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舟说唱融入舞蹈和配乐,古老文化注入了新元素。昨晚的杏坛镇元宵晚会上,13名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边跳边舞演绎了新版的龙舟说唱。
2006年,“龙舟说唱”被纳入**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就成为这一古老表演形式的*为迫切的命题。杏坛镇文化站站长陈文庄介绍,在杏坛麦村小学已经建立了培训基地,晚会的表演可算是龙舟说唱传承与创新的一次汇报演出。
13名小学生表演龙舟说唱
“龙舟说唱”是广东地区**的曲艺品种之一,由民间变木鱼歌腔调而创。表演方式一般是职业艺人手持一条上端架着木雕小龙舟的长棍,胸前挂一个小锣小鼓,敲击节拍和唱。2006年,杏坛的“龙舟说唱”被纳入**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然而,由于表演形式的单调,这样一种古老文化越来越小众,并且遭遇“青黄不接”的尴尬。据介绍,*困难的时候仅有6名老人会,而且*“年轻”的也已70岁。
昨晚,由麦村小学13名小学生演出的龙舟说唱《欢乐度假期》却让人眼前一亮。不仅表演者**都是老人家,而且过程中还有配乐和舞蹈。
演出一开始就是一段古典现代融合的配乐,然后十名小学生手持锣鼓上台起舞,至中段配乐停止,三名领唱学生上台以说唱形式演绎“龙舟说唱”,结尾处配乐和舞蹈再起。
陈文庄介绍,非遗的传承关键是要让年轻人也喜欢参与这个项目,这次是*次在元宵晚会上起用学生表演,也算是传承与创新的一次汇报演出。
八音锣鼓柜也是孩子上阵
节目的编排者麦村小学的音乐老师冯彩棠介绍,2007年起该校就将龙舟说唱列为特色课程,现在已是四五年级的课程之一,每周一、周四会邀请龙舟说唱协会的会员来上课。从开始的20多名学生参与培训,到目前每年都有200多人。
但其实**并非易事。冯彩棠介绍,除了鼓点和说唱方式比较难掌握外,文言文编写的唱词对小学生也是一件难事,“只有创新形式才能让更多年轻人接受和喜欢”。麦村小学为了**一直在作尝试。而加入舞蹈配乐是*新的尝试。
“一个人拿道具干唱,难免单调,很难长时间地吸引眼球。”冯彩棠说,舞蹈和配乐都是她加入的,这让龙舟说唱更有看头。
而除了龙舟说唱外,当晚还有八音锣鼓柜、永春拳等非遗项目,均由当地的小学生表演,共有130多名学生参与了这场晚会,占参演人数的六成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