讨。”由于延期三个月仍未获得兑付,投资者聚集在代销银行门口,拉横幅***。

直到11月23日,华鑫信托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近日该信托计划的**方已经全部还款,相关资金目前正在信托公司走分配程序。在延期一周后,华鑫信托**有限公司兑付危机警报解除。

这并不是孤例,原定2015年4月16日到期的“新华信托·汇源6号房地产基金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以下简称“汇源6号”)出现延期兑付,原因是其所投“石家庄卓达碧水馨园住宅项目”销售进度出现问题。1月,恒盛地产被曝项目销售回款慢导致资金困难,中海信托、光大信托、四川信托和中融信托都被牵涉其中。

“早期信托产品大规模发行,导致目前集中兑付,而近两年实体经济未有明显好转,企业就很容易出现业务发展未达预期,难以按时还本付息的情况。以目前实体经济的走势来看,预计未来依然会出现延期兑付的项目。”格上理财研究中心研究员王燕娱直言。

**信托研究中心**研究员梁琼芬也表示,实体经济下行风险不断增加,信托兑付的压力就会越来越大,未来一段时间内会有相当一部分比例的信托产品出现类似的情况。数据显示,目前出现延期兑付的七八成都是为地产类信托。

2

提前兑付

信托公司风控措施,地产项目占多数

自2012年起,频频出现提前兑付情况。*新数据显示,截至10月24日,今年信托产品明确公告“提前清算”、“提前结束”或者“提前兑付”的达到176起,其中多个房地产项目赫然在列。

从今年初的山东信托旗下“**海岸股权投资基金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提前1年有余进入清算程序,到天津信托发行的“正元投资·信达地产股票收益权投资及回购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提前3个月终止,再到近期中融信托的东农地产项目于10月20日后十个工作日内提前还款2/3的本金和利息,房地产信托不断出现提前兑付。

有第三方理财人士表示,目前提前兑付或清算的产品,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因为近期资金面放松,一些项目方从银行拿到商业贷款,从低成本替代信托的高成本,这种属于项目方主动清盘。另一类则是因为信托公司担忧项目风险而提前清盘,属于被动清盘。

王燕娱表示,货币宽松政策下,市场利率不断下行,项目方**渠道拓宽,**成本降低,便选择主动提前结束信托**转而通过其他低息方式**。

事实上,自2012年起,提前终止的信托项目几乎一半与房地产直接或间接有关。房地产业作为一个资金密集型行业,对金融有很强的依赖性,金融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房地产市场,导致风险事件的暴露数量也远高于其他领域信托项目。不过值得庆幸的是,目前为止,针对有问题的项目,**方会通过以新还旧、先垫付自有资金再追偿、拍卖抵押物等方式来释放资金压力,提前兑付并没有让投资者收益减少。

有业内人士指出,信托公司愿意放弃管理费而提早清盘既出于保护投资者的权益,也为保证自身不卷入到房地产企业破产官司当中。

业内人士表示,提前兑付是信托公司防范风险的举措,未来的市场风险谁也不能确定。提前兑付有利于减少项目方成本,是按照约定兑付投资者收益,符合信托合同规定。

虽然信托公司按规定履行了兑付,投资者未在该产品项目蒙受资金损失,但提前清算会打乱投资者的投资规划。

3

打折兑付

刚性兑付压力大,保本微利将流行

据经济参考报报道,前身为甘肃信托的光大兴陇信托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光大兴陇信托”)的“黄氏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路桥建筑装饰城二期产品”也面临兑付时间拖延半年、本金还要打“八折”的处境。

信托合同显示,该信托计划于2013年募集资金,用于黄氏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路桥建筑装饰城二期项目建设,贷款期限两年,资金规模为3.28亿元。而根据尽职调查报告显示,项目总投资12.5亿元,其中银行贷款6亿元,企业自筹6.5亿元,路桥建筑装饰城二期长期处于停工状态,目前尚未开工。

2015年5月6日产品到期后,投资人并没有如期拿到本息。光大兴陇信托曾于今年5月8日召开受益人大会。大会决议,该信托计划展期半年,信托终止日顺延至2015年11月6日,作为补偿,受益人预期收益上浮0.5%。

