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盅两件
(大事小事,七嘴八舌)
新闻回放:昨天上午,东区小博士雍逸庭幼儿园大二班42名学生中,多数没有到校上课,家长们以这种方式要求幼儿园给学生安排固定教室。家长们说,开学两个月以来,因为没有固定课室,42名学生只好在舞蹈室、画室、图书室等地“游击”上课。(《南方都市报中山读本》10月30日)
虽然家长与幼儿园已达成一致,但是9间教室10个班,孩子上学“打游击”这样“有趣”的一幕仍然值得深入反思。对于发生这一幕的原因,幼儿园负责人徐园长介绍,上学期末,该校通过教育评议小组评议,教学规模由9个班扩为10个班。下半年开学时,幼儿园方面把三楼的一间功能室改作为课室,徐园长说:“家长们认为这间课室里面是新装修的,有味道,对孩子身体有影响。”由此不难看出,谁该当反思。
*应该反思的是幼儿园。明知只有9间教室,却要办成10个班,这是利益驱使的结果。即使功能室改造后“跟其他课室基本上一模一样”,但是新装修留下的味道却成为考量幼儿园良心的试剂,结果其实早应该知道的。因为房屋装修后不宜赶着入住,早已是常识,幼儿园忽视常识存在的原因,同样难逃利益驱动的嫌疑。如果幼儿园为学生负责,就不应该急着扩班,而是先把教室改造好,过了一段时间后再扩班,甚至负责任地经过检测合格后再扩招也不迟。
其次应该反思的是教育评议小组。幼儿园能否扩班成功,关键在于能否用硬件、软件打动教育评议小组的心。如果教育评议小组懂得常识,就应该知道该幼儿园匆匆改造出来的教室不能满足学生的健康需要,就不应该同意该幼儿园的扩班请求。事实上,作为教育评议小组,理应具备有此常识的能力,否则该评议小组则有不合格的嫌疑。身为教育评议小组,不能只听幼儿园方打动人心的陈述,更应该从事实出发,多方考虑,以为学生、家长负责的态度去评议。从学生上课“打游击”,从家长不让孩子到校上课的方式**来看,教育评议小组难言合格。●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