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多,1000多个日日夜夜,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季华路佛山大道改造完工、佛山新城的建设如*如荼、汾江河*理举步维艰、千灯湖片区初具规模……无论你行走在熙熙攘攘的菜市场,还是漫步在车来车往的马路边,一场声势浩大的城市升级改造正进行中。720万常住人口每日都在感受着3797.7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的变化。
三年城市升级,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变化?对于一个普通的市民,开门柴米油盐酱醋茶,三年或许弹指一挥间感受甚微,但改变却是实实在在。
城市,以人为本。佛山也在佛山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城市蓝本。我们采集了城市升级对部分市民生活带来的变化,倾听他们诉说这三年的变迁故事。
的士司机
禅桂两地更靓盼不塞车直通
杨师傅,广东电白人,佛广公司的士司机。从业近10年,载客范围在桂城和禅城两地,几乎每天在佛山城区的道路上行驶至少400公里。
的士从桂城城市广场启动,沿着南桂东路一路向西,宽阔的马路两边绿树成荫,隔离带上红花绽放。杨师傅只是这个城市数万名的士司机中的一员,近十年的的哥经历让他对城市的每条道路、每个角落了如指掌。特别是近几年,禅桂两地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佛山城区虽然面积不大,但绿化很漂亮。”作为一个见证者,他的见解更有说服力,“但好像塞车还是没变。”
每天行走城市400公里
每天早上7点钟开始交班,杨师傅开始了**的的哥生活,直到晚上7点钟再次交班,将近12个小时的工作时间他就奔走在禅桂两地。从桂城到禅城,他大部分时间行走在南桂路、南海大道、季华路、佛山大道、汾江路等主干道上。以每小时40公里计算,每天他在佛山城区的道路上至少400公里。
3年前,虽然这些道路都已存在,但都经过了升级改造。“刚开始每条道路都在挖,满城都在修路,搞得到处都在塞车。”杨师傅说。从2011年开始,在城区至少对季华路、汾江路、人民路等道路进行了升级改造。如今,这些道路已经焕然一新。
“确实很漂亮,季华路、佛山大道都载了很大的树,路边还摆放了很多盆景。”杨师傅称赞道:“佛山好像海滨城市一样,四季常绿四季有花。”
老城区道路多未能直通
杨师傅妻子在佛山工厂打工,两个孩子在乡下读书。在佛山,的哥师傅大多来自外地,月收入大多在4000多块*左右。
从南桂东路到南桂西路进入禅城,公路中间仍然有围蔽施工。杨师傅认为,禅桂交界的地方路况要差一些;海三路、南桂西路、桂园路等道路禅桂都不能直通,经常需要拐弯绕行。“禅城是老城区,已经盖了很多老房子,可能是历史原因一时无法打通。”杨师傅表示,这些还可以理解。
杨师傅提议,在一些道路的隔离带上可以栽植小一点的绿化植物,“中间隔离带只有五六十厘米宽,栽那么大的树能否栽得稳。”杨师傅一边说,一边笑。杨师傅说,希望能够在佛山买一套房子。“80平米就够了,那个时候我就是佛山人了,我会感觉佛山会更美。”
市场档主
升级后租金降了希望能管理有序
李**,在花园市场经营肉档7年。一年前,这里曾引发市场罢市、档主**的激烈事件。如今,他们也是城市升级中的受益者。
“现在环境也好了,主要是租金下降了。”李**向记者感慨。农贸市场改造,也是佛山三年城市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处主城区的祖庙街道,先后有25家市场升级换代,花园市场无疑是其中矛盾*为突出、改造*曲折的市场之一。
改造后焕然一新希望不***
18日中午,台风“威尔逊”来临前夕,乌云裹挟着雨水肆虐着整个城市。花园市场内一片寂静,买菜的市民零零星星,大多数档口或午歇或回家吃饭,只有一个肉档**李先生爬在案子上昏昏欲睡。
市场内新铺的地板砖光亮干净,每个档口上是铝合金框架崭新如初。与一年前相比,这里可以说“换了人间”。“现在好多了,每个月租金3000多块。”李**在花园市场做了七年,也有辉煌的时候。“*早的时候生猪肉价低,利润厚,每个月还很大的赢利。”从2009年开始,市场新管理方收取每年数万元的“赞助费”,每月的租金和开销增加到1万块*左右,肉档无利可图。*终引发2013年4月27日肉档“罢市”,李**也参与其中,**有关部门不得不出面协调。
经历了诉讼,花园市场业主愿意自掏65万“请”管理方退场,市场改造随即启动。“我们只希望市场能够管理有序,不能***。”李**说。
