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海岳头上从来不缺光环。他有着令人艳羡的学历:高中出国留学,本科就读于英国伦敦**经济学院,而后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深造;他有着常人少有的光环:第六届关爱行动*席爱心大使,**爱心人物,2009深圳义工服务“市长奖”,2006英国皇室爱丁堡公爵金奖得主……
这名头顶光环的80后“富二代”并没有把追求经济利益放在*位,而是选择了一条专业化的公益之路。现在,他是壹基金合作发展**经理,主要负责筹款。
从志愿者到留学生爱心助学计划创办者
罗海岳的学生时代与职业生涯都重重烙上了公益的烙印。高二那年,他*自到英国的AckworthSchool求学,迅速被那里的公益氛围感染,在英国,无论是学校、教会还是社区,都会鼓励人们去服务社会。这种“公益平民化”的理念,也影响着罗海岳,每周他都会抽出一两天时间陪伴自闭症患者打球,引导他们集中注意力,一做就是三年。高中时他获得了“爱丁堡公爵金奖”,他坦言,三年的义工服务在评奖中占到了很大一部分。
而真正为他开启专业化公益之门的是大学里的一门课。在伦敦**经济学院,罗海岳读的是人文地理专业,用他的话来说,这是一个研究妇女、农业、贫困状况的专业,会跟NGO组织有联系,“学《发展学》的时候有一章谈到非**组织怎样推动社会的发展,我当时就发现,原来还有这么一个选择,后来越想越觉得自己适合做公益。”意识到自己适合做公益的同时,罗海岳大胆投入实践,他大一时创办中国留学生爱心助学计划,招募**留学生去贫困地区支教,2010年成功由学生社团转变为公募机构“中国留学生爱心助学基金”。
公益在深圳深入人心
专职运营一年后,专业运作能力的欠缺又让罗海岳决定去美国取经,在康奈尔大学修读非营利组织管理。“做了一年后发现自己不会做,到处问别人也不会,既然没人告诉我,那我就自己去学吧。”罗海岳成功拿到了康奈尔大学的半额奖学金,剩下的一半学费则靠自己兼职打工解决,“父母要负担的就是我的来回机票吧。”他笑着说。
目前,共有2000多名中国海外留学生加入爱心助学活动,帮助超过1000名失学孩子实现读书梦想,而现在,罗海岳逐渐淡出留学生助学基金的管理,将主要精力投在了壹基金的运营上。问及为何选择在深圳做公益,他认为,在全国大大小小的城市中,真正把志愿者文化视为城市名片的就是深圳,深圳的志愿者人数也是*多的,这给公益提供了良好的氛围与坚实的群众基础。而私企较多、广东人乐善好施的传统也给公益机构的资金来源提供了**。
法制及民众认知水平是公益事业的大挑战
云南鲁甸地震发生后,壹基金介入灾后救援及重建,近5000万元的捐款将主要用于重建,目前已开始规划。罗海岳的工作主要是对接企业捐款,通过这次活动,他深刻体会到,民众的捐款意愿在提高,但缺乏持续关注,“其实*值得关注的往往是重建中的困难。”此外,他发现捐赠人对慈善机构的专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很多人在捐款后提出需要相关票据,捐款的去向也问得更加具体,沟通更加主动。”
他认为公益慈善行业的发展是每个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不可避免的趋势,这一点无需质疑,但目前,法制和民众的认知水平会是很大的挑战。“不管是汶川、玉树还是雅安的灾后重建,以后民间机构参与更多,只要整体行业是靠谱的,等雅安重建结束后,民众是能够更好地看到民间社会组织的重要性的。”文:朱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