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仍处于金融危机后的缓慢复苏期,世界贸易活跃度下降,我国进出口将低速增长,预计我国出口微增,我国产品占**市场的份额基本稳定。
一、当前我国对外贸易运行主要特征
1.进出口增长双降,结构改善趋势延续
2015 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呈现加速下滑的趋势,一季度、二季度和三季度进出口值同比分别下降6.2%、8.1%和9.2%,降幅逐季扩大。2015 年1-11月,我国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7.8%,其中出口下降2.2%;进口下降14.4%。**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导致进口下降幅度偏大,衰退型贸易顺差扩大,1-11月达到3.34万亿元人民币,同比扩大63%。四季度,对比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出口年均增长19.5%以及出口增长20%左右的平均增速,今年对外贸易减速趋势显著。
尽管对外贸易增速明显下滑,但是结构转型继续推进。
一是贸易伙伴多元化取得成效,2015 年1-11月,我国对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增势保持良好,对孟加拉国、巴基斯坦、以色列等沿线国家出口增长较快;对东盟、印度、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出口占比继续提高,较去年同期提升近两个百分点。
二是贸易方式结构优化,一般贸易出口保持增长。1-11月,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占贸易总值的54.2%,较去年同期提升0.3个百分点。其中,一般贸易出口增长1.9%,高于出口增体增速4.1个百分点。
三是主要出口产品保持增长,1-11月,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增长1.0%,占同期我国出口总值的57.6%,其中轨道交通设备、手机、医疗仪器及器械出口呈现快速增长。
四是自主贸易动力增强,民营企业比重较去年同期提升2.2个百分点,显示我国外贸逐步由外资主导向国内企业主导转型,从事**贸易与投资的主动性增强。
五是贸易价格条件改善,2015 年1-10月我国贸易价格条件指数为112.8,即出口一定数量商品可以多换回12.8%的进口商品,意味着对外贸易效益有所提升。
2.传统比较优势减弱,企业经营问题凸显
由于世界经济进入低速温和增长的新常态,国内经济增长进入由高速向中高速转换的新阶段,我国对外贸易呈现减速下滑、结构转型特点,企业经营困难、产品竞争力不强、贸易价格下滑等问题日益凸显。
(1)产品竞争力较弱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外贸易主要凭借低廉的要素成本获得**价格优势,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偏大,机电产品附加值不高。金融危机后,**市场需求锐减,**贸易增速下滑,海外市场争夺激烈。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使技术进步与创新更加集中在这些国家手中,部分关键技术与零部件制造回流加速。
我国尽管是****出口大国,但企业生产的大部分产品尤其是高技术产品往往只是按照其他国家的设计进行,这抑制了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也导致我国在**贸易转型的过程中,**产品出口受阻。同时,周边发展中国家凭借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在服装、鞋帽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加工贸易领域不断侵蚀我国市场,*夺订单,对我国相关出口产品形成替代。
(2)外贸企业抗风险能力不足
当前,我国外贸企业经营成本全面上升期,受人口结构变化、房地产价格上涨、节能减排和环保要求趋严等因素影响,我国劳动力、原材料、能源、土地、环境等要素面临成本持续提高,企业的经营利润空间受到挤压,大量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缺乏必要的资金、技术、人才积累,风险承受能力较弱,部分中小企业勉强维持经营,甚至出现破产倒闭现象。
3.2015年全年外贸负增长格局难以转变
由于2015年世界经济增长低于预期,增速可能较上年有所下滑,美、欧等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我国传统出口市场需求放缓势头不减;新兴经济体受到美国加息预期影响,资本外流现象突出,经济减速在所难免,市场需求不足现象突出。国内产能过剩问题严重,投资加速下滑,企业**成本**不下,全年经济增长预计放缓。在**与国内需求普遍减少的情况下,我国进出口全年预计维持下降走势,出口下降2%,进口下降14%左右。
二、客观认识当前对外贸易阶段性趋势
尽管我国对外贸易明显降速,但是应从**视野与历史发展角度认识我国外贸发展。
1、****贸易大国地位稳固
