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抗日遗迹 你了解过多少

2014-08-13来源 : 互联网

日军为轰炸广州而建的黄草埔飞机库,里面堆满了废弃垃圾。南都记者**实习生张梓望摄飞机库*里面的墙保存尚完整。

69年前的8月15日正午,日本宣告无条件投降,中国经过艰苦卓绝的8年抗战,终于取得胜利。和全国各地一样,广州同样遭受日军侵略。自1937年8月31日起,在经历日军长达14个月惨无人道的狂轰滥炸后,广州开始沦陷。但与此同时,广州民众也在书写着一部抵抗侵略浴血奋战的民族斗争史。

根据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及全市第五次文物普查的结果显示,广州纳入文物保护的抗战遗址有96处。

再过几天,就是日本宣布投降69周年纪念日。值此之际,南都记者穿街串巷,去找寻当年抗战留下的历史痕迹。却发现,不少遗址藏身偏僻小巷,无人知晓,只有上面写着寥寥几字的牌子在向路人默默诉说着它与抗战的渊源;有的虽然挂上文保单位的牌子,却没得到应有的保护和利用;有的则直接淹没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

有些记忆,不能湮没,更不能忘却。

**遗迹散布大街小巷鲜有人知道

日本对广东的侵略*先从空中轰炸开始,前期**是轰炸广州。在越秀区黄华路上就立有一块记录日本侵略军的暴行和该地区乡民受害的惨况,这块碑就是“血泪洒黄华”碑。黄华路不难找,但如果不是住在附近的居民,要找到它还是有一定难度。经过街坊指引,南都记者来到了黄华中约外街,“血泪洒黄华”碑就立在街口不远处的士多旁。

“血泪洒黄华”碑宽0.76米,高1.71米,以花岗岩石镌刻。石碑有着很明显的风雨侵蚀的痕迹,碑身陈旧,石碑正中间由上到下刻着“血泪洒黄华碑”六个大字仍然显眼,大字旁有碑文记述日寇轰炸黄华塘乡民的情况,但这些小字有一半以上无法辨别。“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挂在围栏上,而牌子已经缺角。

隶书的“血泪洒黄华”与其后边的士多显得格格不入。石碑周围用低矮的水泥护栏围住,士多正门被纪念碑的水泥护栏挡住,而士多干脆将围栏内一半的地方占据。如今,街坊们对石碑并不了解,只是通过文保单位的牌子才知道这是一处历史遗迹。

日军惨无人道的狂轰滥炸,广州惨成废墟。在广州沦陷前夕,许多报纸相继停刊,只有《救亡日报》仍在坚持出报。如果你路过长寿东路333号,如果没有看到建筑上挂着的那块文保牌,你不会知道这间颇具规模的美容美发店,曾是救亡日报社广州旧址,是抗战初期党在粤港地区*重要的**阵地。

史料载,1937年11月上海沦陷,《救亡日报》被迫停刊,南迁广州,社址在长寿东路50号(即现长寿东路333号)。如今,救亡日报社旧址的建筑仍在,而且保存较好,楼面还保留着当年小阳台的欧式风格,建筑楼高3层,*层作为商铺使用,二楼则为杂货间,其中顶楼的半层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时加建。

南都记者走访时,店铺的两位人员正在清点货物,但他们对此栋楼的历史并不了解。只有那两块关于“救亡日报社旧址”的公示牌,在诉说着它与**颇有渊源的过往。

遗迹定为文保单位却得不到很好保护

广州沦陷后,日军将广州的机场作为空军基地对广州市区进行轰炸,并大肆修建飞机库。在白云区永平街东平村黄草埔,藏有上世纪30年代日军遗留下的飞机库。飞机库就在黄草埔公交站旁10余米,飞驰而过的公交车上,不时有乘客贴着窗户好奇地张望飞机库。“这是什么?这么大一个洞。”

该飞机库呈倒扣贝壳状,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高约7米,宽约30米,深约20米。飞机库的顶上落满枯叶长满青苔,横截面依稀能见到黄泥,整座建筑在风吹雨打中已霉迹斑斑,里面堆放着木材、红砖等废弃垃圾。

在飞机库门前,有五六名工人在施工打地基建房,一个挖掘机正来回作业。据工地一位负责人介绍,这座飞机库至今并未采取特别的保护措施,飞机库前的地是东平村集体用地,村委此前曾在飞机库入口筑起红墙围蔽,不许流浪汉进入飞机库,目前红墙已倒塌。今年永平村计划在飞机库门前建一两层楼来做商铺,届时将遮挡住飞机库,但会为飞机库留出约2米宽的路。

永平街道办相关负责人称,飞机库虽然是广州市级文物保护登记单位,却没到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级别,目前还未对其进行特别的保护。后据南都记者了解,黄草埔飞机库有挂文保牌子的文物单位,但牌子已遗失。

为市级文保单位的双清楼的命运同样令人失望。抗战期间,革命家何香凝积极从事**救亡运动,发起组织中国妇女慰劳救护会。“革命夫妻档”廖仲恺、何香凝伉俪的故居叫双清楼,位于海珠区同福西路的龙溪新街42号。

