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朝廷与官僚都非常重视陶瓷的发展,皇帝陵墓出土了大量陶瓷陪葬品。在那个时代,随着成熟青瓷的出现,中国陶瓷史经历了一个从陶到瓷的重要变革阶段。如今,不少汉代的陶瓷,包括无釉陶、釉陶和青瓷都流传到了现世。不过,相对于元明清瓷器受到当下藏家的**,汉代陶瓷还处于一个相对冷遇的状态。**认为,汉代陶瓷未来会成为一个新的增长点。
LESSON1现状
国内的拍卖行绝少汉代陶瓷的拍卖
由于国家的文物法规定:中国境内出土的文物属国有文物,而地下埋藏的文物,任何单位或个人都不得私自发掘,所以国内的拍卖市场很少看到汉代的陶瓷。故宫古陶瓷协会会员、陶瓷鉴赏**程庸表示:“任何一个国内的拍卖行几乎都没有唐宋以前的东西,唐宋都很少,别说汉代了。国家规定控制以后,对它的流通肯定是有影响的。”
如今,汉代陶瓷的交易多通过古玩市场进行买卖。程庸指出:“因为古玩市场是合法的经营场所,所以除非是牵涉到**文物,有盗墓嫌疑的文物,或者**重要的国家精华文物受国家监管以外,其它文物的交易还是允许的。”
而在其它地区,这种监管则不存在。程庸表示:“从收藏渠道来说,香港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窗口,香港佳士得和苏富比这些拍卖行,经常会拍卖汉代的绿釉陶。一般瓶子的类型多一点,而且纹色好一点精细一点,几十万的很正常。到了**上就更不用说了,比如纽约、伦敦、巴黎等地,常常有汉代釉陶拍卖,比较受欢迎,开价很高。”
LESSON2趋势
汉代陶瓷未来是一个增长点
对于汉代陶瓷市场的未来发展趋势,程庸认为,未来国内放松管控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从投资角度讲,两汉的陶器、釉陶和青瓷也是将来的一个增长点。
程庸对记者表示:“国家没有必要把这么多的陶瓷都控制在手里,而应该把**的文物国有,让中等的、中下等的流向市场,让老百姓去收藏,做到‘藏宝于民’。如果所有的文物都由国家来保管,从安全性上也不可靠。”
此外,中国收藏家对历史久远的陶瓷收藏也要经历一个不断提高认知的过程。如今元明清的陶瓷价格很高,动不动几千万,甚至几个亿,汉代、唐宋的陶瓷反而受到冷落。
程庸觉得:“有时候展览汉、唐和宋代的文物,往往是门可罗雀,明清就人头攒动。这说明一个问题:现在很多收藏的朋友,文物的认识能力还停留在比较初级的阶段,毕竟明清的东西比较漂亮,也就是说只能认识外观漂亮的东西,但理解内涵的东西的能力不够,这是中国收藏界的一个缺陷。欧美各国的收藏家都对中国收藏界持有这样的批评,说:‘中国的收藏家没有品位,只能收藏近代一点的漂亮一点的花里胡哨的东西,对远古的,深厚的文化没有能力认识,所以也不愿投入**去投资’,这暴露了中国收藏界的浅薄。”
程庸还表示:“我感觉收藏是一个渐渐提高的过程,现在主要的收藏点还是集中在明清,宋元、唐宋只有一点点。将来唐宋**会过来,汉唐的**会过来,再向前推到商周的**也会渐渐过来。”
课堂笔记
汉代陶瓷的三大分类
无釉陶:数量多、品种广
灰陶、墨陶、红陶都属于汉代的无釉陶。其中灰陶是汉代*重要的无釉陶系。汉代灰陶容器继承商周以来的传统而进一步发展,在制作技术上达到更高的水平。一般都呈青灰色,*候均匀,烧成温度约在摄氏1000度以上,质地坚实。凡属圆形的容器,其坯胎多系轮制,形状规整,表面较光滑,基本上都是素面的。
釉陶:汉代陶器的重要突破
程庸介绍称:“釉陶就是在陶器的外面有一层釉。本来陶器里面和外面的质地都是一样的,质地一般有疏松和紧密两种,如果外面漆了釉以后,就是添加了一个保护层。”
汉代的釉陶比较出名,*出名的是“汉绿釉”,釉陶在整个世界陶瓷史上,也是有名的一个品种。程庸表示:“从陶器进入到瓷器的阶段中,产生了釉陶。陶瓷界经常会说‘汉绿釉’,就是指汉代的釉陶。”
