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规划,助力克服“猪周期”

2016-04-26来源 : 互联网

4月21日,农业部印发《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从提升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强监测预警等方面“熨平”猪周期,尽量消除猪肉价格大起大落的不利影响。

  业内人士介绍,全国生猪均价近期*次“破10”,**了新的记录。在“猪周期”的作用下,猪肉价格大起大落,对生猪产业的稳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规划方法:

  农业部畜牧业司司长马有祥指出,《规划》主要从生产和市场两方面入手,坚持**调节和市场调控相结合,实现供求关系的基本平衡。

  具体而言

  一是提升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规模化水平提高了,**稳定供给的产业基础就稳固了,同时可更好地避免散养户发展的盲目性,减少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的现象。《规划》从标准化**创建、加大政策扶持等多方面支持规模养殖发展。

  二是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加大新型经营主体扶持力度、发挥**企业带动作用和发展农民营销合作组织等途径,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提高组织化程度,促进产销衔接。

  三是加强监测预警。加强生猪市场、屠宰监测和预警体系建设,强化生产和价格动态监测分析,发布生猪生产和市场价格信息。加强形势分析研判,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引导养殖场户科学调整生产结构,稳定市场心理预期。

  四是推动扩大生猪价格保险试点,降低生猪养殖风险,稳定养殖收益。

  **:

1.提升规模化养殖比重

作为减少猪肉价格大起大落的重要手段,规模化养殖在《规划》中被**提及。《规划》指出,在规模养殖场建设等政策的带动下,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自动喂养、环境控制等现代化设施设备广泛应用,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步伐加快。2014年,年出栏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比重为41.8%,比“十一五”末提高了7.3个百分点,已成为猪肉市场平稳供给的重要支撑。因此,《规划》提出,到2020年,年出栏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比重将提升到52%。

  2.相关公司将扩大养殖规模

  根据农业部*新数据,3月能繁母猪存栏环比持平,本轮周期产能去化已经接近尾声。受环保压力、养殖资金链环节等因素影响,上半年能繁母猪存栏将呈现底部微幅抬升趋势,实质性产能扩充加速将在下半年出现。从养殖周期推算,本轮周期至少将持续到2017年,且到2017年上半年猪价都将处于高位。

  同时,原料价格下行,使得生猪养殖的单位**提升空间更大。从牧原股份、温氏股份、正邦科技、雏鹰农牧等公布的一季度数据分析,效率高的企业养殖成本降至11元/公斤以下,差一点的也降至12.5元/公斤左右。在20.10元/公斤的高位猪价下,头均**约836-1001元/头。

  在此背景下,上市公司进一步加码规模化生猪养殖业务。


链接

猪周期回顾

猪肉价格三月涨幅超30%


“这些天猪肉**一个价格,销量很一般。”北京通州云景里菜市场的商贩陈先生对北京晨报记者表示。据农业部数据统计,三月份猪肉价格单月涨幅超过30%,而生猪价格更惊人,达到五年来的新高。伴随着猪肉零售价格、生猪收购价格的飙涨,史上 “*强猪周期”袭来。分析人士指出,此轮猪肉价格上涨是2014年低迷期引发的**性上涨,而高位运行的猪肉价格或将持续到年底。

生猪价格创新高

在春季销售淡季,猪肉价格却持续上涨,仅三月份猪肉价格单月涨幅就超过了30%。农业部数据显示,今年3月份第3周,全国猪肉零售价格每公斤28.6元,同比上涨35.2%;活猪价格每公斤18.82元,同比上涨54.8%;仔猪价格每公斤40.68元,同比上涨101.3%。

不仅零售市场上的猪肉价格小幅反弹,生猪市场的猪价更是一路上涨。进入三月,生猪价格周涨幅超过10%,同比涨幅更是超过60%,突破2011年6月的历史*高点。“春节前生猪出栏价是8元/斤,现在已经超过10元/斤。”一家猪肉屠宰加工企业相关负责人对北京晨报记者表示,生猪超过10元/斤是5年来从未出现过的,“按照这个趋势下去,还有上涨空间”。

猪周期发威+养殖门槛变高

猪价的一路狂飙使得养殖利润高涨,行业迎来超强猪周期。生猪预警网*席分析师冯永辉表示,2015年3月生猪价格只有每公斤11.6元,而这也是新一轮上涨通道的起始时间。目前猪市已经进入*好的时代,“这一状态有望贯穿2016年全年”。

业内人士指出,此轮猪肉价格的上涨主要是“猪周期”发威,2014年开始的猪肉价格持续下跌,导致养猪不赚钱乃至亏损,在肉价长期低迷的情况下,部分养殖户选择退出,直到陷入供需严重失衡后,进而引发猪肉价格**性上涨。

“存栏少是一个原因,但更深层次原因是养殖门槛变高”,一家猪肉上市公司北京市场相关负责人对北京晨报记者表示,2015年开始国家对生猪养殖户做出污水处理的硬性要求,“要求养猪户配有化粪池处理,不能污染环境,门槛变高使得养殖户进一步减少。”

屠宰加工企业减少收购

一个完整的“猪周期”一般为3年左右。近10年来,猪价经历了2008年、2011年、2016年的价格高峰,同时也经历了2010年、2012年、2014年的三个价格低谷。

猪肉创出5年来的新高,不仅意味着“*强猪周期”到来,也意味着猪肉价格的高涨仍将持续。业内人士指出,尽管这轮猪肉价格飙涨,但生猪散养户的热情并不高涨,生猪散养户并未采取过去“追涨杀跌”养殖模式,也未疯狂地购进仔猪,经历过几轮猪周期的养殖户渐渐地变得理智。


