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陈相利国庆将至,为维护良好的城市形象,市民政局开展了一系列流浪者救助活动,关乎国家形象的拱北口岸是此次工作的**。昨日上午,市救助站开展了国庆前的第二次流浪人员搜寻、劝导活动,了解到,经前段时间的综合整*,市内的流浪人员已明显减少,拱北口岸及周边地区各种乞讨行为得到了有效管控,但多数乞丐对市救助站却并不“感冒”。
乞丐老人怕被强拉声称80岁
上午九点半,市救助站工作人员将几箱矿泉水、方便面等搬上车后,便从站里出发了。搜寻线路为香洲总站、珠海渔女景点、吉大免税商场、拱北口岸、拱北步行街、圆明新园……这些人员较密集的车站、码头、口岸、景区等,每逢节假日或**天气,救助站工作人员都会去到。
在香洲总站,救助站人员对一位坐在地上乞讨的老人耐心的进行劝导。老人来自安徽,家境困难,在这一带乞讨已有多年,他的态度很坚决,“不去。”老人称自己80多岁了,但救助站人员表示不认同,“流浪人员看起来比实际要显老,他估计就70岁的样子。很多流浪者特意说自己80岁以上,是担心别人强制拉他。事实上我们没有强制拉人的权利,全遵循流浪者自愿。”
当日上午,救助站人员只看到包括上述老者一名乞丐,以及一位卖唱的残疾小伙子,两人在劝说下离开了车站,但都不愿意去救助站。而这样的情形对于救助站人员来说已是家常便饭,今年以来,经劝导来到救助站的流浪者只有3名。“这些都是职业乞丐,每日高则收入三五百元,低则收入一二百元,他们觉得去救助站是断了财路。”救助站人员表示。
口岸地区发现流浪乞讨人员送救助站
据了解,市救助站计划在国庆前后进行四次流浪人员搜寻、劝导活动,且在六月至九月期间进行夜间值班巡查。此外,由香洲区民政局派出一名干部,常驻拱北口岸地区,由口岸综合办统一指挥,统一管理,365天不间断地巡查、劝导和劝离该地区的流浪乞讨人员。对不服从管理**离开的由口岸综管办综合队员协助护送到市救助站,按规定的时间给予救助,救助教育期满后劝导其离珠返乡,对无经济能力返乡的流浪乞讨人员由市救助管理站帮助其购票返乡。
据了解,截至目前,今年市救助站共接收流浪者1583人,包括拱北口岸综合办送来的21人,多来自外省。其中,**后被派出所护送及拱北口岸综合办送来的人员占40%,由群众打电话给救助站后被接来的占10%,而自己主动过来的占到一半,多为临时遇到困难回不去家的人士。“近三年差不多都是这个比例。”市救助站站长李光茂说,平均每人暂住时间在十天左右,然后市救助站劝其回家,或帮其买票。
救助站窗玻璃一年被砸烂几十次
在市救助站,看到了三位受助人员。“今早有两个人离开了救助站,剩下的三人中有两个是已住了四五年的了,她们所说方言极为偏僻,没人能听得懂,同样也听不懂我们讲话,我们请了好几个语言识别**都没听懂她们讲话,而且她们不会识字,不知道姓名省份,也无法被送回家。”
“主动过来救助站的人里不包括职业乞丐和未成年人,这一部分人基本上对来救助站相当抵触。”李光茂说,“这部分人常常情绪很激动,到处乱砸,我们每年窗户玻璃都要换几十次。”市救助站副站长余松洪说,“前天,还有个来自东北的乞讨者声称要**,真的把手腕割出血了,我们帮其包扎伤口劝导其到晚上两点。对这些流浪者,打不能还手,骂不能还口,平时也是全年无假,24小时值班的,有时候我们真的很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