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佛山市农业科研所,利用克隆技术栽培的微型盆栽,不用打理也能活一年。阳台打造小农场
种植刚起步,场地有限。阳台上也可以打造又有鱼又有菜的小农场。在农科所,见到了多个适合家庭用的鱼菜共生系统,这是一种新型的复合耕作体系,把水产养殖与水耕栽培这两种农耕技术,通过巧妙的生态设计,达到科学的协同共生,即种菜不用浇水、养鱼不用换水。
鱼养在鱼缸里,而蔬菜则种植在一条条塑料水管中,水管挖出一个个洞口,放置定植栏,蔬菜就长在陶粒中。鱼缸里的小水泵将水输送到水管中,鱼的排泄物能够为植物提供营养,植物吸收后,水被生态净化,又可返回鱼缸养鱼。整个循环没有农药化肥,干净***,只需给鱼喂食即可。园艺师介绍,这种鱼菜共生系统使用自来水,不过养鱼的自来水*好先放置两三天,让水里的氯先挥发掉。
一米园地实现自给自足
在农所科,还见到了风靡网络的一米园地。一个个一平方米大的木格子里,分成多个小格,种满了各种绿色蔬菜,就像一个个“袖珍菜园”。
一米园地是美国人梅勒·巴多罗买*早提出的概念,尔后开始在网上风靡。按照美国人梅勒的说法,一个人只需要1.2×1.2平方米的菜地,就足够自己食用。而梅勒的方案也很简单,就是拣一个合适的地方,这个地方每天要有6-8个小时日照,周围没有树木遮阴,地面不会积水。用木板做一个高为15-20厘米,长宽都为1.2米的木板箱,然后用一份堆肥、一份泥炭苔或泥土、一份蛭石或沙子混合成种植土,装入木板箱中。将木板条或绳子固定在木框上,将小菜地划成4行4列,总共16小格。每个格里可以种植品种和棵数不同的蔬菜,网上有各种菜盆池售卖。
无需打理盆栽能活一年
植物生长于密封的玻璃瓶中,不用浇水、不用打理,自己就能开花,这种“懒人盆栽”你动心了吗?这就是佛山农科所近年研发出来的景艺瓶。小小的一株兰花、白掌等长在透明的密封玻璃瓶中,玻璃瓶底下是五颜六色的营养基,既袖珍又好看。园艺师介绍,这种景艺瓶不需要任何打理,既不用浇水,也不用除虫,一般可以有六个月甚至是一年的观赏期。
这玻璃瓶中植物,还是克隆出来的,园艺师将植株上的细胞或小块组织(比如一块叶片、一段茎节、一个芽等)在培养瓶中培养,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便能繁殖出成千上万棵新的植株。园艺师介绍,植物克隆技术无需种子繁殖,可以保持母本的优良性状,而且繁殖快速、生长整齐,一般用于优良和**品种的繁殖上。
农夫集市推销取经
**:如果你的种植事业从阳台走向农田,产品初具规模,开始考虑销路问题,不妨借鉴一下11月28日佛山*个“农夫集市”开墟情况。
关键:有机安全信赖
11月28日上午十点多,普君地铁A出口附近开张的“农夫集市”,聚集了20多家****使用化学农药、化肥、添加剂的农产品生产者,佛山此次农夫市集由佛山禾本云商公司发起,摊位免费提供。80元一罐的土蜂蜜、80元一只的螃蟹、15元一包的菜心很受欢迎,60元一个的福寿果、30元一个的进口*参果略为遇冷。佛山市民冲着“自家制作”、“没有任何防腐剂”、“传统工艺”这些特质尝鲜购买。
当日摆摊的约一半是通过了有机认证的规模生产企业,此外还有约半数的自产自销的小作坊、小农场主,这些食品都是小规模生产,摊主们虽然声称有机,但没有经过认证。小农场主们强调,有机是一种理念,采用自然、生态的方法制作,通过市集与消费者面对面交流,购买者还可以去自己的作坊参观,通过这种方式建立起消费者的信任和自己产品的口碑。
不过,也有个别市民对这些自家产的食品持怀疑态度,“食品外包装上没有生产日期,没有保质期,不知道生产卫生条件如何,还是不敢买。”
风险:缺乏监管出现争议难**
生产者与消费者直接面对面,被誉为“基于市民与农户相互信任基础上的餐桌自救运动”,在过去的一两年中,全国20多个城市都出现了农夫市集。美国是新时代农夫市集成长*快的国家,早在1976年,美国**就通过法案,对各州农业部门拨发专款,用以促进农消对接体系的建立。到*近几年,美国农夫市集的数量已经超过5000个。