青瓷:汉陶瓷的*高成就,接近后世技术水平
尽管陶是瓷器的初级阶段,瓷器是陶的发展阶段,但是陶和瓷在根本上是不一样的。釉陶还是在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没有改变陶的属性,那么到了青瓷这一阶段,已经**改变了陶的属性。
程庸表示:“世界大多数国家都在陶原地踏步,或者陶发展到釉陶,之后就没有能力再发展到瓷器。中国在汉代产生了瓷器,汉代瓷器里*有名的就是青瓷。浙江东部一带,慈溪、永嘉、宁波、余姚这些地方产生了中国*早的青瓷。”
课外
瓦当的艺术成就也很高
在汉代陶器当中,瓦当的艺术成就也非常高。瓦当是中国古代绘画形式之一,特指东汉和西汉时期,屋檐*前端的一片瓦,它是装饰美化和蔽护建筑物檐头的建筑附件。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古陶瓷收藏鉴赏家周亮表示,“瓦当的艺术价值特别高,主要原因是瓦当主要是皇家宫廷建筑使用的,而非一般人家可以拥有。
鉴别陶瓷留心新器作旧
从鉴别来说,要注意有些人为了让新器做旧,会用酸浸泡器物。用酸浸泡过的釉面,一般会呈现哑光。行内人看来,在一般的情况下,器出产年代越久,釉光不是越来越失色,而是越来越“醇”,这称为“宝光”。此外,釉面会因为埋藏在地下而沾上泥土,这称为“吃土”。做旧的“吃土”会比较均匀,而真正古董的“吃土”则取决于天然的条件,绝不会非常均称规整。
部分汉代陶瓷介绍
无釉陶
东汉·三合式陶屋(高21cm、长31cm、宽25cm,1961年佛山澜石大松岗出土,图●)
陶屋由前堂、后室和天井构成,前室左侧立一持筛人物,右侧一人下蹲,双手按羊,另一人持刀宰羊。堂中一人持杵舂米。右侧屋檐下斜坡道上,一牧人正挥臂欲将羊赶入室内。天井为猪栏,一人持钵倒食,栏内两猪正在进食。
东汉·楼舱式陶船(高21cm、长54cm、宽18.5cm,1980年德庆高良官村汉墓出土,图●)
陶船分为头舱、楼舱、舵舱三部分。拱形篷顶,两侧开对称的窗户,墙壁用复线纹分开五格,以示梁柱结构。楼壁与两边船舷相结合处有三小孔。头舱与楼舱下各有一块活动的底板,上塑一站立人物;舱楼下二人弯腰弓背两手向前。船头尾翘起,平底。船尾后墙有一圆孔。结构写实合理,应是当时内河船的再现。
以上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釉陶
东汉·绿釉凸花狩猎纹陶壶(高25cm,口径9.8cm,底径10cm,图●)
壶撇口,粗颈,鼓腹,胫部渐收,平底。灰白色胎。通体施绿釉,釉色匀净光亮。腹部凸雕狩猎纹,可见林中飞奔的龙、虎、羊等。战国至汉代的工艺品上流行使用狩猎纹,表现的内容为宴乐、弋射、采桑、狩猎以及水陆攻战等题材,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状况。
青瓷
西汉·原始瓷青釉划花双系壶(高32.5cm,口径14.2cm,底径13.6cm)
壶撇口,长颈,溜肩,肩部对称置双系,鼓腹,平底略内凹。通体施青釉。肩部以划花变形凤鸟纹装饰。颈、肩及腹部划有弦纹5道。此壶造型敦厚古朴,纹饰简练,釉厚而色深,是典型的西汉原始青瓷向东汉成熟青瓷过渡期的产物。
以上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指导**
上海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故宫古陶瓷协会会员,陶瓷鉴赏** 程庸
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古陶瓷收藏家、鉴赏家 周亮
采写:南都记者冯嘉安实习生陈理
图片均为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