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后期,欧洲头号饮料*头大肆**其主要玻璃瓶供货商的价格,导致这个供货商倒闭。强权致胜在竞争激烈的商业世界虽不少见,但饮料*头的这一次强硬策略却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几个月后,市场好转,这个饮料*头由于玻璃饮料瓶供应受限,无法应对市场需求,公司市场份额退居第二,而当时该产业在欧洲只有三四家公司。
INSEAD决策科学教授奥拉西奥•法尔考(Horacio Falcao)当时受邀为该公司分析其失败原因。他指出,这家公司在那一年蒙受的经济损失比公司在**年透过强横压缩采购成本节省下来的总金额还高。
法尔考说:“压低对方价格固然能非常迅速地取得成效,但也需要付出一定代价,那就是不良后果。”
危机中的谈判
过去五年来,我们看到诸多以强势压倒对方的商务谈判,和上述饮料公司一样,这样的谈判通常有一方居于强势,以力取胜。
法尔考指出:“每当危机降临,人们就视商务谈判为节省成本之快捷方式,这时大家较容易紧张,担忧年度业绩不理想,因而想方设法开源节流。这种做法可以理解,也的确是*容易****的措施,但这可能导致在获取短期利益的同时牺牲了长期价值。”
**供货商的价格无疑会对长期建立的合作关系带来无可弥补的伤害,也会破坏数年来建立起来的相互信任。供货商的利润被严重削弱,他们将被迫减少或放弃企业的创新和升级,放松对质量的监控,抑或另寻合作方。
另一趋势
不过,过去五年来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的公司采取**相反的谈判策略。
“很多大公司,尤其是在西方国家,甚至是在日本、新加坡、韩国,现在都逐渐认识到价格战并非永续之道,”法尔考在INSEAD阿布扎比校区教授“价值谈判”高管培训课程期间接受INSEAD智库网访问时指出。法尔考也是《价值谈判:如何*终达致双赢》(Value Negotiation: How to finally get the Win-Win right)一书的作者。
“我看到越来越多的拥有*大市场能量的产业*企,快销消费品和农产品的制造商,都在探讨能**长期价值的新方式。”
谈到以强权**供货商,*典型的非汽车制造商莫属。不过,他们现在也开始反思自己的强势策略。他们发现,节省20%的成本,并不一定能转化为价值。面对来自中国廉价汽车的竞争,制造商正致力于保持或提高产品质量,开发创新产品。
法尔考说:“要做到这一点,他们必须选择多几个能丰富自己的产品链的供货商,并力求发展真正的伙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