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增长低迷,**需求收缩,**贸易减速。**货币基金组织最新预测再度调低今年世界经济增长至3.1%,不断下调预测值。**需求不旺导致贸易减速,根据WTO数据,2015 年1-9月**货物贸易出口额下降11.1%,显著高于中国,美国、欧盟、印度、南非、巴西出口分别下降6.2%、12.8%、16.6%、7.9%、16.8%。这意味着我国出口占世界市场的比重未为减少,反而适度增加,目前已由2014年底的12.4%提升至13%左右,保持****贸易大国地位。
2、价格因素拉低名义增长速度
2015年,**大宗商品价格延续了2014年下跌势头,原油价格从2014年的每桶100美元左右一度跌破40美元,铁矿砂进口价格从2014年的每吨130美元跌至60美元左右。**大宗商品价格暴跌不仅拉低了中国的进口价格,同时也对世界制成品市场价格形成制约。
2015 年前三季度,我国进口总体价格跌幅为11.6%,出口总体价格跌幅为3.5%。剔除价格影响,我国实际进口增速仅下滑3.8%,出口实际增长数据为1.8%,明显好于名义增速。2015 年1-11月,原油、铁矿石等11种大宗商品进口量增价跌,合计大约减少付汇1820多亿美元,这意味着我国企业尤其是制造业领域企业能源、原材料成本降低,有利于缓解当前企业困难,提升企业效益。
3、对外贸易进入低增长历史阶段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对外贸易增长的要素优势与环境优势将发生深刻变化,中国货物贸易高速增长时期基本结束,进入中低速增长阶段。尽管新常态下有利于中国外贸增长的因素仍然较多,但是未来制约因素不容忽视。外贸出口传统比较优势不断丧失、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普遍上升、**市场空间逐步收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幅偏大、贸易制裁日渐繁多等问题将不断深化。
总体来看,我国外贸进出口增速将由原来的高速增长转向中低速增长,而且进出口增速越来越接近世界贸易的平均增长水平。此外,在宏观调控更加强调科学发展、结构调整、提质增效的背景下,对外贸易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的重心也将从以往主要关注外贸进出口数量、增长速度,转变到数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益、规模与水平并重上来,速度将不再是追求的主要目标。
三、我国对外贸易有望微弱向好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国经济增长转型发展的关键之年。世界经济持续低速增长,**贸易环境有所恶化;国内经济领域短期风险集中显现,压力与挑战前所未有。我国对外贸易增速放缓的趋势难以改变,结构调整与转型仍将继续。
1.世界经济进入“新平庸”,**贸易投资环境趋紧
(1)世界经济低速增长
2016年,世界经济仍将保持温和复苏走势,主要经济体继续分化,发达经济体形势好转,新兴经济体进一步恶化。世界银行、**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多次下调世界经济增长预期。美国房地产市场复苏、制造业扩张、就业指标改善,居民消费能力与预期提高,预计2016年增速有望小幅提升。欧元区受原油价格低迷、欧元走弱以及量化宽松政策影响,摆脱衰退的基础进一步增强。日本面临通缩风险,经济增长速度迟缓。新兴经济体减速趋势难以逆转,巴西、俄罗斯等资源型国家GDP负增长局面不改,新兴市场资本流出形势严峻。
(2)**贸易难有改观
金融危机后,由于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政策、发展中国家推进出口导向型战略,海外市场成为各国争夺的重点领域,贸易保护倾向不断增强,加之WTO规则被束之高阁,新一轮以区域为主的**贸易规则正在确立,**贸易活力受到显著影响。与此同时,发达国家经济结构以消费需求与服务业为主导,中国等主要发展中国家需求与产业结构正在升级,**需求逐步由实物商品为主向不可贸易的服务商品为主转型。世界贸易在**需求转变的过程中将持续减速。尽管IMF预计,2016年**贸易将增长4.5%,但是结合2015年世界贸易大幅下降的实际情况,综合考量影响贸易活动的各种因素,以及IMF报告高估贸易增速的可能性,预计实际增速将低于预期。
(3)**商品价格低位波动
2016年**大宗商品价格在供需因素的影响下,难以出现明显反弹,但是由于油价、铁矿石价格等已经基本处在底部,继续快速下跌的可能较小,预计全年走势基本表现为低位震荡徘徊。一是**市场原油、铁矿石、粮食等大宗商品供应依然维持宽松局面;二是美元即将进入加息周期,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相对回落;三是俄罗斯对叙利亚反对派发动空袭,伊拉克内战依然难以平息等地缘政治因素将加大**原油等产品价格走势的不确定性。依据当前**大宗商品价格水平,预计2016年价格波动空间有限,这有利于我国外贸名义增长保持稳定。
(4)贸易与投资规则改变
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采取重构**贸易秩序战略,启动TISA(**服务贸易协定)、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TI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谈判。其中,由美国主导的TPP谈判已于10月取得实质性进展,涉及零关税、包括货物、服务全部自由流动等内容,成为亚太地区覆盖国家范围最多的区域贸易协定。这一协定将我国排除在外,对下一步外贸企业扩大业务将产生重要影响。有关研究表明,由于TPP导致的出口分流与利益损失将使我国GDP减少2.2%。尽管TPP最终协议签署尚需一年左右过渡期,但是TPP对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已经显现,2015年美国对中国投资下降20%左右。2016年,TPP将通过影响我国利用外资进而间接影响货物贸易。
