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煲家系列漫画□老唐
众议苑□陈嘉俊(拜客广州总干事)
公共单车推行四年,政府投入数以千万计,虽有一定成效,但也存在各种问题。
BRT沿线的红色公共单车,在上下班高峰都保持十分高的使用率,赫然成为了周边居民解决公交地铁接驳的最佳选择。但由于使用者多,损坏比较严重。而跟地铁合作的黄色单车在市政道路上走得比较少,市民多数会到绿道周边驿站借用。大学城的红色单车由于站点设置和后勤维护,现在已基本处于停顿状态。至于三家公共单车联网同借通还,本人从2011年开始呼吁,至今还没有落实。以上种种尴尬局面,过去几年媒体多次报道,可惜没有看到切实改变。
回顾思考广州公共单车的发展历程,会发现公共单车的出现,其实更多是行政手段的驱动。与其说公共单车是民生工程,还不如说是形象工程。其实,运营公共单车,除了整个公共单车系统设计的问题之外,还需要考虑很多问题。
例如,在一些西欧的国家,骑车是需要专门学习和考试的(有点像考驾照)。礼让行人和安全地骑行,都是当地人从小就养成的习惯。反观广州的骑行者,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不在少数,甚至可以说是不懂得如何安全骑行———以为骑上自行车不倒下就是懂得骑车,其实大错特错。在广州,只要你有卡就能租上公共单车,这无形中潜藏了不少马路杀手。而这些马路杀手的存在又会让人对公共单车的印象大打折扣。又例如,道路环境。在广州市区要想找一条超过500米的连贯而安全的自行车道,估计都很难。自行车道基本成为机动车的缓冲区或临时停车位,又或者会划分在人行道上。由于自行车道独立性和安全性不够,更没有串联成网状,肯定会难倒很多不太懂路的而又想临时租个公共单车代步的普通市民。
还有就是跟其他交通系统、实施结合的问题。公共单车的站点能不能分布在图书馆、体育场、商场、写字楼呢?仅仅分布在BRT和地铁出入口,似乎跟市民的出行需求不完全符合。
话到最后,如果大家都不习惯骑车,甚至歧视骑车,那公共单车的设施再好再完善,都始终是摆设。在没有成熟的市场和周边配套下,一味投入只会适得其反。当我们谈论公共单车的时候,要先解决的可能并不是公共单车系统本身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