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器之生-晓芳窑

2014-11-09来源 : 互联网

瓷器是一种由瓷石、高岭土、石英石、莫来石等组成,外表施有玻璃质釉或彩绘的物器。瓷器的成形要通过在窑内经过高温(约1280℃-1400℃)烧制,瓷器表面的釉色会因为温度的不同从而发生各种化学变化。烧结的瓷器胎一般仅含3%不到的铁元素,且不透水,因其较为低廉的成本和耐磨不透水的特性广为世界各地的民众所使用。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瓷器是汉族劳动人民的一个重要的**。瓷器的**是汉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与中国(China)同为一词,这充分说明中国瓷器的精美绝伦**可以作为中国的代表。

在悠久的陶瓷历史中,宋代是我国瓷器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瓷器在胎质、釉料和制作技术等方面,有了新的提高,烧瓷技术达到**成熟的程度。在工艺技术上,也有了明确的分工。宋代闻名中外的窑口很多,耀州窑、磁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越窑、建窑以及被后世称为宋代五大名窑的汝、官、哥、钧、定等。

在众多窑口中,汝窑以烧制青瓷而闻名**,有天青、豆青、粉青等诸品。据传当时,酷爱道学的徽宗赵佶偶得一梦,便下令让手下制出有如“雨过天晴云破处”般玄妙的瓷器。为了达到这种效果,工匠们在釉料中加入了碾碎的玛瑙粉,这才使得烧出的瓷器色泽青翠华滋,釉汁肥润莹亮,而得以成功。因此,在南宋时,汝窑瓷器就非常稀有,可谓“宋瓷之冠”。

但遗憾的是,由于**与战争,汝窑仅存留的二十余年便宣告**,其制造方法也因御用瓷的特殊性而湮没世间,能够流传至今的完整器物仅65件,民间收藏甚至有“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的说法。

如果说,古瓷的价值在于它的世间稀有和年代久远的话。那么仿古瓷却也因瓷器本身的偶然与单一性而决定了内在无法估量的价值。

而真正能让瓷器呈现出迷人色泽的釉色,也同样是历朝历代制瓷工艺中*隐秘的部分,几乎每一个工匠都会拥有自己*特的配方,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此前总无法得到与真品别无二致的汝窑天青色。

作为一项需要投入大量精力的工作,陶瓷艺术的价值在于它除了是一项需要以平和的心态以及高度热情去投入的艺术创作之外,更需要长时间的研究与领悟。所以晓芳窑的仿古瓷作品不仅仅重现了中国古代对陶瓷美感的**追求,更是在严苛的标准之下,让釉色与烧窑的技术得到了新的提升。透过形制的设计描绘与刻画,仿古瓷在晓芳窑的创作下成为一种意义更为丰富的作品,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欣赏精美的瓷器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放松心态,平心静气地产生对于美的感受。

不过,晓芳窑并非单纯追求乱真,而是尝试超越古瓷艺术之美。

一件**的作品,除了美学上的基本要求之外,*重要的即是创作者的“心意”,这听来虽然有些抽象,但当以手抚触晓芳窑的作品时,从器物自身传达出来的,是一种温度与内蕴,彷佛手中之物有着自己的生命与情感。那随着血液规律脉动的指尖与似乎会呼吸的器物表面产生了神经上的接续,传导着彼此发出的讯息。且这正诱使着我们运用所有的感官,去“感受”器物上那细微的起伏与随釉色不同而相异的质感,品味它们那**的造形与**的比例,以及釉色厚薄间所显露出微妙的色彩变幻。把玩轻抚时,彷若观看现代雕塑与绘画作品般,**掌握着形的**与简洁以及色彩的静谧与变化。张大千先生曾赞许蔡晓芳的作品:「造型优美,用色**,高雅古致,不但具当代陶瓷代表,在他的作品里可以感受中华文化内敛的人文神韵。」实足以说明一切。两者在创作上虽处于不同的领域,但大千先生却深刻感受到晓芳窑作品中由内发散出的底蕴,此乃同为艺术创作者的相惜之感。

在晓芳窑,即使是一只普通的杯子,握在手中似会随着掌心的温度而润,遇水则如凝脂般细致滑顺,就口时嘴唇所感受到的似乎不是杯缘,而像是碰触到肌肤一般温暖。就在此时,这平凡无奇的“器物”已转化为一种生命的能量,并悄悄地在我们的生命中占据一个位置。

转载来自今世界。

©2004 3158招商加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