2.国内经济运行机遇与挑战并存,对外贸易领域扶持力度加大
2016年,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随着改革的全面推开其红利不断释放,但经济运行中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显现,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外贸发展面临的环境有喜有忧。
(1)外贸企业传统比较优势减弱
一是劳动力成本攀升。当前我国人均GDP已经达到8000美元左右,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劳动力工资以及相关福利相应得到明显提升。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初,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为6869元人民币,2013年人均年收入为28844元人民币,增长了320%。根据测算,我国就业人员工资年均增速达到10%以上,高于OECD国家平均工资增长水平。与此同时,国家注重民生改善,最低工资和基本福利待遇水平逐年提高,企业需要承担的职工“五险一金”等成本负担增加幅度较大。但是另一方面,周边国家印尼、缅甸、越南、泰国等劳动力成本均低于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市场竞争较为激烈,产品价格常年维持基本稳定。我国劳动力成本大幅上涨导致外贸企业利润空间严重压缩,传统的价格优势受到挑战。
二是土地利用成本上涨。土地购买、租赁与厂房构建等成本是贸易企业从事生产、进行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支出。以“本年土地成交价款/本年土地购置面积=单位土地价格”计算,2003年底至2014年底,我国土地购置价格涨幅达到460%左右。在经济快速扩张的过程中,土地资源逐步成为稀缺的要素,企业的用地成本与租金成本显著提高。
三是环境要素支持能力减弱。入世后,在出口快速扩张过程中,我国出口产品附加值相对较低,对外贸易发展主要依靠资源、能源、土地和环境等有形要素投入,相应造成了国内资源能源供给紧张、开采过度,生态环境遭到显著破坏,环境承载能力下降等问题。新常态理论提出,从资源环境约束看,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这意味着对外贸易发展以及企业进出口行为,不能继续无视生态环境成本,推进清洁生产、加强预防、后端治理等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措施势在必行,这将导致产品生产的附加费用提高,价格优势降低,企业利润下降。
(2)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
汇率变动直接影响进出口商品的成本与收益,是对外贸易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为提高人民币中间价形成的市场化程度,扩大市场汇率的实际运行空间,更好地发挥汇率对外汇供求的调节作用,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完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2015年8月10日之后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指数和实际有效汇率指数下降,此后有效汇率指数保持震荡走势。人民币汇率弹性逐步增强,前期贬值对于出口的滞后作用将略有显现。但是2005年7月汇率改革至今,人民币进入长期单边升值通道,兑美元升值幅度超过30%左右。根据**清算银行的测算,2005年7月以来,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累计升值55.5%。汇率升值对于外贸的长期影响仍然不容忽视。
(3)新型竞争优势逐步形成
虽然我国传统比较优势发生变化,但支撑贸易升级的新型优势正在逐步形成并显现。
一是人力资本优势提升。近年来我国就业人员的受教育水平稳步提升,每年新成长劳动力中高校毕业生将近一半,特别是2005年后受益于高等教育普及化,就业人员受教育水平的提高速度进一步加快。同时,**人才不断回流,2004年回国人员超过2万人,2008年增到5万多人,2013年增加到34.5万人。
二是产业基础与创新能力增强。我国产业体系日益完备,具有较强的产业配套能力,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科技创新日益深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带动相关产品和技术的进出口,外贸企业出口的综合优势将进一步增强。
