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场评论
□陈嘉俊(拜客广州总干事)
媒体报道,广州将重建交通慢行系统,增加自行车道和步行道路,并增设10个**点测试公共自行车系统。在城市拥堵、空气污染的大环境下,“公交/地铁+步行/骑行”必然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主流模式,纵观**的发达国家的大城市,也都是经历了从“**车为主导”到“公共交通为主导”再到“公交地铁配合步行骑行”等不同模式的转变。
翻查资料我们会发现,很多西欧城市在**车的出行分担率超过60%的情况下,都能够下决心征收道路拥堵费、压缩大城市市中心的机动车道,让位于行人和自行车。在纽约,甚至会有把整条道路封掉转变为慢行廊道的改造案例(改造后,不仅仅交通意外减少了,还成为周边地区重要的商业活动中心)。反观广州,既然我们的公共交通系统已经这么发达和完善了,为什么出行分担率依然没有能超过70%?问题其实并不仅仅在公交地铁身上,也因为我们的慢行交通系统的缺失。如果市民在5-8公里的短途出行能够方便地选择步行和自行车,公交地铁的人流压力就会减少,从而能吸引更多人选择公交地铁。如果我们出了公交地铁之后不用担心各种占道经营的摊贩、违章占道的**车,可能我们会更乐意步行。又例如,我们的公共自行车,除了网点不足和配套跟不上之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无路可走———当我很方便地租到公共自行车之后,拦在面前的是那些一截一截的断头路和没有斜坡的人行天桥。曾经的亚运形象工程———大学城的公共自行车现在不是被丢弃在荒地风吹雨打吗?
城市应该考虑多样化的出行需求。当然,有不少市民会认为,目前广州的公共交通已基本完善,地铁线网不断拓展,自行车的车流量有限,已经不需要自行车道。而且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局限,道路资源有限,也不可能专门划分自行车道。
事实上,就如同垃圾分类一样———尽管推动垃圾减量的工作难以短期见效,但这是解决垃圾围城的根本之道,推动市民低碳出行的生活习惯也不容易,而现有城市规划之下增加自行车道也的确有挑战。不过,这不代表我们不可为。比如,在老城区人多路窄的环境下,可设置混合车道,自行车和机动车共用一条车道,并规定进入时自行车优先。而在新城区,则可设置专门的、有物理隔离的自行车道。再退一步说,如能取缔现有的非法划分的路边停车位,将本应通行的空间交还给自行车,其实就已经是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即使不是每一个人都骑自行车代步,但我们每个人都会走在路上,有时会推着婴儿车或拉着行李箱,更何况还有残障人士的轮椅车。所以,发展慢行交通系统,不仅仅是环保低碳的要求,也是一个以人为本的大城市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