据投资者透露,今年11月6日为产品*终兑付日,10月26日光大信托北京总部向部分前往问询的投资者表示,解决方案包括两种,一种是将按8折兑付本金,另一种是等待诉讼完毕,法院判决后分配,对此,投资者表示不接受。

日前,该项目的解决方案出现转机,光大信托方面表示,按照*新解决方案,可保证所有投资人本金安全,并实现一定盈利。

梁琼芬表示,保本微利的方式是信托刚性兑付打破的一个过渡阶段,未来一段时间信托刚性兑付的压力越来越大,保本微利的方式也会越来越流行,一直到完全不能保本的状态出现,刚性兑付一直是信托行业的潜规则,正是因为这个潜规则的存在,使得信托行业持续*爆数年。

数据

三季度风险项目增长逾三成

事实上,受宏观经济下行因素影响,近年来能源化工、房地产等信托传统领域持续不景气。因此,*近两年特别是今年以来,信托公司的风险项目明显增多。来自中国信托业协会的*新统计显示,截至2015年三季度末,信托行业风险项目有506个,比上季度末增加56个,规模达到108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1.51%,较上季度末环比增长4.74%。

“虽然信托公司积极出台危机解决方案,但是信托行业整体的风险隐患由此可见一斑。虽然目前尚无大规模的兑付危机出现,但是投资者对信托产品的信心却是不如从前。”有业内人士分析。

信托行业的拐点似乎已经到来。中国信托业协会18日发布数据显示,在管理规模的道路上不间断增长的信托业,终于刹了车——截至今年三季度末,信托全行业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为15.62万亿元,与今年二季度末的15.87万亿元相比,季度环比下降了1.58%,这也是信托资产自2010年一季度以来第一次下降。

第三季度中国信托业发展评析指出:“在实体经济**需求下降、经营景气度持续下滑、优质资产难寻等因素影响下,信托资产自2010年第一季度以来*次出现环比负增长。”

风险

矿产和房地产两大领域风险较大

从目前为止已经发生兑付问题的信托计划来看,矿产资源与房地产两个投向领域风险暴露*多。

据证券日报记者粗略统计,截至目前,矿产集合信托计划存量大约不到100亿元,而房地产集合信托计划存量则达4000亿元左右。而今年以来,已经到期的集合信托计划中,出现兑付危机的矿产信托集合计划规模达到64.45亿元。用益信托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以来,共发行的集合类矿产信托,2014年预计到期至少规模为113.88亿元。由此来看,风险占比超过五成。

事实上,近两年由于信托公司和市场均已意识到矿产行业的风险,新发矿产信托已寥寥无几。信托公司逐步收缩矿产类业务,甚至有严格的信托公司把矿产类业务列入黑名单。

业内普遍对房地产信托的风险比较担忧,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相对于矿产信托,房地产信托的情况相对较好。出现兑付问题的房地产信托计划规模共计10.46亿元。信托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二季度末,房地产信托余额12616.23亿元。不过,信托业协会所公布数据包含单一信托计划及集合信托计划,据证券日报记者统计,房地产集合信托计划存量在4000亿元左右。数据统计显示,今年全年,房地产集合信托到期规模为1119亿元。由此来看,出现问题的信托计划比例在9.3%。

预判

1

信托产品无风险时代已过去

此起彼伏的兑付危机事件预示着信托业进入了“多事之秋”。事实上,在国内经济经历结构性转型的阵痛、实体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投向实体产业的信托类产品收益正在走低、风险正在放大;同时,证监会打击场外配资、对伞形信托的清理,也使得证券类信托产品整体陷入低迷。

在刚性兑付原则仍没有被打破的当下,信托计划能否安全兑付仍是投资人关心的问题。国家开发银行研究员刘霞表示,目前多数兑付风险事件*终依靠当地政府救助、股东注资和银行过桥贷款等方式来埋单,通过延期兑付、滚动兑付和“拆东墙补西墙”的腾挪方式实现。风险并未被消除或分散,而是风险转移和延后,不计代价地实现刚兑承诺。前期杠杆已经累积过高,信托公司的杠杆率已远超安全兑付的能力。

