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府观澜:粤地地名“坑”的河溪义

2014-05-24来源 : 互联网

□黄小娅

粤地境内丘陵满布,山水纠结,地质上多属不透水的花岗岩地层。因雨水丰沛,水循花岗岩的裂隙浸蚀,泉涌水流。以是,河沟溪涧浩繁,粤人称“山坑”,简称“坑”。

肇庆市东部的羚羊峡,山势陡峻,山山相夹成峡,峰罅流泉迸出,纷披四注,洄流于裂峡断壑之间。清屈大均《广东新语》:“羚羊峡内第十六条坑,其水**,不让灵山寺之水。”并赋诗咏之:“羚羊高峡内,第十六清溪。水比灵山好,流当断岩低。”地名“第十六条坑”入诗后作“第十六清溪”,表白坑、溪同义。

地名的定名启事也反应了“坑”的河溪义。广州白云山西麓的“磨刀坑”,传说河里有神仙磨刀用的*石而名。河汉区的“沙河涌”,别名“沙河坑”,是珠江的支流;依傍沙河支流“西河涌”的小河叫“西坑”。番禺一条流经村庄的河,清亮见底,原名“银坑”,后被挖成大鱼塘而改称“塘坑”。从化的“小坑”是村前放养鸭子的小溪;花都一条流量不小的河叫“*细坑”。

再如,怀集县坳仔镇,地处绥江右岸,一村建于明泰昌元年,原名“梨花”,绥江里一种青灰色的鱼游往村河里栖息滋生,村名改叫“仕鱼坑”。清道光十年村民又同音易称“仕儒村”,以示望子成龙之愿。仁化县红山乡一条流入塘村河的溪水叫“西坑”,又称“西水”。潮州大山乡山高林茂,水声淙淙,因名“叫水坑”;乐昌县一河谷里有花岗岩石,本地人叫“麻石”,河称号“麻坑”。

村子择“坑”而建,村名多用“坑”。番禺南山,据传秦朝已有聚落,人们傍居在南流入海的山涧之源,村称号“坑头”。番禺石碁,南宋末年,人们沿山涧建村,初名“水坑”,后以“新”、“旧”分称,早建的叫“旧水坑”,晚来的天然是“新水坑”。香港“大坑村”,因村后有一沿山麓流淌而下的溪流。惠来县大南山南麓,山绿水清,泉溪环抱,村名“青坑”。普宁县下架山,山谷间溪水汨汨,有温泉喷出,本地人温泉说“汤”,村名“汤坑”。

山涧溪流交汇处、水之上游或下流,粤人说“坑口”,村名也以此称,“坑口”在粤地处处可见。举例来讲,广州原芳村区的“坑口”是明朝建于溪涧口的小村;河汉区的坑口是清朝在白云山濂泉与能仁寺溪流相汇处建的村庄;佛岗黄花乡的“坑口”位于黄花河上游一个支流的出口处;徐闻县的“坑口”在百洋水出口之地;大埔县的“坑口”在韩江支流窟溪下流;曲江县石角溪流入北江口的一条河叫“大坑口”,想来昔时水量必然不小,才被冠之以“大”。

固然,也有不称“坑口”的。如香港双鱼河是梧桐河的支流,其上游称“挑水坑”。韶关武江区河西乡一村,地处河谷下流而名“下坑”。

粤地旧俗,每逢七夕,官方视江河水为“圣水”,谓之“王孙水”,也称“七姐水”,人们争相打水而贮之,听说经年味益甘,能避邪兼防病。孩儿们要跳到山涧溪流里洗身,以求安然。有粤谣“七月七,落坑洗白白”,又“七月七,落坑洗屎忽”。“落坑”用通俗话说是“下到河溪里”。

**《东莞县志》:“坑螺,似田螺而小,生山坑中。”生育在溪流河谷的“坑螺”是“山坑螺”的简称。另外,另有“山坑鱼”,粤人以之烹制出甘旨的“山坑”好菜:山坑螺炆鸡、紫苏炒山坑螺、韭菜花美极山坑鱼、豆豉蒸山坑鱼、清蒸山坑鲩鱼等。

“坑”仍是水库之源。广州白云山西坡由景泰坑向北计,有牛头坑、下坑、萧冈坑、黄坑等,是大金钟等水库的水源。水库名大多含 “坑”以示其源,如汕头的三坑下水库、三坑下水库和汤坑水库等;韶关的小坑水库、罗坑水库和泉坑水库等;清远的茶坑水库、梅坑水库、大坑水库和横坑水库等;另有湛江的恭坑水库,等等。“坑”源水库除包管浇灌外,还起着拦洪、调蓄大水的感化。因为“坑”源水库大多四周环山,林木葱茏,风光娟秀,还成为人们休闲时的旅游之地。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