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热事
在25日的大会上,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刘毅宣布有关人事任免决定:省委批准,邓伟根同志任江门市委委员、常委、副书记,免去庞国梅同志的江门市委副书记、常委、委员职务,另有任用;省委同意,提名邓伟根同志为江门市市长候选人。引人关注的是,当天大会前后邓伟根各发了一条微博,其中一条写道:“禅邑本属一家,同根同源,同声同气,全当家乡情怀,何况康梁思想同脉,邑地平台更广,空间更大,也**有相当挑战。西江拓展,粤西进之策,邑地扼腰,任重道远……”(见9月26日《南方都市报·江门读本》)。
追溯历史,一江之隔的南海与江门虽历经变迁,但确属一家。在秦代,南海和新会都隶属南海郡;到隋代,分别设新会县和南海县,皆属广州总管府管辖;新中国成立后,两地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也同属佛山专区。
由于地缘相近,两地的人员往来也非常频密。新会陈白沙是明代大儒,全国各地有不少人慕名前来拜师。据《新会县志》记载,陈白沙有106个较有成就的**,其***张延实就是非常重要的一位,他在成化年间高中进士,后官至户部主事。到了近代,南海康有为和新会梁启超以师徒身份联袂登上历史舞台,在近代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章,成为两地又一条紧紧相联的红线。两地这种“互为师徒”的现象不敢说在全国罕见,但确是美谈一桩,反映了两地的深厚渊源。
两地虽然同根同源、同声同气,但在一条并不算宽的西江阻隔之下,似乎还是铸造了诸多不同特质。在笔者看来,*大的差异就在于,江门人较为务虚,缺乏实干精神,常爱坐而论道;缺乏进取心,总沉醉在过往的辉煌中,只想着守住眼前的“一亩三分地”。正因如此,在近代民族资本蓬勃发展的时期,南海涌现了继昌隆缫丝厂、陈联泰机器厂等一大批民族企业,陈启源、陈淡浦、简照南等一大批足以写入史册的实业家,成为民族经济的重要一支。
反观江门,虽也有像江门造纸厂这样的民族企业,余觉之、余乾甫这样的实业家,但数量毕竟寥寥,成就也远不及南海;台山等地的经济虽然兴盛,但终究属于消费型城市,主要靠外来侨汇支撑。到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的大潮推动着各地快速发展,江门逐步被后进城市追上。但我们仍然不紧不慢,安慰自己说:“不要紧,总量被超过了,人均还相差很远。”以这样的心态谋发展,只怕连人均这块“遮羞布”也迟早会被撕掉。
因此,笔者期待,邓市长的到任不单单是把南海的企业引来江门,拉动本地GDP的增长———这样的“输血经济”注定不会**;更重要的是要把南海的实干精神和进取心引来,使江门变“输血经济”为“造血经济”。当然,江门上下也不应一味以“等、靠、要”的心态,坐等强有力的**以一人之力扭转乾坤,而必须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配合**做好各个困难的攻坚工作。只有自立自强,江门五邑才能“进化”出“造血功能”,经济落后的帽子才能**摘掉。从这个角度看,“任重道远”的不单是邓市长,还有我们这代江门人!
(宋旭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