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政策:广州致力2020年前破解垃圾围城问题

2016-07-12来源 : 互联网

环保政策:广州致力2020年前破解垃圾围城问题

  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市政府关于《广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的编制说明。《规划纲要》提出,至2020年,广州基本破解“垃圾围城”、“城市拥堵”等城市生态难题,并基本形成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生态恢复、责任追究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随着广州人口的上涨,生活垃圾也随之增加,从而出现了“垃圾围城”问题。近年来,广州大力推行垃圾分类,促进垃圾无害化处理、循环利用,有效地遏制了“垃圾围城”问题。到2020年,广州基本破解“垃圾围城”问题。

  跟“垃圾围城”saygoodbye

  至2020年,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再生资源主要品种回收率达到75%以上,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到99.7%以上,工业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理率保持在100%;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5%,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0%,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到那时,“垃圾围城”问题基本破解。

  城市环境质量再升级

  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86%,PM2.5年均浓度下降到30微克/立方米以下;饮用水源水质得到有效保障,水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维持100%,国控、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地表水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达到省下达我市的目标要求,划定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的水体消除劣Ⅴ类,城市建成区消除黑臭水体。继续改善声环境质量,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不超过55分贝,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值不超过70分贝。

  创建海绵城市完成重点易涝区排水系统改造

  《规划纲要》提出,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结合岭南气候特点,建立适合南方长时间多雨天气的建设标准。以城市建筑、小区、道路、绿地与广场等建设为载体,推广透水城市地面建材铺装,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储水池塘、湿地公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组织排水,缓减城市内涝压力。

  同时,广州将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利用自然排水能力,建设生态排水设施,充分发挥城市绿地、道路、水系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其中,城镇公共道路雨水的排放和削减设置渗排一体化系统,新建项目室外可渗透地面率不低于40%;鼓励人行道、步行街、自行车道、广场和建设工程的外部庭院设置渗透性铺装设施;在新(扩、改)建区实施雨污分流,实行雨洪资源利用,再生水利用;完成对中心城区重点易涝区域排水系统改造,探索建设深层隧道排水系统。

  到2020年,中心城区防洪(潮)标准达到200年一遇,南沙区和番禺区主要堤围防洪(潮)标准达到100至200年一遇,海鸥围、高新沙围等防护农田区的堤围防洪(潮)标准达到50年一遇。北部中小河流防洪标准达20至50年一遇,结合低影响开发等措施,中心城区能有效应对50年一遇的暴雨。

  海绵城市试点片区包括天河智慧城、国际金融城、海珠生态城、大坦沙岛、广州教育城、中新知识城、广钢新城、广州南沙新区明珠湾区(灵山岛尖)、东部生态廊道。6月底,位于天河区智慧城的广州大观湿地公园将正式对外开放,这也是广州首个海绵城市试点。

  交通低碳化既控总量也合理控制交通流量

  交通运输行业是用能大户,也是节能减排的重点领域,交通运输行业低碳发展迫在眉睫。

  《规划纲要》提出,将全面落实公交优先战略。完善公共交通规划和布局,积极发展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公交汽电车为主体,出租车、水上巴士为补充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改善公共交通乘车环境,加快形成多模式、多层次的公共交通网络。同时,完善快速公交系统的运营管理,大力发展公交无缝换乘系统,推进不同公共交通体系之间以及市内公交系统与铁路、高速公路、机场等之间的无缝衔接,实现与城际(市)轨道交通便捷换乘,方便城乡居民出行。

  市内出行方面,广州力争到2020年新开通9条轨道交通路线,总里程达到520公里以上;全市行政区公交线路总数达1200条,建成400公里公交专用道,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出行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达到65%。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