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补贴下降之后,不少的士司机表示打车软件吸引力下降。CFP供图
有话说
打车软件纳入统一管理、打车软件不得违规加价……近期,交通运输部办公厅正式印发了《关于促进手机软件召车等出租汽车电召服务有序发展的通知》。新规不仅肯定了打车软件的合法地位,还明确对打车软件纳入统一召车平台进行管理的要求———打车软件终于名正言顺地拥有了自己的合法“身份证”。
[政策亮点]
1,纳入统一管理
根据《通知》,各地方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出租汽车电召服务的统一接入和管理。手机软件召车需求信息可在平台运转后推送至驾驶员手机终端播报。对于不按要求接入城市出租车服务管理信息系统、不**同步实现信息共享、不接受统一接入管理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各地方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有权协调督促手机软件召车信息服务商及时进行整改。对整改不力或拒不整改的,可要求出租车企业与驾驶员暂停使用该手机召车软件。
易观**分析师王健认为,**的规定具有“两面性”。一方面,统一规范有利于推动智能打车市场的健康发展和良性竞争;另一方面,过于严格又会打击移动互联网软件的创新性和积极性。如何把握政策的度,还需要进一步观察与探索。
2,不得违规加价
根据《通知》,对接单后未按**提供电召服务的,视为拒载行为。出租汽车电召服务收费不得违反规定加价、议价,对违反规定收取其它费用的,乘客有权拒付车费,并可向城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投诉。实行市场奖励计划应当提前与城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沟通。在机场、*车站等设立统一出租汽车调度服务站或实行排队候客的场所,出租汽车驾驶员不得通过手机召车软件等方式在排队候客区揽客。
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谢卫列认为,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同时,也给监管者带来新的难题。如何将政策落实到各地、各部门,如何因地制宜,如何厘清**与市场的法*边界,仍然考验着监管者的公心与魄力。采写:南都记者 罗忠明
[现状&声音]
“烧*”*市场
近年来,随着打车软件的兴起,打车一族的手机里装载着各种打车软件。经过一轮接一轮的“烧*”式补贴大战,市场逐步演变成滴滴打车、快的打车的双雄争霸,市场竞争也趋于白热化。在现金直接补贴的战*熄灭后,两大打车软件的比拼并没有停止。滴滴打车推出送红包活动,而快的打车则启动“打车返代金券”。
互联网分析人士孙杰指出,两大打车软件*占市场的背后是腾讯和阿里巴巴两大*头的竞争。目前,打车软件仍没找到**模式。为了*占市场份额,打车软件不惜“烧*”。一旦市场格局胜负分出,所有补贴势必停止。
用户粘度不足
自从补贴下降之后,不少的士司机表示打车软件吸引力下降。的士司机袁师傅告诉记者,目前使用打车软件的次数越来越少,身边有许多司机直接没用了。“现在每天偶尔会接一单,许多跑市区范围内,我都懒得接单了。”
易观**分析师王健表示,当前打车软件面临着来自市场与监管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停止补贴后,打车软件如何留住用户;另一方面是**部门对打车软件实施监管后,打车软件如何加强其规范性和安全性?只有完善了用户体验和行业安全性的规范,无论是**还是大众用户,对打车软件的认可度都会大幅提升。
[记者观察]
“收编”后如何实现共赢
《通知》的**,意味着打车软件终于获得合法身份。“收编”后,相关部门将对打车软件进行监管,对不接受监管、违反规定的企业与司机进行管控。同时,根据《通知》,“实行市场奖励计划应当提前与城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沟通,并提前向社会公布奖励计划实施标准和时限。”这将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打车软件间的恶性竞争,建立起有序化的市场环境。
各打车软件应尽快转变为以用户体验为主导的经营模式,寻找出真正的**模式,在满足司机与乘客的利益都不损害的前提下,实现多方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