农夫市集这一新模式仍面临一些需要破解的问题,价格和质量监管就是备受关注的争议点。农户要进入农夫市集,先会向市集的组织者提出申请,并由组织者对农户的生产状况和产品质量进行审核,得到批准方能进入。但目前,国内的农夫市集还不能对农户及农产品进行有效的把关检测,这也成为农夫市集目前受争议*大的问题。一旦食品发生问题,由于没有包装或没有**的产品标注,消费者**会比较困难。
都市农夫群像
前媒体人自创无添加食品品牌
“农田、森林,是都市人向往的,很多人都渴望回归自然生态。”田森工坊的负责人孙瑞鸿,是一名80后加拿大海归,曾在佛山做过两年媒体人。2010年左右,国内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孙瑞鸿开始构思打造自己的安全食品品牌,希望借此能传递生态有机理念。
孙瑞鸿在国外求学期间,曾偶遇一间名为“WholeFoods”(全食)的有机超市,他们所倡导原生态食材、轻加工的烹调方式,还有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给他带来很强烈的思维冲击。2013年,孙瑞鸿开始创立自己的食品工作坊。工坊位于番禺,一楼是店面,二楼是制作间。从成立开始,就坚持自家品牌和自家制作,此外强调食材健康和***。坚果、饮品、糖果等作坊产品,都是小规模制作,按传统的方式炮制,如萝卜酸,不加糖精,不加醋精。
“制作天然健康食品,传递健康的生活方式。”孙瑞鸿坚信,健康与美味可以和谐共处。工坊的食品,虽然价格比外面的普通食品稍贵,但仍受到部分妈妈群和白领的追捧,拥有了一批固定粉丝。
白云山下的天台养蜂人
“来试试我们的鹅油酥,入口即化。”市集上,来自广州的张小姐热情地招呼着客人。她的摊位上方标的是“虹韵工作室”。“这个工作室是我们三个女人一起开的,三个女人一个墟嘛。”工作室出品的都是手工食品:手工酸奶、手工双皮奶、手工蜂蜜柚子茶、手工辣椒酱、手工酒糟等,此外还有家人亲戚手工制作的荞麦面、米粉等,“都是不添加任何防腐剂和添加剂的。”
摆在摊位上的,还有几罐蜂蜜。“这蜂蜜也是自家制作的。”张小姐说,她家住在白云山下,自己在自家楼顶养了十几箱的蜜蜂。“是邻居教我养的,他家也在天台养蜂,我便向他学。”白云山上四季鲜花常开,蜜蜂采的就是山上的木棉花、紫荆花蜜。收来的蜂蜜,除了自己和家人食用外,便拿来市集上卖。
大四学生宿舍自制陈皮粉
来自华南农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5位大学生,跨界创业做起了“陈皮粉”。据主创人之一冯焕晓介绍,他们有一次在朋友家吃到这种陈皮粉,觉得味道很好,可以用来调配水果,让水果吃出不同口味,“可以借此推广中式沙拉。”五个同学一拍即合,决定创业自己制作陈皮粉。他们的生产间,就是学校宿舍;生产机器,就是家用的搅拌器。买来晒干的陈皮,在宿舍制作,*后装上自己设计的包装袋。他们给自己的产品打了个品牌,叫“*源味”,他们还计划注册一个有限公司。目前他们的销售渠道主要是参加各种市集和展销,或是放在家附近的水果店代销。
为了参加这次市集,他们在宿舍,人手一台搅拌器,花了一天的时间,制作了70包陈皮粉。在摊位上,他们还积极让人试吃。切好的番石榴块,撒上陈皮粉,味道新奇而独特。
TIPS
周末去禅城
拿旧书换绿植
今年的良种展示会将*次走入城区,12月6-7日,将在禅城区兆祥公园北侧禾本生活超市前举办展示宣传活动。
现场设置有优良品种展示区、新奇特农产品展示区、生鲜瓜果试食区、水培小盆栽展示区、农业技术咨询区、旧书换绿植活动区以及名优特农副产品展销区。届时将有专业人员为市民解答蔬菜、花卉种植等方面的技术问题,市民还可以把家中闲置的旧书拿到绿植置换区,用旧书换取小盆栽等绿植,收集到的书籍将捐赠给贫困山区希望小学。
现场展销区有佛山市农业龙头企业、佛山市“菜篮子”基地等多家涉农企业代表现场展销部分名优特农副产品,市民可以现场选购。
采写:童思娜
摄影:张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