肉档多了摊薄了利润
花园市场是佛山城区较大的农贸市场,每天生猪销量多达五六十头,这给肉档的经营者带来了可观的收益。从之前每个月近1万块的开支,到升级改造后的三五千块租金,利润空间凸显。
虽然管理收费有序了,但李**却认为利润并没有预期的那么好。“以前市场只有10来个肉档,现在增加了五六个肉档,市场每天生猪的销量就那么多,现在每个档主的销量明显下降了。”李**租金是降低了,但利润摊薄了,与预期有差距。李**说,我只是希望做这个生意能够养家糊个口,让一家人的生活过得幸福点。
水果小贩
以前摊位全上平街,现在没人敢
唐先生,水果小贩,在禅城区与南海区交界的平桂街摆卖,这500米长的街道曾是佛山城区*有名气的乱摆卖地点,直至2012年引入物业改造管理。
马路边一条笔直的白线,将唐先生的水果档及旁边所有小贩的档口挡在了马路外。但在2012年8月前,这些档口都在占道经营。城市升级,不仅仅是城市硬件设施的升级,同时包括城市管理的软件升级。多年来,针对商贩乱摆卖、占道经营的乱象,禅城区城管部门始终深陷在整*、乱象复发、再整*、再复发的怪圈中。而平桂街便是典型中的典型。
大家都在摆也没人在乎
2012年8月,禅城区尝试引入物业进行改造管理。“和以前相比,街道规范了很多”,这是唐先生*大的感受。沿着马路边,一个接着一个的框框画出来,小贩的摊位固定了;两条笔直的白线沿马路画出,小贩的摊位禁止越过白线摆放;保安人数增多了,全天候巡逻的次数增多了,没有小贩敢违反规定。
“原来可不是这个样子,所有的摊贩几乎都有摆上街道,;大家都摆摊,但没人去清理垃圾,整条街上又脏又臭”,唐先生称,“卖东西的、买东西的,都是外来工,也没人在乎”。
*安好了很多租金有点高
唐先生感触较深的是,平桂街上的保安明显多了“之前这*安很差,大中午都明目张胆地偷窃抢劫”。
而物业进驻后,一方面沿街装设了近20个监控摄像头,有专人监控录像;另一方面,20多名保安每天三班倒在街上巡逻。“打架的也少了,因为物业把烧烤档都取消了。”
但唐先生及其他小贩至今对物业有意见,因为后者限定小贩只能在每天下午五点摆档至深夜,而且要收取租金。“我的摊位有2米长,每个月租金800块;原来整天摆,现在只能晚上摆。虽然街上环境好了,但利润比以前低很多了”。
唐先生的水果档还在坚持,“经济不景气,制衣厂倒了很多,很多外来工都走了;佛平路那边的人也不大过来了。我再看一看吧,不行的话也打算撤了”。
园林工程师
亚艺公园从几无行人变楼盘卖点
刁女士,园林工程师,2008年进入亚艺公园工作,2012年亚艺湖纳入优先改造范围,她见证了公园从几乎无游客到水质改善后游人如织的升级改造过程。
2012年前的亚艺公园是什么样子呢?脏、臭,这是很多市民对公园的直观感受。而刁女士感触更多。“湖很大,湖水很黑,也很臭,是那种辛臭,特别是夏天高温时”,刁女士称。
改造前 只有买菜老人抄近路
刁女士说,“因为亚艺湖的功能室设置是排洪蓄水为主,于是每次暴雨过后,河涌更脏更臭的污水会排到湖内,入湖后,和原湖水之间形成一条很明显的分界线。我每次经过入污口时,都不会停留一小步 ”。即使每年**部门都会数次抽取东平河河水入湖,但湖水发黑发臭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
每到冬天,湖水位下降,湖底植物露出水面。“植物叶子上都是一层黑,不止是泥,看着都挺恶心,但也没办法”,刁女士称。
更令刁女士印象深刻的是,当时公园内的行人很少,早上只有寥寥几个人,到了下午甚至一个人都没有。“那时我还纳闷,怎么会有人从公园湖边经过,后来仔细看一看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买菜的老太太抄近路回家”,刁女士自己也忍不住笑了出来。
改造后 游人暴增百倍
2012年,禅城区开始三年城市升级改造,亚艺公园的改造也被纳入优先改造范围。随后,亚艺湖周边53个雨污管网混接点的改造,使得每日1万多吨生活污水不再流入湖内;周边河涌截污泵站及节制闸的建设,使得原先直接排入亚艺湖的污水直接转入污水处理厂。
周边工程在如何进行,刁女士并不清楚,但能直接看到的现实是“湖水一年比一年好了。湖水颜色由黑变淡,再到变绿,湖水的臭味也淡了很多,现在基本上闻不到了,湖内的鱼繁殖速度越来越快”。
同时,园林部门开始加大园区的绿化建设。湖面上,原来只有小部分水池种有荷花,从2012年开始,种植规模明显增大,现在小池子内全都种了荷花;湖周边,开始大量种植开花的景观树,树木密度大大增加。“公园环卫工的数量至少增加了三分之一,管养越来越精细”。
从2012年开始,进入公园的游客明显增加,而且一年多似一年。“有湖周边楼盘开发成熟的因素,但公园漂亮了、湖水不臭了,市民也才肯来啊”。目前公园每日的人流量已暴增至两千到三千人,“现在还在增加,有时公园的停车场都不够用。每天晚上都有很多市民来此散步、健身”。