渤海证券研究所分析师康凯曾在一篇报告中指出,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中国经济增长中枢的下移,信用风险已经由潜伏期和偶发期进入到危险期和高发期,信用风险事件频发将是未来投资者和信托公司需要面对的新常态,信托产品无风险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2

到期无法兑付情况增加,刚兑进入临界点

风险项目增多,意味着信托公司背负更多的兑付压力,信托打破刚性兑付的话题再次引发关注。

此前,众多投资者未对信托风险给予足够的重视,是因为坚信信托的“刚性兑付”。所谓“刚性兑付”,指的是信托产品到期时,若信托产品出现不能如期兑付或兑付困难时,信托公司需要兜底处理。实际上,“刚性兑付”并不是一个明文规定的法定义务,而只是信托业一个长期潜规则。

对于监管机构来说,一旦投资者众多、金额巨大的信托项目出现兑付危机,极易发生群体性事件,对金融秩序和社会安定造成不利影响。在我国信托财产损失赔偿规定模糊,缺乏可操作性的法律、法规情况下,用“刚性兑付”约束信托公司,降低信托行业风险,避免引发不良社会问题,就成了监管机构的“*优”选择。对于信托公司来说,信托项目如果到期不能兑付,不光发行项目的信托公司市场声誉受损,整个信托行业在金融市场的整体竞争力也会下降,因此信托公司只得默默遵守刚性兑付这一“潜规则”。

“前几年信托行业的快速增长,很大程度是因为信托刚性兑付的行业潜规则,使得信托成为一种风险与银行理财产品平级,但是收益*多高出近一倍的理财产品。在当前的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从2013年来看信托产品到期无法兑付的情况就已经开始增加,预计今年这种情况有增无减,只不过刚性兑付是否会被打破这个仍需要观察。”业内人士认为。

“一旦刚性兑付被打破,对于整个行业而言,负面影响非常大,所以即便是兑付的压力再大,信托公司也会强忍着实施刚性兑付。刚性兑付的打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目前正处在临界点,无法准确去界定。”梁琼芬进一步表示。

刚性兑付一方面保护了投资者的权益,也使得投资者几乎对信托可能存在的风险视而不见。投资者在选择信托产品时,只会比较产品的期限及预期收益率,忽视信托产品以及其背后项目的风险。然而“刚性兑付”本身是违背市场规律的。尤其是随着风险**增多,特别是系统性风险累积到一定程度,超出信托公司本身所能承受的范围时,那么实质性的违约将不可避免。

■链接

信托公司 常用的“保兑术”

面对兑付危机,信托公司往往会采取多种方式化解兑付风险。比如通过延长信托期限、“募新还旧”展期兑付、寻找第三方资金接盘、依靠股东协调等,确保信托产品如期兑付给投资者,确保“刚性兑付”的神话延续。

如果只是项目现金流出现问题,导致**方没有足够的资金用于信托计划兑付,而信托公司认为**方的经营没有实质性问题,只是阶段性的时点风险,信托公司可能会通过延长信托期限或者“募新还旧”来化解兑付危机。“募新还旧”是信托公司通过发行新一期信托计划募集资金,偿还前一期的到期信托,以延展**方的本息兑付期限。

当**方资金紧张、经营状况持续恶化时,无法偿还借款或按协议约定支付回购款,信托公司将会对**方的抵质押资产进行处置变现。但是资产处置需要一定的过程,如果处置时间周期较长,投资者将面临长时间不能按期回收信托本金及收益所带来的心理煎熬。为了维护声誉,在信托计划即将到期之时寻找第三方资金接盘,是信托公司处置兑付危机的常见方式。四大金**产管理公司以及部分私募基金往往会成为这些不良信托的接盘者。通常情况下的信托产品存在较强的抵质押等风险控制措施,因此在资产处置中,接盘者有可能获得较高的收益。

标签: 财经资讯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