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4日,自广州西塔101层向东看去,拔地而起的东塔鹤立鸡群。世界集团建设周大福中心。其实他们*初报了一个方案,建筑形式与西塔不同、高度只比西塔高了10米,当时的规划局坚持必须按照2003年的规划来,如果争取不到建筑形式和西塔一样,也一定要一样高度,结果东塔建筑方案就一直拖,结果终于拖到有转机,*终东塔现在比西塔高了100米。哈哈!
:东西塔的这种差别是不是一种遗憾?
袁:**个遗憾是当时的市****人,他后来跟我说,早知道西塔这么值*这么**,当时就应该坚持让越秀城建把东塔一起盖了,就没有今天这个麻烦了。然后遗憾的是当时的规划局,*初高了10米不批,结果现在比原来高出100米。这两个遗憾挺有意思,这个过程可见是非常复杂的。
既然已经做成现在这样一个格局,我们不妨放开来看一看,珠江新城东、西塔高低不同的格局很能体现广州特色,广州就是这么一个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市场和资本力量比较强大,所以说正是东、西塔的这种不对称让我们知道广州就是广州,这种不整齐代表了资本在广州的自由。可以这么讲,城市是社会经济在空间形态上的一个投影,所以广州这个城市必然是参差不齐的,这样去理解你也许就释然了。
谈海心沙
三十万就业人口的紧急避难所
:新中轴线现状和当年规划的差异还有一个是海心沙公园,我记得您当时在微博上也对这个公园发表了看法。
袁:把亚运开幕式放在海心沙上这个想法是高明的,因为这让刚刚建成的珠江新城迅速地成为一个**的焦点,通过这个开幕式把广州城市建设20年的成就升华了,我认为这个决策很了不起。
海心沙亚运会开幕式看台当时就是按照临时建筑来建的,在赛后应该拆除。但是亚运会为满足安保的要求所以就按**建筑的标准花了几十个亿,于是就想把亚运看台下面做成一个酒店,通过经营来获得回报。我觉得这个想法是不对的,你看伦敦**会搭的主会场8万座位,开完以后把临时搭建的看台拆掉变成3万座位,然后把体育场卖给一个足球俱乐部当主场。这个矛盾是可以很高明地解决的,没有必要非要把它做成一个**的建筑。
我曾经主持过珠江新城的规划,知道海心沙这块地,当时的市**要花*额代价拿回来做绿地,为什么呢?就是因为珠江新城开发强度太高了,根据国家的规范要配套一定比例的绿化用地,这是国家规定的,也就是说这块绿地是珠江新城必配的绿地。你把规划的公共绿地占用了,那从哪里找块绿地回来配合国家规范呢?这块绿地其实还有一个作用是珠江新城的一个疏散空间,珠江新城里三十万就业人口,十几万居住人口,碰到紧急状况的时候需要这样一块逃生和避难的用地。我觉得是不应该被占用的,即便是**也不应该占用配套的公共绿地。
这无论怎么说都是广州一个城市建设的反面例子,当时我提出来反对亚运看台变**建筑,其实就是想告诉**官员,占用规划的公共绿地的这种决策要小心,也希望在社会上制造一个保护城市公共绿地的舆论氛围。
谈规划遗憾
珠江新城停车场规划得太多
:您刚才讲整个珠江新城大体实现了当年的设想,这是不是说细节上其实还有改进空间,您原来提过珠江新城规划的停车场太多了,为什么您会有这样的感觉?