“现在不烦湖水发黑发臭了,每日更关注的是社会的监督,因为禅城区全市民的眼睛都在盯着亚艺公园和文华公园”。而令刁女士略郁闷的是,“周边所有的楼盘销售都在打亚艺公园的概念,甚至很多远的都沾不上边的楼盘也打广告,说距离公园步行几十分钟,这些都是之前从没想到的”。
文化学者
城市升级初具规模,本土文化元素不够
邓萧文,佛山知名文化学者,是佛山三年城市升级规划的参与者、建言者,也是今年的巡查团成员。
在碧桂花城的家中,邓萧文正在编纂自己的一本建言集,他给这个集子取名《现实不总是残酷》,他对城市升级的感受也散见于书中。“作为广东省第三大城市,岭南文化的重镇,三年来回头看城市提升初具规模,值得称赞。”邓萧文也坦言大部分项目开了花,还没有结果,特别是一些项目本土文化元素还不够。
佛山已经开始匹配广东“第三”
2011年,佛山城市升级规划之初,邓萧文即作为本土文化学者向市委市**建言城市建设,时任市长李贻伟还召见邓萧文畅谈东平新城、城市形象等问题。他提出把东平新城建成佛山的精神高地,成立东平新城CBD管理局,并建议将佛山的部分道路更名为粤菜大道、李小龙大道、康有为大道等等,得到了李贻伟的积极回应。此后,他对《禅城区城市升级三年行动计划》、东平新城定位与发展提出过意见建议。
今年1月底,时任市长刘悦伦带领百人巡查团对三年城市升级进行年度考核,邓萧文也是成员之一。“这一路走来,我们感受到了佛山城市面貌的变化,作为广东第三大城市它已经初具规模,与这个‘第三’开始匹配。”“虽然现在还有很多项目没有完工,到处都在开花还没有结果,但我非常认同刘市长的观念,从升级到升值再延续两年,将来形成*终的‘价值佛山’‘佛山价值’。”
让更多市民参与感受城市升级
邓萧文认为,佛山城市升级与“十二五”规划提出的“1+2+5”组团模式,现在还没有形成一个强有力的中心。“我认为推进的力度还是不够,这个还需要时间来检验。”在城市升级之处他就一直倡导佛山城市的“中轴线”,但现在也不明朗。“我不是要求物理方面的拆旧建新,这个中轴线一点要有文化的内涵,需要强有力的系统策划。
邓萧文特别提到佛山新城的建设,虽然豪华但本土元素不够。他认为建设中的一些项目设计都是”洋专家“,未必对佛山的文化理解能够透彻。”本土设计师也要参与进去,至少在理念创意阶段可以提出意见。
在他特别看好的南海里水镇“梦里水乡”项目,“可以将唐诗宋词等元素通过雕塑的形式加进去,在加上一些岭南水乡的特色景观,就更好了。”“三年城市升级改造,对于一般普通市民来讲或许感受不是特别明显,可以通过让更多的市民参与进来,让大家获得更多的知情权、参与权,大家的感受会不一样。”
老城街坊
升级三年,季华路通畅感受*深
陈先生,家住张槎街道朗沙路旁,在市一医院附近的一家企业上班,对季华路改造、城区限摩等,有着直接的感受。
“城市三年升级,印象深刻一点的是,季华路改造后,交通畅通多了,因为把沿线的红绿灯都取消了么?”陈先生说,自己此前开车上班走禅西大道转季华路,一路上车速根本提不起来。周边有很多村子,每个村口都会设一红绿灯,后来虽然设了隔离栏,但还是有村民随意穿马路,车速根本提不起来。
其他路段交通没明显改善
城市三年升级,季华路改造是重点工程之一,**决定打通这条城市的主动脉,“破堵局”、“换新颜”。“季华路改造后,交通比以前好了很多,一路上没了红绿灯,非高峰期车子能开起来了。但到了上下班高峰期,因为很多车辆在季华路上掉头,仍然比较堵”。
市政工程影响较大但除了季华路,陈先生对城区其他道路的交通改善没有明显印象,“还是老样子,倒是路边建筑的外立面漂亮了一些,很多招牌重新规划了,很多建筑的脸面整洁了”。
陈先生抱怨*多的是,因为城市改造,太多的市政工程影响了交通畅通。“我也知道这是暂时的,但比如污水管道工程,在佛山中医院旁边,施工了一段时间,又再次施工,一次有一次,就不能规划好,一次性做到位吗。季华路改造了,其他道路既没变宽也没变畅通,有什么用”。
限摩后堵车黑点更多了
“**一直在限摩,搞得现在街上的车越来越多,形成很多堵车黑点,特别是在上下班高峰。比如佛山城区内的几个大医院,特别是佛山妇幼保健医院,原来大家都是开摩托去看病,现在都开汽车,医院内停车位又少,结果堵塞特别严重”。
“马上在城区要全面禁摩了,我*担心的是,汽车大幅增加后,会不会导致道路交通更堵塞,到时医院、加油站、大超市,都成了堵车黑点。频繁碰到堵车,就不愿开车;开摩托倒是更快更方便,但摩托又不让开了;如果该坐公交车,公交车路线是否能规划得更完善、更便民”,陈先生称。
采写:南都记者门君诚冯雷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