三是对外投资带来新的贸易机遇。金融危机后,我国大型企业积极开展海外资产并购、重组等活动,为开拓**市场创造了良好机会。其中,对于美国、欧洲企业的并购,不仅获得了先进的技术、研发能力、**品牌和**销售渠道,而且对于企业提升现有技术能力,提高**价值链位势具有重要意义。国家下一步稳步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充分发挥亚投行作用,有利于外贸企业开拓新兴市场,促进资本技术密集产业特别是制成品出口。
(4)稳定外贸调控政策发力
国家推进区域通关一体化、实施“三互大通关”政策、加快特殊监管区域的整合优化改革、清理和规范进出口环节涉及企业的收费等政策落实与实施将不断优化外贸发展的环境,促进外贸稳定增长;在“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战略的过程中,跨境电子商务、高速铁路等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这将为我国对外贸易企业提高竞争力提供新的契机;
我国扩大开放的体制变革加快,出口基地产业集聚功能增强,专业市场开展对外贸易能力提升,都将为外贸增长提供竞争动力。
3.2016年预测
2016年,世界经济增长仍然面临较大压力,**贸易呈现趋势性放缓态势,国内劳动力、土地、环保等成本持续上升,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大幅升值,我国对外贸易出现减速换挡的阶段性变化,增长速度逐步向**贸易增速靠近,但是**市场份额有望保持稳定。初步预计2016年我国外贸将微增或零增长。
四、政策取向与应对措施
1.大力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
企业是对外贸易发展的主体,提高企业竞争力与抵御风险能力,是稳定外贸增长的基础与核心。
一是继续降低外贸企业负担。释放改革红利,保持市场稳定,最重要的是激发微观主体——企业的活力与动力。一方面,企业承担的劳动力、土地、环境等要素成本具有刚性,难以通过政策减负实现下降。下一步可考虑将政策重点落实在降低企业交易与运营成本上,减少对外贸企业的审批环节,清理不必要税费,降低企业行政费用支出,同时加强建立**贸易资讯系统,帮助企业规避贸易风险,减少贸易壁垒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另一方面,结合盘活存量财政资金的契机,提高财政资金对外贸企业的支持,加快出口退税税款返还速度,适当降低对外贸企业的税收,在公共服务方面对外贸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提供财政优惠。
二是鼓励外贸企业创新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全面深化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大型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政府在发挥调控作用的过程中,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社会力量为基础,降低企业创新成本,鼓励大型企业集中力量进行研发创新,重点领域通过组建创新联盟等形式实施合作创新。同时,借鉴**经验,鼓励外贸企业重视集成创新,围绕核心先进制造产品,不断提高零部件、辅助设施、配套服务等方面的基础性、细微性、差异性细节的创新活动,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创新实力。
2.积极发展跨境电子商务
推进对外贸易新业态发展,促进跨境电子商务体系建设,有利于拓展海外市场,降低企业成本,提高运行效率。
一是鼓励有实力的电商走出去,配合实体企业对外贸易扩围,在海外建立分支机构与营销服务体系,借助**信息化浪潮,构建覆盖**的电子商务网络体系与物流、仓储、运营系统,探索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新路径。
二是在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加大优惠力度,支持跨境电商重点业务与重大项目建设,鼓励中小企业通过跨境电子商务拓展**市场,实现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目标。
三是建立健全跨境电子商务监管,打造系统化服务与监督管理体系,选择部分地区试点跨境电子商务通关、商检、结汇、退税等环节“单一窗口”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
3.积极应对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的影响
TPP各国达成协议,短期内对中国外贸影响尚不显著,但是长期影响不容忽视。
一是积极开展与亚太国家的双边合作,对冲TPP作用。与亚太周边国家尤其是TPP成员国家保持密切交往,增加政治互信,挖掘合作潜力,加强在经贸、投资、金融、科技创新、生态环保、人力资源和社会治理等领域合作,通过签署双边自由贸易与投资协定,降低TPP对中国出口的冲击。同时全方位升级中国与包括东盟、智利等22个国家和地区的十余个自贸协定,以及与有关国家共同推进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谈判,逐步打造覆盖**的自贸区网络,降低TPP影响。
二是充分发挥亚洲投资银行作用,结合当前**产业转移趋势,支持国内有实力的外贸企业对外投资建厂、承揽项目、提供服务,扎实稳步推进海外市场占有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