南都记者实地走访时,几经周折才在一位老广口中找到了方向。走进龙溪新街,脚踏青砖石板,走过一座座古老小楼,终于在巷子的尽头找到了双清楼。双清楼大门紧锁,墙体上竟然贴上了红白相间的马赛克瓷砖,与周围的老式住宅房格格不入。

双清楼有两道门,红色木门外还有一道涂着卡通儿童图案的铁门,门上锈迹斑斑。原来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双清楼曾作为南华西幼儿园的一个园区,2005年前后幼儿园才搬到了斜对面。双清楼左侧墙上挂有一块写着“双清楼”字眼的牌子,但牌上的字模糊不清。虽与双清楼同处一街,但问起周边街坊,都对它毫不了解,只知道这里原来是个幼儿园。

抗战根据地为祠堂非特别日子不开放

广州民众抵抗侵略,浴血奋战时,广州城区周边一些自然村的祠堂,被选作当时的**根据地。1938年12月广州市区游击队第二支队(简称“广游二支队”)在顺德陈村被日军水陆包围,经顽强抗击后撤出陈村,司令部及其**部队转移到沙湾乡北面2里的石涌村、涌边村。南都记者走访了解到,广游二支队司令部旧址就在番禺区石涌村内的潘氏宗祠内,广游二支队*立**中队队部旧址则位于与潘氏宗祠相距300米远的陈氏祖祠内。

广游二支队司令部旧址整体保存得很完好,墙面干净,不过宗祠的后面却被当成垃圾池,人们把废弃物堆在了墙边。原来这座祠堂已非真正的广游二支队司令部旧址。据门口的纪念牌匾介绍,潘氏宗祠曾在战争中受到炮火不同程度的破坏,于1943年从原址上街北面迁来了村口进行重建。广游二支队*立**中队队部旧址也保留着许多历史印记。负责看守陈家祖祠的64岁老人吉叔指着门边上的破败处告诉南都记者:“日军曾经用火烧过祠堂大门,这里是烧过的一些痕迹。”

天河长兴街长湴村的梁氏宗祠当年也是广州的**根据地之一。祠堂建于清同治年间,是村里规模*大的一间宗祠。在祠堂的右侧,特意留有一个小房间,陈列着讲述村民参加**故事的连环画,及1994年“**战争革命老区根据地长湴村旧址”挂牌时抗战老兵的签到表。据介绍,这些连环画是其中一名老村民根据历史资料和自己记忆亲手创作的,后捐献给村委,放在了宗祠的陈列室内。

据长湴村村志记载,当时每天晚上会有几名师生来到梁氏宗祠,义务教村民读书认字,课余则讲述**救国的道理,激发青年农民反对内战的觉悟以及**热情。在此基础上,中大的共产党组织在长湴村发展了**个党员梁万益,并在两年后成立了“广东青年**先锋队长湴分队”,这也是广东**支农民**先锋队。

上述三处**根据地均保存完好,但市民并非想来参观就能进来看的。每天上班都要从长湴村梁氏宗祠外经过的外来工萧叔,就从来不知道这个祠堂与**战争有什么关系。即使是村里的年青一代,也鲜有人知道祖辈曾经英勇**的英雄事迹。因为梁氏宗祠平日均会上锁,长湴村党支部委员梁永森介绍,梁氏宗祠一般只有农历初一、十五和逢年过节的时候开放。而石涌村村民林伯也说,潘氏宗祠平时很少对外开放,只有在特别节日才会开门。

部分**遗址湮没在城市发展的繁华中

如今,**战争那段历史已过去69年,昔日的废墟已变成繁华的都市。一些**遗址也随着城市的发展而消失。八路军驻广州办事处就是已经消失的其中一处遗址。据历史资料介绍,八路军驻广州办事处遗址有两处,一处位于越秀区德政北路7号(原375号)二楼,另一处位于越秀区中山二路(原百子路)8、10号。

办事处开始设在德政北路7号(原375号)二楼办公,但这栋房屋已经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因城市建设而被拆除。遗址的位置如今是一栋临时建筑,今年10月就会被拆除。南都记者从历史资料图片中发现,这栋建筑为一幢楼高三层、坐西朝东的骑楼。

而另一处办事处旧址位于百子路,该处原为廖仲恺和何香凝早年住过的“双清楼”,廖仲恺之子廖承志把旧宅让出来给办事处办公。(注:因当年何香凝与廖仲恺结婚时,住在海珠区的龙溪新街那间新婚的楼阁命名为“双清楼”,后把建在百子路的这幢小洋房也称之为“双清楼”。)

据资料介绍,百子路上的双清楼是一座双层砖木结构的西式洋房,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与邝磐石医院(现东山人民医院)斜对,在日军轰炸广州时被炸毁。“双清楼”的遗址上曾挂有标示牌,但后来因兴建邮电大厦而被湮没。而百子路的路名也不复存在,百子路在1948年2月为纪念孙中山改名中山路(即今日的中山二路)。

标签: 广州新闻

©2004 3158招商加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