猪周期产生原因:

中国生猪业已经出现多次周期性波动,这个周期一般在2-3年左右。如2003年、2004年,猪价高,导致生猪生产发展很快,结果到了2005年、2006年,猪价又大跌,养猪户不得不大量减少母猪,结果又导致2007年、2008年猪价大涨,随后,又开始一轮猪价下跌,进而踏入了猪价的上升通道。这种周期性大幅波动,使猪农叫苦不迭,“赚一年、赔一年”,“价高伤民、价贱伤农”。那么产生猪周期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一是生猪生产产量不稳定生猪生产没有与工业化、城市化同步。一方面中国用地、劳力、资金急剧向工业和城市流动,生猪发展速度减缓;另一方面居民收入快速增加,农村人口大量涌进城市,猪肉需求急剧上升。特别是受比较效益低、疫病难控制及市场风险大等影响,生猪生产产量起伏不定。

  二是标准化规模饲养程度低。在生猪价格历次波动中,散养户缺乏准确的市场信息和预测能力,只能随生猪价格的涨跌,或盲目扩张生产,或恐慌性退出生产。2011年农业部对全国2000个养猪村的定点监测,养猪户占所有农户的比重为22.74%,仍占不小比例。

  三是疾病加剧产业波动。如,2006年下半年以来,部分生猪主产省暴发猪蓝耳病疫情,除生猪直接死亡损失外,还导致患病母猪流产或死胎。又如,2010年冬季到2011年春季,一些省区发生仔猪流行性腹泻,个别养殖场小猪死亡率高达50%。疾病导致供应减少,大大推动猪肉价格上涨。

  四是信息监测预警调控滞后。由于生产分散、单位众多,难以普查,抽检又存在误差等问题,存在着统计数据不准的问题。加之生产者和地方**出于税收、疫病信息、政策红利等自身利益因素,工作合力不强,没有建立灵敏的监测预警机制,以销定产难度大。

  五是生猪生长周期性影响生猪生产具有周期较长、途中难改变的特性。散养户以当年市场价格为标准预期未来收益,陷入“蛛网困境”,生产计划赶不上变化,产量赶不上市场变动的节奏。以2011年猪肉价格上涨为例,既有疫情导致能繁母猪存栏量下降、散养户退出的原因,也有饲料、人工、仔猪等成本迅猛上涨的因素。


打破“猪周期”的途径

一.规模化发展

  业内人士认为,在成本和资源的制衡制约下,养殖业逐渐向精细化生产方向转变,规模化、精细化养殖将是发展大势。以散户为主的现有养猪模式加剧了“猪周期”的波动,要化解这种周期性波动,*主要的还是要发展规模化生产。散户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始终是比较弱的。通过各种扶持、鼓励措施,发展生猪的规模化生产,增强养猪业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这是加快跳出生猪周期性大幅波动的关键。

二.适时置身 “互联网+”

  猪产业需要从“互联网+”的风口需找商机,这已经成为养猪业的大势所趋,并成为养猪经营主体规避风险的突破口。养猪业的“互联网+”平台通过把小散户及规模猪场等各类养猪主体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从PC到手机端的‘养猪人的快乐生态圈’,实现对整个猪产业全链条的平台服务。在这一平台上,数据、电商、金融有机结合,行业内的信息更加公开透明。尤其对于小散养殖户来说,在‘互联网+’时代,充分利用我们现在的科技手段和网络资源,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养殖方式和状态更加重要。同时借助“互联网+”有助于加快生猪的产供销一体化建设。

  三.完善补贴政策

  猪肉价格高时,社会各方都关注,为了增加市场供应量,相关部门出台各项促进生猪生产的政策,比如实施能繁母猪补贴等。但实际上,这时候价格已经给养猪户发出了收益趋增的信号,再给予补贴,只会使扩大生产的信号更强,导致下一轮供应量过多,反而增大了生产的波动性。这时候就需要完善补贴政策,稳定猪价。

  四.完善供应链

  谈及中国的猪产业为何大而不强,中国肉协认为,重要原因之一是产业链各环节、各主体之间不够协调,未形成合力。猪肉市场紧缺时,屠宰厂争抢猪源,养殖者抬级抬价,希望增加收入;猪肉市场过剩时,养殖者急于出栏,屠宰厂压级压价,希望降低成本、增加**。这是长期以来生猪价格暴涨暴跌、供求波动很大的重要原因。在这一背景下,猪肉产品品质提升缺乏整个产业供应链的基础**,消费者满意度不高。

  现在一些地区猪肉价格上涨幅度过大,已经超过了普通收入阶层的消费支付能力,开始影响到国内猪肉产品的销售。中国肉协表示,从我国猪产业供应链的发展看,要提高猪肉产品的供给质量,必须*先解决生猪养殖、屠宰、经营等各环节之间、各主体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就肉类产业而言,只有**肉类食品的稳定供应和不断改善,才能提高人民群众生活的满意度;只有人民群众满意了,市场认可了,企业才能**,才能生存发展。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下,要实现肉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不是靠排斥进口肉,更不能搞内耗,而是要学会如何适应消费者的需求。


版权申明:本文为综合报道,据每经网-每日经济新闻、猪e网、中国新闻网、南国都市报、中国证券报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标明来源。





来源:                  
责任编辑:yangsong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