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银行钱荒烟幕:钱荒成钱“谎”

2013-06-25来源 : 互联网

所谓“*荒”,只不过是一种谎言。要知道,按照这些年银行通过各种手段获得的资本金补充,别说是现在,就是再过5、6年,也不应当出现“*荒”。银行所以陷入“*荒”的糟糕境地,除了向管理层“逼宫”之外,更主要的原因,就是银行自身的失血点太多。

眼下的情况却是,虽然资产规模越做越大,利润越做越高,经营者和员工的收入越来越多,但是,银行能够给予经济资金养分的能力却在不断下降,以至于闹出了“*荒”。

盲目扩张

透过这些年银行业快速发展的路径和手段,基本是按照扩张*荒逼宫补充再扩张再*荒再逼宫再补充的思路进行的。也就是说,只要有*,就盲目扩张、无节制扩张,没*了,再通过“逼宫”和利用各种手段补充资本金,以便于进一步盲目扩张和无节制扩张。

这样的结果,规模是越做越大了,效益也越做越好了,但是,“失血点”却越来越多了,“造血功能”也越来越差了。以至于宏观政策稍稍收紧一些,就出现了诸如“*荒”这样的怪现象,搞得自身也泥菩萨过河,别说支持经济发展了。

结构失衡

如果银行在信贷资金投放过程中,能够紧密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注意结构合理与科学,并不时地调整与优化信贷结构,将资金支持的**放在实体经济以及与国民经济发展密切关联的行业,也就不会出现“*荒”问题。因为,按照经济与金融的关系,如果银行的*投得合理、科学,就会不断产生互动效应,使银行的*越做越活,越有效率。

问题是,银行为了一时的利益需要,基本放弃了将*做活、做出效率的思路,而是将资金大量投向投入产出效益很低、资金容易出现大量沉淀的政府融资平台和开发企业,导致银行的信贷资金变成了一团死水,只能依靠外部注水才能勉强维持生存。

就算管理层愿意通过开闸给银行注水,信贷结构严重失衡的失血点没有止住,也无法让银行真正走出“*荒”的风险。很显然,外部力量根本无法让中国银行业走出“*荒”的,而必须按照李克强总理反复强调的“盘活存量”,才有希望走出“*荒”怪圈,才能使银行不继续在结构失衡中大量“失血”。

内控失灵

表面的繁荣,并不能掩盖银行在内控机制方面的薄弱。这些年,银行出现的各种经济案件,可谓比比皆是。不仅有来自于信贷投放方面的,而且有来自于贪污、腐败、违法乱纪等多种方面的。最典型的,莫过于齐鲁银行的巨额骗贷案。而类似案件,又何止一个齐鲁银行呢?

毫无疑问,内控失灵,也是银行的重要失血点之一,甚至可以说是最严重的失血点之一。如何才能控制好这一失血点,依靠规模与效益的繁荣是无法解决问题的,而必须下大力气和苦功夫才能解决。

要解决银行的“*荒”问题,关键不在外部,而在银行内部,在银行自身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如何让太多的“失血点”得到医治。只要医治好了失血点,所谓的“*荒”问题,也就不会再发生。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