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茶客
(有理说理)
今年,三水大塘和高明更合镇的黑皮冬瓜再次滞销,顺德碧桂园、各种商会近期以义卖名义收购了不少滞销冬瓜,为当地的瓜农解了燃眉之急。
农产品滞销近几年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三水的大白菜也曾在2011年出现严重滞销,*后也是通过媒体呼吁、**、企业界共同出手才基本缓解。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农产品的滞销上,农民、农产品似乎是一个特定的帮扶对象,只要被媒体放大,滞销问题似乎总能迎刃而解。举着义卖的旗号,社会各方力量驰援,农产品滞销问题变成了一种“受灾”事件,和地震、台风受灾一样,获得了受助的自然理由。
可是,对于农产品滞销事件,义卖真的是灵丹妙药吗?不可否认,义卖举动确实可以解决滞销的燃眉之急,但如果不从冬瓜滞销真正的市场原因深入探究,农产品滞销的问题还会“轮回”出现,这次是冬瓜,下次就是豆角、黄瓜了。和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不一样,农产品滞销并非天灾,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商业命题。
其实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农民和所有其它市场主体一样都是生产者,农产品也和其它所有产品一样是商品,如果农产品滞销就呼吁社会各界用义卖之举加以解决,这是不是也意味着佛山的纺织服装、家具、家电、陶瓷若出现滞销,也该通过媒体呼吁义卖,解决一下工厂实际问题?如果农民是一个需要稳定的特殊群体,那么产品滞销导致工人没工资发,是不是也会引发社会问题?
理性观之,我们(社会各界)对农民、农产品的关怀带有特殊的“情结”,这种情结或来自对农民天然的同情、或觉得农产品本不应和工业品相提并论。前者尚可理解,但后者就不知所以了,尽管冬瓜有一定的保质期限,和其它工业品有点不一样。
在市场行为中,农产品滞销和工业经济经常提到的产能过剩是一样的。工厂对滞销的应对通常是营销创新或降价处理,甚至还要冒着破产的风险。倘若房地产不好,某陶瓷企业库存积压严重,突然向媒体呼吁社会各界伸出八方之手,希望大家都来“义卖”,恐怕此举会成为业界笑柄。
从商业层面反思冬瓜滞销事件,一则要问三水、高明冬瓜的市场渠道信息是否对称。据媒体报道,目前冬瓜在城区市场价约1元一斤,为何几十万斤冬瓜大量滞销又不采取降价策略?二则要问三水、高明两地冬瓜销售渠道是否过于狭窄,有没有**新渠道、新市场的可能(包括电子商务)?三则要问三水、高明冬瓜是否存在强有力的竞争者,如何从品种改良、营销手法和品牌打造上超越竞争者?
这几年,三水黑皮冬瓜的市场价格其实一直在波动中上扬,受其地理标志申请成功、央视纪录片扬名等因素刺激,黑皮冬瓜也曾有过1.3元一斤的风光日子。有高峰就会有波谷,市场经济的信号*为强烈的其实莫过于滞销了。农民和农业组织应该对滞销信号更为敏感和理性,通过各种市场手段来防范滞销的风险。
义卖不是农产品滞销的安全阀门,更不是一种对农民公平的兜底。反思滞销的市场深层次原因,找到市场对策才是出路。□胡马