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显示大部分机构未参与沪港通

2015-01-09来源 : 互联网

                                                      

香港投资基金公会*新披露近期的一份调查显示,尽管大部分机构对沪港通有兴趣参与,但是由于技术和法律方面的问题,导致大部分机构未能参与。

根据香港投资基金公会在去年十一月及十二月向会员基金公司进行的调查,几乎全部响应的公司都表示打算透过沪港通投资A股市场。但目前只有13家会员公司(占41家响应公司的31%)通过沪港通投资A股,而使用范围亦有限,仅限于香港注册基金、非认可基金、自有账户或一些机构专户。

在响应的会员公司中,53%表示在未来12个月会透过沪港通参与A股市场,而当中有86%更会于6个月内参与。余下的47%公司普遍亦表示有兴趣参与,但至于何时参与,则要取决于什么时间取得有关监管部门、托管行和/或客户的批准。几乎所有受访公司都表示有一些技术和法律问题必须解决,对UCITs(以总资产净值来计,约88%,香港***[微博]认可的基金是UCITs)而言,这些问题尤为突出。

*三项*为会员公司关注的分别是“实益拥有权”(85%的受访者表示这是*三项关注点之一);交易前查货/搬货(65%的受访者选择这项),以及“权益披露和短线交易”规则 (38%选择这两项)。此外,回复的公司亦点出另外两个问题:额度和税收的不确定性。实益拥有权(“BO”)问题在UCITs尤为重要。

香港基金公会主席李锦荣指出,无论从宏观及微观层面,沪港通**战略意义:在中国资本账开放的进程和人民币**化的过程中, 沪港通的落实标志着一个重要里程碑。**投资管理界亦高度重视这个平台。关于北上的资金流量,李锦荣表示,调查结果显示,*阶段的流量未能充分反映潜在需求。由于一些法律和技术问题,很多传统长仓基金经理暂时尚未能够利用此渠道去投资。就中长期而言,会员基金公司普遍认为如果要进一步提高沪港通的成效,计划要扩大投资领域 (例如容许投资非指数股份、加入在深交所[微博]上市的股票及债券)及进一步放宽一些运作和投资限制。

港交所早前已公布今年*季将就交易前搬货的问题提出改善计划,这将是很重要的一歩。一旦优化机制得以落实,沪港通将扫除一个主要障碍,解决基金经理的一个关注点,让它们可以按**惯例去运作。

至于沪港通是否会降低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和人民币合格境外投资者(RQFII)的吸引力,30%响应的公司表示不会;但有65%的公司则表示在现阶段很难下结论。68%回复的公司认为在现阶段,三个计划各有优点,优势互补;并可以配合不同客户群的需要。但不少公司亦同时指出,长远来看,三个计划的吸引力将取决于未来监管机构如何进一步优化及扩展计划。

该调查共收到41间基金公司的响应,它们主要是跨国的资产管理公司,管理公募基金、养老金以及其他机构投资者的资产。截至2014年10月,它们在**管理的资产总值约为二十万亿美元。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2004 3158招商加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