袁:在做完珠江新城规划以后,我终于有机会去了一次纽约曼哈顿,我就发现它建设于马车时代,这么多年来都是限制停车数量的。之前我去香港看中环的置地广场,有一栋新翻建的5A级办公楼大概有六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只允许它盖26个车位。我问他们什么不挖地下室多建几个停车位,回答是他们也想建但规划署不同意。因为多建车位会吸引更多的车流,导致区域交通的混乱。
所以从美国回来以后我就觉得自己搞错了,珠江新城停车是按照100平方米建筑面积配0 .8个车位,后来我也给规划局建议削掉一半配套车位,但是市**没接受。珠江新城这么多停车场配下去,会导致道路交通容量和停车位的配比失调,在交通高峰时段,车辆进不去停车场,停车场里的车也出不来。
市**后来提出要建A PM线作为补充。因为地铁三号线和五号线在珠江新城商务区只有一个地铁站,这一个站的容量是有限的,高峰小时极限疏散能力是单向3.5万人,但是珠江新城有30万就业人口,那怎么办?所以决定修一条A PM线,让高峰期人流可以导向天河体育中心和观光塔站,如果不加这条线珠江新城会更堵。
:你还提到过现在珠江新城一些规划绿地被开发商私自占有,这个情况现在还有吗?
袁:有,但是不在中轴线上,而是在广州大道旁的一些小区,很多规划路都被开发商给霸占了,在规划道路上埋铁杆子限制别人通行,随意把城市道路都拦截了。甚至还有几栋住宅干脆把围墙建到了规划道路的中线,在广州的CBD占用公共空间竟然没人去管,匪夷所思。
谈新中轴线南延
提供一个再造海珠区的契机
:现在市**规划提出继续把新中轴线往南延,一直到万亩果园和南海心沙岛,你怎么看待新中轴线南延?
袁:其实1993年托马斯夫人做的珠江新城规划提出把轴线继续南延到珠江是决定性的。2000年市**再提出中轴线南延到海心沙,然后在赤岗塔这里建一个广场,再往南到了珠影这一带,*后到了海珠湖公园和南海心沙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这个想法是有意思的。假如这个南延轴线做出来对于海珠区的价值很大,因为海珠区原来是工业区后来建成了一个*大的卧城,海珠区130多万人口,没有足够的就业岗位,没有足够的商业消费空间,中轴线南延对于海珠区而言是在东部造一个新海珠的机会,对海珠区是有好处的,可以把会展中心整合在里面,现在把四馆一园等公共设施搬进去以后,对于海珠区是重大的提升。但是现在规划的方案是有一个很宽的绿轴,这个可实施性太差,因为珠影那一带有很多新开发的房地产楼盘,房屋土地产权也很分散,要强力拆迁后建成这条绿轴是很难的,也没有必要。六运新村断了一点,也并没有太大影响,这就是托马斯夫人当年的高明之处。
谈决策
规划应该向权力讲述真理
:你刚才也讲到了珠江新城的建设在1993年到2003年十年中是非常困难的,因为碰到房地产和国家大宏观形势不好,但是当时的市**坚持不动摇,才有今天的成就,这一段历史是否能给广州未来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一些启迪和思考?
袁:在*近的十年,广州的城市规划日益变成了一种政策宣示,往往只是表达了政治家的一些短期想法和抽象概念,不再成为一种城市建设的谋略,城市规划成为炫耀权力的一种工具,很可惜!
不知道为什么就变成这样了。城市规划本来应该是一个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的专业,应该向权力讲诉真理,结果现在讲起了政治,这样一个结果就是追随**的短期执政目标导致城市没有了长远的方向感,没有了专业的坚守,很多东西都消解了。比如说*近批准建九个新城、十一个平台,怎么可能啊?广州一年就几平方公里土地的需求量,分散到十几个平台里面去,哪个都做不成,集中起来做几个还有机会,分散那么多地方等于一个都不要做了,对不对?如果当年市**不是听规划的意见把全市的写字楼供地停下来,集中力量建珠江新城,假如没这个政策就不可能会有现在的珠江新城。所以说广州整个城市建设要有方向感,就需要城市规划有远见。
遗憾
东塔*初上报的方案,高度只比西塔高10米,当时的规划局坚持必须按照2003年的规划来,结果*终东塔现在比西塔高了100米。
解释
正是东、西塔的这种不对称让我们知道广州就是广州。
反思
城市规划本来应该向权力讲述真理,结果现在讲起了政治。
——— 袁奇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